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块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083721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模块及其制作方法,其中省略了传统显示模块的前框,改为在外框架内侧形成具有阶状结构的承靠部,用以在组装面板于外框架时,藉由承靠部上的阶状结构来承靠并定位面板,以避免组装误差,且可降低成本、简化组装流程。此外,由于承靠部延伸至面板的外围,故可有效遮挡因组装公差或其它因素引起的内部构件外露,提供良好的产品外观与显示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堆叠双重面板的。
技术介绍
随着光电技术与半导体制造技术的日益成熟,平面显示器蓬勃发展。其中,液晶显示器基于其低电压操作、无辐射线散射、重量轻以及体积小等优点,逐渐取代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而成为近年来显示器产品的主流。另一方面,因应现今多媒体生活的需求,平面显示器更结合不同功能被应用于各种场合。例如,结合了触控功能的触控式显示模块便是结合显示面板与触控面板的产品。图1为公知一种触控式显示模块的局部剖视图。如图1所示,触控式显示模块100 包括背光模块110、显示面板120、触控面板130以及前框140、外框150等构件。其中,显示面板120设置于背光模块110上,而前框140组装于显示面板120上,以固定显示面板120 与背光模块110的相对位置。此外,触控面板130设置于显示面板120上方,而外框150组装于触控面板130上,以固定触控面板130与显示面板120的相对位置。公知此种触控式显示模块100在组装后可能因为组装公差导致前框140外露于触控式显示模块100的显示区,而影响触控式显示模块100的外观与显示质量。特别是,在未组装前框140之前,显示面板120与背光模块110之间并无牢靠的固定关系,因此组装时背光模块110、显示面板以及前框140三者之间不易对位,容易产生组装公差,也相对降低组装良品率与组装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块,可有效防止内部构件外露,维持良好的产品外观与显不质量。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块,其结构用料精简,可降低制作成本,并有助于简化组装流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块的制作方法,具有良好的组装良品率。为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在此提出一种显示模块,包括一背光模块、一第一面板、一第二面板以及一第二框架。背光模块包括一第一框架,且第一框架的外围具有一侧壁部。第一面板配置于背光模块上,且第一框架的侧壁部适于承靠第一面板的一底面的外围。 第二面板配置于第一面板上,且第二面板与第一面板彼此间隔一间隙。第二框架围绕第二面板与第一面板,并且具有延伸进入间隙的一承靠部。承靠部位于第二面板与第一面板的外围,且承靠部面对第一面板的一侧具有一阶状结构。此阶状结构适于承靠第一面板的一侧面与一顶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更包括一第一黏着层,设置于第一面板的底面以及第一框架的侧壁部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更包括一第二黏着层,设置于承靠部的阶状结构与第一面板的顶面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侧壁部具有朝向第一框架外部延伸的一凸缘 (flange)。凸缘具有一定位贯孔,第二框架面向凸缘的一侧具有对应于定位贯孔的一定位柱,且定位柱穿过定位贯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更包括一光学膜片,设置于背光模块与第一面板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块更包括一导光板,第一框架承载导光板,且侧壁部围绕导光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更包括一光源装置,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面与侧壁部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更包括一吸光层,设置于承靠部的阶状结构与第一面板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阶状结构的表面轮廓会与相应的第一面板的顶面与侧面的轮廓相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架更具有一夹持部,此夹持部与承靠部分别位于第一面板的相对两侧,以共同夹持第一面板。在此更提出一种显示模块的制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首先,组装一第二框架以及一第二面板,其中第二框架围绕第二面板并且具有延伸至第二面板外围的一承靠部。承靠部远离第二面板的一侧具有一阶状结构。接着,组装一第一面板至第二框架。此阶状结构适于承靠第一面板,且承靠部在第二面板与第一面板之间维持一间隙。然后,组装一背光模块至第一面板上。背光模块包括一第一框架,其具有一侧壁部,且侧壁部承靠第一面板的外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的制作方法更包括设置一第一黏着层于第一面板以及第一框架的侧壁部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的制作方法更包括设置一第二黏着层于阶状结构与第一面板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侧壁部具有朝向第一框架外部延伸的一凸缘 (flange)。凸缘具有一定位贯孔,而第二框架面向凸缘的一侧具有对应于定位贯孔的一定位柱。组装背光模块至第一面板上时,更包括使定位柱穿过定位贯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的制作方法更包括设置一光学膜片于背光模块与第一面板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的制作方法更包括藉由第一框架承载一导光板,且侧壁部围绕导光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的制作方法更包括设置一光源装置于导光板的一侧面与侧壁部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的制作方法更包括形成一吸光层于阶状结构与第一面板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架更具有一夹持部,此夹持部与承靠部共同形成一容置槽。当组装第一面板至第二框架时,第一面板的边缘插入容置槽。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显示模块省略了已知显示模块的前框,改为在第二框架的内侧形成具有阶状结构的承靠部,用以在组装第一面板于第二框架时,藉由承靠部上的阶状结构来承靠并定位第一面板,以避免组装误差,且可降低成本、简化组装流程。此外,由于承靠部延伸至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故可有效遮挡因组装公差或其它因素引起的内部构 件外露,提供良好的产品外观与显示质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附图说明图1为公知一种触控式显示模块的局部剖视图;图2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模块的立体图;图3A为图2的显示模块沿A-A’剖面的局部示意图;图3B为图3A所示的剖面结构的分解图;图4为图2的显示模块沿B-B’剖面的局部示意图;图5A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模块的立体图;图5B为图5A的显示模块的分解图;图6A为图5A的显示模块沿C_C’剖面的局部示意图;图6B为图5A的显示模块沿D_D,剖面的局部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0 触控式显示模块110 背光模块120 显示面板130 触控面板140 前框150 夕卜框200 显示模块210 背光模块212 第一框架212a 侧壁部214 导光板214a:导光板的侧面216 光源装置218 光学膜片219:凸缘219a 定位贯孔220 第一面板220a 第一面板的底面220b 第一面板的侧面220c 第一面板的顶面222 第一基板224:第二基板226 :液晶层228 第一偏光片229 第二偏光片230 第二面板240 第二框架242 承靠部242a:阶状结构249 定位柱250 第一黏着层260:第二黏着层290 间隙500 显示模块510 背光模块512 第一框架512a 侧壁部520 第一面板540 第二框架542 承靠部544 夹持部548:容置槽590 第三黏着层D:方向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专利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图2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模块的立体图。图3A为图2的显示模块沿A-A’剖面的局部示意图。图3B为图3A所示的剖面结构的分解图。图4为图2的显示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背光模块,包括一第一框架,且该第一框架的外围具有一侧壁部;一第一面板,配置于该背光模块上,该第一框架的该侧壁部位于该第一面板的一底面的外围;一第二面板,配置于该第一面板上,且该第二面板与该第一面板彼此间隔一间隙;以及一第二框架,围绕该第二面板与该第一面板,该第二框架具有延伸进入该间隙的一承靠部,该承靠部位于该第二面板与该第一面板的外围,且该承靠部面对该第一面板的一侧具有一阶状结构,该阶状结构适于承靠该第一面板的一侧面与一顶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林威蔡政旻陈俊玮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