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线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10328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线机,其包括上工作轴、下工作轴、分别固定在上工作轴和下工作轴一端上的上模和下模以及带动上下工作轴旋转的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上模和下模压近的气压装置。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压线机,由于气压装置的使用,使得操作人员对压线机的操控方便自如,减小了劳动强度且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夹压后制作的零件尺寸精确统一,符合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压线机
技术介绍
当前,压线机的夹压方式为人工机械操控。通常由操作人员握持压线机上端的手柄,并旋转使与其连接的丝杠下移来实现对零件的夹紧。由于这种操控方式需要操作人员的手动操控,而操作人员个体的握持力又存在差异,因此在工作过程时往往存在效率低下, 夹压后的零件尺寸不易统一而劳动强度又很大的问题,这与现代机械化大生产的需求不相适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是由于当前压线机的人工机械操控,导致夹压过程效率低下,夹压后制作的零件尺寸不易统一而劳动强度又很大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线机,该压线机包括上工作轴、下工作轴、分别固定在上工作轴和下工作轴一端上的上模和下模以及带动上下工作轴旋转的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上模和下模压近的气压装置。进一步,该气压装置包括用于注入压缩空气的进气管、工作后排出压缩空气的出气管、容纳压缩空气的气压装置和往复移动的活塞杆,其中经进气管注入到气压装置内的压缩气体推动活塞杆移动,从而在工作时经活塞杆的移动将上模和下模压近。进一步,该上工作轴上固定有压块,活塞杆上连接有调节螺母,活塞杆的移动带动调节螺母向下推动压块将上模压向下模。进一步,上模上具有环绕的凹部,下模上具有环绕的与凹部相配合的凸部,当电机旋转时,上模和下模旋转并在活塞杆的作用下上模压向下模,从而完成套接在下模上的工件的起箍。进一步,该压线机还包括用于控制气压装置的电路系统,该电路系统包括与气压装置的电磁阀门连接的用于控制注入到气压装置内的压缩气体的时间长短的时间继电器。利用本技术的压线机,由于气压装置的使用,使得操作人员对压线机的操控方便自如,减小了劳动强度并且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夹压后制作的零件尺寸精确统一,符合规模化产生的要求。附图说明根据以下结合附图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明显,在附图中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压线机的结构图;图2是示出本技术的压线机的上模和下模配合工作的放大图;图3是示出使用本技术的压线机进行工件起箍的示意图;以及图4是示出本技术的压线机的电路控制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首先参考图1,其示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线机的结构图。所示出的压线机包括气压装置1 (如气缸等)、位于气压装置1内中轴位置上的活塞杆2、气压装置1 固定在固定架3上、固定架3与压线机箱体4相连接、与活塞杆相连接(如通过螺纹连接) 的调节螺母5、在压线机箱体4内可上下微量浮动的压块6、与压块6相配合的上工作轴7、 上模8、与上模8相配合工作的下模9、下工作轴10、操作中向气压装置1输送压缩气体的进气管11 (工件操作完成后成为出气管)、从气压装置1排出压缩气体的出气管12 (工件操作完成后成为进气管),以及电机13,该电机与下工作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当开启电机开关(未示出)时,电机13将带动下工作轴10旋转,而下工作轴10的旋转将带动与其齿轮连接的上工作轴7的旋转。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压线机的工作过程。