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缓冲阀的压配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031934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缓冲阀的压配试验装置,包括上支承板、下支承板、立柱、液压缸、压头、底座、三通阀、高压油泵、传感器和液压站。液压缸顶端设置第一凹孔,下端设置第二凹孔。活塞杆底端设置压头。压头侧端设置第三凹孔,下端设置通孔。下支撑板顶面设置一个底座,底座上端设置第一沉槽,下端设置第四凹孔。三通阀分别和压头的第三凹孔、高压油泵输出端与传感器输入端连接。高压油泵油箱和底座第四凹孔通过油管连接,传感器输出端与液压站的控制系统通过数据线连接;液压站输出端分别与液压缸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通过高压油管连接。该压配试验装置可以为缓冲阀的压配提供精确的压配值,使产品的开启压力符合技术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用于缓冲阀的试验装置,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用于缓冲阀的压配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缓冲阀是等压出油偶件中的一个零件,等压出油阀装配在柴油机的燃油喷射系统里,柴油机开始工作后,在缓冲阀上方形成高压腔,高压腔内的燃油通过高压油管通往喷油器总成,喷油器总成喷射燃油后,高压腔内还会有残余压力,在多缸泵中,每个高压腔内的残余压力是不同的,通过采用缓冲阀,并规定一定的开启压力,使高压腔中过高的残余压力通过缓冲阀的节流孔进行溢流,保证了各缸高压腔的残余压力相同,从而提高柴油机的工作性能。缓冲阀压入后是不可拔出的,因此当开启压力超过规定值时,就会作报废处理,常规的方法是先压入缓冲阀,再进行检测,若开启压力不够,则再进行压配,若开启压力超过, 则产品报废,因此效率低,报废率高。采用缓冲阀压配试验装置后,压配与开启压力检测同时进行,当开启压力达到规定要求时,压配会自动停止。因此,工作效率高,报废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缓冲阀的压配试验装置,为缓冲阀的压配提供精确的压配值,使产品的开启压力符合技术要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缓冲阀的压配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承板、下支承板、立柱、液压缸、压头、底座、三通阀、高压油泵、传感器、液压站;其中,a)该上支承板和下支撑板通过立柱固定连接,并且,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相互平行,两者各有一个通孔;b)该液压缸固定连接在上支承板的顶面,液压缸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凹孔,该第一凹孔连通液压缸内部和外部;液压缸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凹孔,该第二凹孔连通液压缸内部和外部;液压缸中的活塞杆向下穿过上支撑板的通孔,并且该活塞杆的底端设置有一个压头; 该压头的底面是平面,其侧端设置有第三凹孔,其下端设置一个通孔,该第三凹孔和通孔连通;c)该下支撑板的顶面设置一个底座,该底座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沉槽,下端设置第四凹孔,该第四凹孔连通第一沉槽和下支承板上的通孔;d)该三通阀的第一端口和压头的第三凹孔通过高压油管连接,其第二端口和高压油泵的输出端通过高压油管连接,其第三端口和传感器的输入端通过高压油管连接;高压油泵的油箱和底座的第四凹孔通过油管连接,传感器输出端与液压站上的控制系统通过数据线连接;液压站的输出端有两个,分别与液压缸的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通过高压油管连接。所述的底座的第一沉槽的周边设置有衬套,第一沉槽的底面上设置有垫圈。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为缓冲阀的压配提供精确的压配值,使产品的开启压力符合技术要求。通过设置上支承板、下支承板、立柱、液压缸、压头、底座、三通阀、高压油泵、传感器和液压站,启动高压油泵,高压油泵中的高压油从压头的通孔中流出;接着启动液压站,液压站开始向液压缸的第一凹孔中输送液压油,推动活塞向下运动。从压头的通孔中流出的高压油就通过缓冲阀的节流孔,打开钢球与缓冲阀的密封面,流经底座上的第四凹孔进入回油管,最后流进高压油泵的油箱中。当缓冲阀的开启压力达到设定值时,传感器通过压力转化,将信号通过数据线反馈给液压站的控制系统,液压站立刻停止向液压缸的第一凹孔输送液压油,转而向液压缸的第二凹孔输送液压油,推动活塞向上运动,压配结束。另外,通过在底座的第一沉槽的周边设置有衬套,底面上设置有垫圈,可以避免缓冲阀在压配过程中损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用于试验的缓冲阀压入出油阀中的纵向剖视图。图中,1、上支承板,2、下支承板,3、立柱,4、液压缸,401、第一凹孔,402、第二凹孔,403、活塞杆,5、压头,501、第三凹孔,502、通孔,6、底座,601、第一沉槽,602、第四凹孔, 603、衬套,604、垫圈,605、通孔,7、三通阀,701、第一端口,702、第二端口,703、第三端口, 8、机油泵,9、传感器,10、液压站,11、油管接头,12、缓冲阀,1201、上平面,1202、节流孔, 1203、钢球,1204、出油阀,1205、出油孔,1206、弹簧。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缓冲阀的压配试验装置,包括上支承板1、下支承板2、立柱3、液压缸4、压头5、底座6、三通阀7、机油泵8、传感器9和液压站10。