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复旦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提升铜互连技术中抗电迁移特性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084277 阅读:2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32纳米及以下工艺中提升铜互连线的抗电迁移特性的方法。在铜互连线上采用自对准工艺制备CuSi3、CuGe、CuSiN等覆盖层,加上新型阻挡层材料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铜互连线的抗电迁移特性并且保持铜互连线的高导电性能,为32纳米及以下工艺节点中提供了理想的互连结构工艺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集成电路
,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芯片面积持续增大,人们面临着如何克服由于连线长度的急速增长而带来的RC(R指电阻,C指电容)延迟显著增加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半导体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了减小互连造成的RC延迟,现已采用了多种措施。与传统的铝相比,铜具有以下优点第一,铜的电阻率更小(Cu: 1.7yQ/cm, Al: 3μΩΑ:πι)。第二,铜互连线的寄生电容比铝互连线小。由于铜的电阻率比铝低,导电性好,在承受相同电流时,铜互连线横截面积比铝互连线小,因而相邻导线间的寄生电容小, 信号串扰也小。铜互连线的时间参数RC比铝互连小,信号在铜互连线上传输的速度也比铝互连快,这对高速IC是很有利的。第三,铜互连线的电阻小,使得铜互连线上功耗比铝互连小。第四,铜的抗电迁移率比铝好(Cu<107A/Cm2,Al<106A/Cm2),不会因为电迁移产生连线空洞,从而提高了器件可靠性。因此,采用金属Cu作为互连金属能够使器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目前,最佳的集成电路互连线系统是Cu/low-k (低介电常数)介质互连系统,与传统的互连线系统相比,Cu/low-k介质互连系统具有金属互连线层数目少、芯片速度高、功耗低、 制造成本低、高抗电迁移性能等优势。但是,随着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的持续缩小,Cu/low-k介质互连系统中对铜的抗迁移特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铜互连线上制备一层硅化物覆盖层是一种有效解决抗电迁移率问题的手段,但是在高温条件下,硅在铜中具有的极高的扩散系数会导致互连线电阻的大幅增加,这使得选择合适的覆盖层以及开发适当的互连工艺成为工业界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合适的铜互连线的覆盖层的制造方法,以便在不增加互连线电阻的同时提升铜互连线的抗电迁移特性。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提升铜互连线的抗电迁移特性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提供一个半导体衬底;利用通常的标准CMOS工艺完成前道MOS器件的制备;形成第一层绝缘介质;光刻、刻蚀定义出互连位置;形成扩散阻挡层;形成铜互连线;在铜互连线上制备覆盖层;刻蚀部分用于后续互连的所述铜互连线上的覆盖层; 利用双镶嵌工艺形成后续铜互连线结构; 在后续形成的铜互连线上制备覆盖层。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层绝缘介质为氧化硅、氮化硅或者为氟硅玻璃等低k介质材料。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在铜互连线上制备覆盖层的具体步骤为 在铜互连线上形成第一材料层;高温退火形成含铜化合物覆盖层; 刻蚀掉剩余的第一材料层。其中,所述的第一材料为硅或者锗。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性能,在铜互连线上形成所述的含铜化合物覆盖层之后,通过氮化工艺形成新的含氮和铜的化合物覆盖层。附图说明图1至图8为利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提升铜互连线的抗电迁移特性的方法来制备 COMS器件的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在图中,为了方便说明,放大或缩小了层和区域的厚度,所示大小并不代表实际尺寸。尽管这些图并不能完全准确的反映出器件的实际尺寸,但是它们还是完整的反映了区域和组成结构之间的相互位置,特别是组成结构之间的上下和相邻关系。参考图是本专利技术的理想化实施例的示意图, 本专利技术所示的实施例不应该被认为仅限于图中所示区域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所得到的形状,比如制造引起的偏差。