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11909 阅读:4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具,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包括前模板和后模板,所述前模板上设有前模仁,所述后模板上设有后模仁,所述后模仁上设有吹气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于产品胶位太厚的部分的内壁通过吹气口平均吹空,可避免注塑时塑胶流动不定向,提高产品成型质量,并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现有的注塑模具容易因产品的胶位(即壁厚)太厚导致注塑时塑胶流动不定向,使产品出现气纹的不良现象,影响产品成型质量,并且影响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包括前模板和后模板,所述前模板上设有前模仁,所述后模板上设有后模仁,所述后模仁上设有吹气口。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吹气口内设有气辅针,所述气辅针连接有进气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吹气口包括左吹气口、右吹气口和底吹气口, 所述左吹气口位于所述后模仁的左侧,所述右吹气口位于所述后模仁的右侧,所述底吹气口位于所述后模仁的底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吹气口与所述右吹气口对称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吹气口连通有左吹气流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右吹气口连通有右吹气流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吹气口连通有底吹气流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吹气口连通有高压氮气供气装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右吹气口连通有高压氮气供气装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吹气口连通有高压氮气供气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可于产品胶位太厚的部分的内壁通过吹气口平均吹空,可避免注塑时塑胶流动不定向,提高产品成型质量,并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的前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的后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A。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号为前模板1 ;前模仁11 ;前行位机构12 ;后模板2 ;后模仁21 ;后行位机构22 ;左吹气口 23 ;左吹气流道231 ;右吹气口 M ;右吹气流道Ml ;底吹气口 25 ;底吹气口流道251。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包括前模板1和后模板2,所述前模板1上设有前模仁11,所述后模板2上设有后模仁21,所述后模仁21上设有吹气口。 其中,所述前模板1上设有前行位机构12 ;所述后模板2上设有后行位机构22,以进行侧心抽芯。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吹气口内设有气辅针,所述气辅针连接有进气孔。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吹气口包括左吹气口 23、右吹气口 M和底吹气口 25,所述左吹气23 口位于所述后模仁21的左侧,所述右吹气口 M位于所述后模仁21的右侧,所述底吹气口 25位于所述后模仁21的底部。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左吹气口 23与所述右吹气口 M对称设置。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左吹气口 23连通有左吹气流道231。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右吹气口 M连通有右吹气流道Ml。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底吹气口 25连通有底吹气流道251。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左吹气口 23连通有高压氮气供气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右吹气口 M连通有高压氮气供气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底吹气口 25连通有高压氮气供气装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可分别通过左吹气口 23、右吹气口 M和底吹气口 25向产品胶位太厚的部分的内壁吹入高压氮气,可避免注塑时塑胶流动不定向,提高产品成型质量,并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并且,有利于减少残余应力、降低翘曲问题、消除产品表水缩水、降低锁模力、减少流道长度、节省材料、提高生产效率和延长模具寿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模板(1)和后模板(2),所述前模板(1)上设有前模仁(11),所述后模板(2)上设有后模仁(21),所述后模仁(21)上设有吹气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吹气口内设有气辅针,所述气辅针连接有进气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吹气口包括左吹气口(23)、右吹气口(24)和底吹气口(25),所述左吹气口(23)位于所述后模仁(21)的左侧,所述右吹气口(24)位于所述后模仁(21)的右侧,所述底吹气口(25)位于所述后模仁 (21)的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吹气口(23)与所述右吹气口(24)对称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吹气口(23)连通有左吹气流道(23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吹气口(24)连通有右吹气流道(24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吹气口(25)连通有底吹气流道(25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吹气口(23)连通有高压氮气供气装置。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吹气口(24)连通有高压氮气供气装置。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吹气口(25)连通有高压氮气供气装置。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包括前模板和后模板,所述前模板上设有前模仁,所述后模板上设有后模仁,所述后模仁上设有吹气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于产品胶位太厚的部分的内壁通过吹气口平均吹空,可避免注塑时塑胶流动不定向,提高产品成型质量,并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文档编号B29C45/26GK202088405SQ201120210960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2日专利技术者吴肇强, 李坚, 陈小荣 申请人:深圳市捷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吹气气辅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模板(1)和后模板(2),所述前模板(1)上设有前模仁(11),所述后模板(2)上设有后模仁(21),所述后模仁(21)上设有吹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肇强李坚陈小荣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捷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