上支承板 1和下支撑板2通过立柱3固定连接。立柱3位于上支承板1和下支撑板2之间。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相互平行,两者各有一个纵向延伸的通孔。液压缸4是常见的液压缸结构,包括缸体、上缸盖、下缸盖、活塞和活塞杆,活塞和缸体之间是密封的可移动连接,活塞杆和下缸盖之间也是密封的可移动连接。液压缸4固定连接在上支承板1的顶面,例如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液压缸4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凹孔401。第一凹孔401连通液压缸4 内部和外部,其中,液压缸4内部是指活塞上端的液压缸空间。液压缸4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凹孔402,第二凹孔402连通液压缸4内部和外部,其中,液压缸4内部是指活塞下端的液压缸空间。液压缸的第一凹孔401的纵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多种,本专利优选η形或者r形。 第二凹孔402的纵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多种,本专利优选」形或者L形。该形状有利于管道的布置。液压缸4中的活塞杆403向下穿过上支撑板1的通孔,并且该活塞杆403的底端设置有一个压头5。压头5的底面是平面,其侧端设置有第三凹孔501,其下端设置一个通孔502。第三凹孔501和通孔502连通。下支撑板2的顶面设置一个底座6,该底座6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沉槽601,下端设置第四凹孔602,第一沉槽601与第四凹孔602连通,同时, 第四凹孔602与下支承板2上的通孔相通。考虑到底座6的高度和第四凹孔602主要用于安装油管,可以在第一沉槽601与第四凹孔602之间设置一通孔605,该通孔605连通第一沉槽601与第四凹孔602。在整个装置中,三通阀7的第一端口 701和压头5的第三凹孔501通过高压油管连接,三通阀7的第二端口 702和高压油泵8的输出端通过高压油管连接,三通阀7的第三端口 703和传感器9的输入端通过高压油管连接。高压油泵8的油箱和底座6的第四凹孔 602通过油管连接。传感器9输出端与液压站10的控制系统通过数据线连接。液压站10 的输出端有两个,分别与液压缸4的第一凹孔401和第二凹孔402通过高压油管连接。为保证液压油在整个装置中顺畅流动、不发生泄漏,高压油管或者油管的连接端可以设置油管接头11。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凹孔401、第二凹孔402、第三凹孔501和第四凹孔602中可以分别固定密封连接油管接头11。结合图1和图2,该装置的工作过程是首先是放置出油阀1204,将出油阀1204的下端放入底座6的第一沉槽601中;其次启动高压油泵8,高压油泵8中的高压油依次经过三通阀7的第二端口 702、三通阀7的第一端口 701、压头5的第三凹孔501,最终从压头5 的通孔502中流出;接着启动液压站10,液压站10开始向液压缸4的第一凹孔401中输送液压油,液压油进入液压缸4内,并位于活塞的上部,从而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当活塞向下运动时,液压站10通过换向阀,使处于活塞下方的液压油通过第二凹孔402和高压油管回油至液压站10中。由于压头5固定在活塞杆403下端,所以压头5也向下运动。当压头5 的底面与缓冲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缓冲阀的压配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承板(1)、下支承板(2)、立柱(3)、液压缸(4)、压头(5)、底座(6)、三通阀(7)、高压油泵(8)、传感器(9)、液压站(10);其中,a)该上支承板(1)和下支撑板(2)通过立柱(3)固定连接,并且,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相互平行,两者各有一个通孔;b) 该液压缸(4)固定连接在上支承板(1)的顶面,液压缸(4)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凹孔(401),该第一凹孔(401)连通液压缸(4)内部和外部;液压缸(4)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凹孔(402),该第二凹孔(402)连通液压缸(4)内部和外部;液压缸(4)中的活塞杆(403)向下穿过上支撑板(1)的通孔,并且该活塞杆(403)的底端设置有一个压头(5);该压头(5)的底面是平面,其侧端设置有第三凹孔(501),其下端设置一个通孔(502),该第三凹孔(501)和通孔(502)连通;c)该下支撑板(2)的顶面设置一个底座(6),该底座(6)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沉槽(601),下端设置第四凹孔(602),该第四凹孔(602)连通第一沉槽(601)和下支承板(2)上的通孔;d)该三通阀(7)的第一端口(701)和压头(5)的第三凹孔(501)通过高压油管连接,其第二端口(702)和高压油泵(8)的输出端通过高压油管连接,其第三端口(703)和传感器(9)的输入端通过高压油管连接;高压油泵(8)的油箱和底座(6)的第四凹孔(602)通过油管连接,传感器(9)输出端与液压站(10)的控制系统通过数据线连接;液压站(10)的输出端有两个,分别与液压缸(4)的第一凹孔(401)和第二凹孔(402)通过高压油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舒伟陆晓东张志平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星维油泵油嘴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