例如刻蚀得到的曲线通常具有弯曲或圆润的特点,但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均以矩形表示,图中的表示是示意性的,但这不应该被认为是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同时在下面的描述中,所使用的术语衬底可以理解为包括正在工艺加工中的半导体衬底, 可能包括在其上所制备的其它薄膜层。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提升铜互连线的抗电迁移特性的方法可以适用于不同MOS器件的后道互连结构中,以下所叙述的是在22纳米工艺中制备CMOS器件的铜互连线的CuSiN 覆盖层为实施例的工艺流程。首先,提供一个半导体衬底201,然后采用标准CMOS工艺,完成前道CMOS器件的制备,如图1所示,其具体的工艺包括有1.在衬底201内形成浅槽隔离结构202,这种工艺是业界所述熟知的。2.采用扩散工艺或者离子注入工艺在衬底201内形成η阱201a和ρ 阱201b。3采用氧化工艺、薄膜淀积工艺以及光刻工艺和刻蚀工艺,在衬底201上形成PMOS 器件的栅氧化层203a、栅电极204a、栅极侧墙205a以及NMOS器件的栅氧化层203b、栅电极 204b、栅极侧墙205b。3.采用扩散工艺或者离子注入工艺,形成PMOS器件的源区206a、漏区206b以及NMOS器件的源区207a、漏区207b (金属与半导体的接触),从而完成CMOS器件的前道制造工艺。接下来,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淀积SiOC低k介质材料来形成层间隔离层208,然后光刻、刻蚀定义出互连通孔位置,并利用反应离子溅射一层TiN,用来作为铜的扩散阻挡层,然后利用原子层淀积(ALD)技术在TiN上生长Ru层形成Ru/TiN结构209。接着采用电镀方法形成铜连线210,并用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平整化wafer表面,如图2所示。接下来,利用SiH4作为CVD前躯体在wafer上淀积形成硅层211,如图3所示。接着,利用退火工艺形成硅化铜,然后腐蚀掉剩余的硅层,再经过NH3 Wplasma处理后在铜互连线210的表面形成CuSiN化合物覆盖层212,如图4所示。接下来,淀积一层氮化硅刻蚀阻挡层213,并再次淀积SiOC层间隔离层214,然后光刻、刻蚀定义出第二层互连位置,然后选择性腐蚀掉部分CuSiN覆盖层212以减少后续铜互连线的阻值,如图5所示。接下来,再次淀积形成Ru/TiN扩散阻挡层215,并电镀铜互连线216,之后采用CMP 技术抛光,如图6所示。接下来,在第二层铜互连线216上形成CuSiN化合物覆盖层217,如图7所示。最后,利用双镶嵌工艺形成后续铜互连结构,并采用之前的形成CuSiN的相同工艺形成铜互连线的CuSiN覆盖层222,如图8所示,其中,所示218为氮化硅刻蚀阻挡层,所示219为氟硅玻璃低k介质材料,所示220为Ru/TiN结构的扩散阻挡层,所示221为铜互连线。如上所述,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构成许多有很大差别的实施例。应当理解,除了如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专利技术不限于在说明书中所述的具体实例。权利要求1.一种提升铜互连线的抗电迁移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包括 提供一个半导体衬底;利用通常CMOS工艺完成前道MOS器件的制备;形成第一层绝缘介质;光刻、刻蚀定义出互连位置;形成扩散阻挡层;形成铜互连线;在铜互连线上制备覆盖层;刻蚀部分用于后续互连的所述铜互连线上的覆盖层; 利用双镶嵌工艺形成后续铜互连线结构; 在后续形成的铜互连线上制备覆盖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铜互连线的抗电迁移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层绝缘介质为氧化硅、氮化硅或者氟硅玻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铜互连线的抗电迁移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在铜互连线上制备覆盖层的具体步骤为在铜互连线上形成第一材料层; 高温退火形成含铜化合物覆盖层; 刻蚀掉剩余的第一材料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升铜互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升铜互连线的抗电迁移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包括:提供一个半导体衬底;利用通常CMOS工艺完成前道MOS器件的制备;形成第一层绝缘介质;光刻、刻蚀定义出互连位置;形成扩散阻挡层;形成铜互连线;在铜互连线上制备覆盖层;刻蚀部分用于后续互连的所述铜互连线上的覆盖层;利用双镶嵌工艺形成后续铜互连线结构;在后续形成的铜互连线上制备覆盖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清清陈琳杨雯王鹏飞张卫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