当使用压线机制作工件时,操作人员首先打开电机13的开关。随即,电机13将带动与其连接的下工作轴10的旋转,而下工作轴10的旋转进一步带动与其齿轮连接的上工作轴7旋转。接着,将工件套在下模9上。例如,当对管状工件进行起箍时,可以将该管状工件套接在下模9上(如图2中所示)。接着按下气压装置1的开关(例如可以踏下脚踏式开关),电磁气阀开启并开始将压缩气体通过进气管11注入到气压装置1的上腔。随着压缩气体的不断注入,气压装置1 中的活塞杆2受压缩气体的气压作用而开始向下移动,带动连接在活塞杆2下部的调节螺母5推动压块6缓慢下移。随着压块6的缓慢下移,与压块6相配合的上工作轴7右端也随之下移,从而使上模8将工件压紧在与下工作轴10相配合的下模9上。此后,上工作轴7和下工作轴10利用电机13的旋转带动上模8和下模9勻速转动,最终完成对工件的起箍加工工序。在本技术中,注入压缩气体的时间可以例如通过时间继电器来控制,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起箍后工件的尺寸。当工件制作(如图3中示出的起箍)的操作完成后,操作人员可以关闭电机13。 此时,根据本技术的压线机的电磁阀门将向初始的出气管12(现为进气管)注入压缩气体。即,在工件制作的操作完成后,为了使气压装置1中的活塞杆2恢复到初始工作状态, 注入到气压装置1的压缩气体将通过进气管11 (现为出气管)从气压装置1中排出。随着从出气管12注入压缩气体而从进气管11排出空气,气压装置1的活塞杆2将向上移动,从而减小对压块6的压力。压块6由此也将向上移动,而与压块6配合的上工作轴7的右端也随之向上移动,从而上模8和下模9彼此由接触状态变为分离状态,这时操作人员就可以从下模上取下完成起箍后的工件。接着,可以关闭电磁阀门。最终,压线机中的各个组件恢复到启动前的初始状态。可以看出本技术的上述压线机利用压缩空气推动活塞杆来进行复位操作,但本技术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或采用其他的部件来实现该复位操作。例如,可以使用其他合适的弹性部件(如回位弹簧)来推动活塞杆以实现操作完成后的复位。为了实现对压线机的高效自动控制,本技术在图4中示出用于控制压线机的电路系统。如图4所示,L表示电源的火线而N表示电源的地线,FU是熔断器,起到保险丝的作用,用于对电路进行过载保护。SBl是停止按钮,其用于关闭电机。SB2是启动按钮,其用于启动电机。SA是用于给时间继电器KT送电的开关(其可以实现为脚踏开关),该时间继电器KT依工件要求的不同而例如可以在0. 1-99秒内任意的调节,KT'是时间继电器辅助触点,用于电磁气阀QD工作时间的计时控制。KM是电机交流接触器,KM’是交流接触器辅助触点,用于控制给电机送电,从而实现电机的运转。KA是继电器,KAl和KA2是继电器辅助触点,KA2用于给电磁气阀QD送电。当电磁气阀接通后,其将向图1中所示出的气压装置1输送压缩气体。下面结合上面图4所示出的电路控制来描述本技术的压线机的工作过程。首先,按下启动按钮SB2来启动电机13。如上所述,旋转的电机将带动下工作轴和上工作轴旋转。接着,按下开关SA,继电器KA和时间继电器KT将同时吸合通电,由此打开电磁气阀QD。接着,如上结合图1所示,压缩气体将通过进入管11注入到气压装置1中, 推动气压装置1中的活塞杆2下移,经由与其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母5向压块6施压,从而上工作轴7右端下移,将上模8与下模9压近。在压缩气体注入到气压装置1的同时,时间继电器KT开始计时,以便控制工作时间。当计时完成时,时间继电器KT的延时触头KT’将断开,此时继电器KA、时间继电器KT同时断电,而电磁气阀QD断电复位,停止向气压装置1内注入压缩气体。此时,可以借助于回位弹簧将压块6顶起,压块6带动活塞杆2上移,气压装置1在活塞杆2自动上移后复位,从而松开放置在下模8上的工件。此后可以按下停止按钮SBl,电机13将停止旋转。应该能够理解本技术的控制压线机的电路系统仅仅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采取任意合适的电路来实现对本技术的压线机的控制,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线机,包括上工作轴、下工作轴、分别固定在上工作轴和下工作轴一端上的上模和下模以及带动上下工作轴旋转的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上模和下模压近的气压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延欣孙刚王友彬王跃臻高中夫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