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驱动主动式车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30468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双驱动主动式车轮,包括轮毂、两个伺服电机、行星架、太阳齿轮、行星齿轮、内齿轮、车载电池、伺服电机控制器,内齿轮固定在轮毂上,太阳齿轮与第一伺服电机固定连接,行星架与第二伺服电机固定连接,行星齿轮安装在行星架上,太阳齿轮、内齿轮、行星齿轮相互啮合,车载电池和伺服电机控制器均与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传动效率较高,具有制动能量回馈能力,节能环保。(*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汽车车轮。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石化能源过量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加强,节能环保汽车需求不断增大,电动汽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电动汽车较内燃机汽车,结构简单,运转、传动部件少,维修保养工作量小,便于使用绿色能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传动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结构简单、能在汽车刹车时回馈能量并且具有内燃机汽车的良好行驶速度、加速度、操控性的双驱动主动式车轮系统。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双驱动主动式车轮,其特征是包括轮毂、两个伺服电机、行星架、太阳齿轮、行星齿轮、内齿轮、车载电池、伺服电机控制器,内齿轮固定在轮毂上,太阳齿轮与第一伺服电机固定连接,行星架与第二伺服电机固定连接,行星齿轮安装在行星架上,太阳齿轮、内齿轮、行星齿轮相互啮合,车载电池和伺服电机控制器均与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相连。本技术的优势在于1.采用双伺服电机驱动,既满足了电动汽车行驶要求,同时也解决了传统电机功率过剩问题;2. 一辆汽车可安装多个双驱动主动式车轮,便于采用可靠的电子技术完成换档、 差速动作;3.传动效率较高;4.具有制动能量回馈能力,节能环保。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举例对本技术做更详细地描述结合图1 3,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它主要包括两套伺服电机,一套行星齿轮,一套车轮轮毂和一套伺服控制系统组成。双驱动主动式车轮机电系统结构,参见图1, 主要由车轮轮毂1、伺服电机2、伺服电机3、行星架4、太阳齿轮5、行星齿轮6、轴承7、内齿3轮8、车载电池9、伺服电机控制器10组成。其中车轮轮毂1与内齿轮8通过焊接连接,其余零件在车轮轴线方向保持特定的相对位置。伺服电机2与太阳齿轮5保持固定连接,大扭矩低转速伺服电机3与行星架4通过齿轮保持固定连接,以保证传动平稳;行星齿轮6通过轴承7与行星架4铰接,同时与太阳齿轮5和内齿轮8保持啮合,确保其绕自身轴线旋转的同时也能绕车轮轮毂1轴线公转。本技术工作原理如下如图3所示,该机电系统零件由输入轴11、输入轴12、输出轴13、行星架4、太阳齿轮5、行星齿轮6、内齿轮8组成,是由一个具有两个自由度的周转轮系构成的差动轮系。实际应用中,必须给定两个构件的运动,才能确定第三个构件的运动。为求解差动轮系传动比,当设法将其转化成定轴轮系,即设法将行星架4保持固定不动。由相对运动原理可知, 不妨附加给该差动轮系一公共转动,此时该差动轮系各构件间相对运动不变。附加给差动轮系一角速度ωΗ,即等于附加给行星架4反向转动角速度-ωΗ。如此则行星架4不动,而原差动轮系即转化为定轴轮系,对应传动比公式如下、Η严πCO1 _ COi _ COh _ωH①3_ωΗZ1 ζ,(1)W1—输入轴12的角速度 ω3——输出轴13的角速度 ωΗ——输入轴11的角速度ω[ω'一输入轴12相对于行j 一输出轴13相对于行j -内齿轮8齿数; -太阳齿轮5齿数。L架 L架的相对角速度的相对角速度Z1由公式(1)整理得 ^3=(1 + ^)6^-^^其中,#小于1,输入轴12与输出轴13转动方向相同,输入轴11的角速度0^经由差动轮系增速,可为双驱动主动式车轮提供较高转速;输入轴12与输出轴13转向相反, 输入轴12角速度Q1经由差动轮系减速,可为双驱动主动式车轮提供较大扭矩。本技术具体工作过程如下汽车行驶阶段,伺服电机2带动太阳齿轮5使行星齿轮6自转,伺服电机3与行星架4使行星齿轮6公转,于是啮合内齿轮8带动车轮轮毂1旋转,从而驱动电动汽车前进。 汽车减速阶段,行星架4与伺服电机2保持固定不动,运动的车轮轮毂1成为输入动力源, 通过内齿轮8啮合行星齿轮6自转并公转,如此带动大扭矩低转速伺服电机3与太阳齿轮 5转动。此时,伺服电机3转变为发电机通过再生制动为车载电池9充电并为汽车减速。汽车基本运动形式主要有勻速运动、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三种。相应地,双驱动主动式车轮运动形式也有小扭矩转动,大扭矩转动和能量再生制动三种。本技术据此特点给出三种对应运动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如下小扭矩转动在水平路面勻速或近似勻速行驶时,系统阻力矩不大,适当调节控制伺服电机控制器10可保证伺服电机2输出小扭矩转动,而后由行星架4传递运动到车轮轮毂1上。大矩扭转动在坡路行驶或加速行驶过程中,双驱动主动式车轮需要为汽车提供大扭矩输出。这时通过伺服电机控制器10,可以保证伺服电机2达到特定速度,驱动伺服电机3转动带动行星架4,为车轮轮毂1输出较大转矩供汽车加速或上坡。能量再生制动在汽车减速阶段,行星架4与伺服电机2保持固定不动,通过伺服电机控制器10令伺服电机3转变为发电机,通过太阳齿轮5与行星齿轮6获得较大的增速比,这时车轮轮毂1将作为能量输入端,为发电机提供能量。发电机发电并将电力回馈到车载电池,消耗动能,实现电动汽车减速并储存能量。权利要求1.双驱动主动式车轮,其特征是包括轮毂、两个伺服电机、行星架、太阳齿轮、行星齿轮、内齿轮、车载电池、伺服电机控制器,内齿轮固定在轮毂上,太阳齿轮与第一伺服电机固定连接,行星架与第二伺服电机固定连接,行星齿轮安装在行星架上,太阳齿轮、内齿轮、行星齿轮相互啮合,车载电池和伺服电机控制器均与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相连。专利摘要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双驱动主动式车轮,包括轮毂、两个伺服电机、行星架、太阳齿轮、行星齿轮、内齿轮、车载电池、伺服电机控制器,内齿轮固定在轮毂上,太阳齿轮与第一伺服电机固定连接,行星架与第二伺服电机固定连接,行星齿轮安装在行星架上,太阳齿轮、内齿轮、行星齿轮相互啮合,车载电池和伺服电机控制器均与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相连。本技术传动效率较高,具有制动能量回馈能力,节能环保。文档编号B60K17/28GK202098268SQ20112015554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6日专利技术者崔纪军, 崔薇薇, 张旭, 曹阳, 李利维, 段延峰, 董洪川, 赵海蓉, 郑毅, 陈涛 申请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驱动主动式车轮,其特征是:包括轮毂、两个伺服电机、行星架、太阳齿轮、行星齿轮、内齿轮、车载电池、伺服电机控制器,内齿轮固定在轮毂上,太阳齿轮与第一伺服电机固定连接,行星架与第二伺服电机固定连接,行星齿轮安装在行星架上,太阳齿轮、内齿轮、行星齿轮相互啮合,车载电池和伺服电机控制器均与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旭李利维崔薇薇曹阳赵海蓉崔纪军董洪川陈涛郑毅段延峰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