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泰和专利>正文

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90826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为一种呈立式中继流体蓄储桶,设有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供以垂直或向下斜置的方式全部或部分置入于自然温能体,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暂存可对外流动导温流体,内部设有温能交换装置,温能交换装置设有流体管路供流通导温流体,以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作热交换,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则与自然温能体作热交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是呈立式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的流体热交换器,为供以垂直或向下斜置的设置方式包括贴设或全部置入或部分置入于自然温能体,中继流体蓄储桶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暂存可对外流动导温流体(例如自来水或河、湖、海的水),以作为设置于浅层温能体的辅助蓄水桶功能,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结构内部设有温能交换装置,温能交换装置设有至少一路流体管路供流通导温流体,以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作热交换,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则与自然温能体例如浅层地表的土壤中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等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的温能作热交换。
技术介绍
传统设置于自然温能体如浅层地表的土壤中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等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中的埋入式立式换流装置,通常为由固体的呈棒形结构所构成,而仅由棒形结构体将自然温能体的温能传输至设置于棒形体内部流体管路作热交换,其热交换值小速度慢为其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呈立式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的流体热交换器,为供以垂直或向下斜置的设置方式包括贴设或全部置入或部分置入于自然温能体,如设置于浅层地表的土壤中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等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中继流体蓄储桶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暂存可对外流动导温流体(例如自来水或河、湖、海的水),以作为设置于浅层温能体的辅助蓄水桶功能,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结构内部设有温能交换装置,温能交换装置设有至少一路流体管路供流通导温流体,以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作热交换,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则与自然温能体例如浅层地表的土壤中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等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的温能作热交换,中继流体蓄储桶内的导温流体(例如自来水或河、湖、海的水),可供随机泵取而使流路呈开放式流路系统,或保持随机泵取设施并加设泵浦(含共用泵浦而以开关阀作泵动流体去处的选择),使中继流体储蓄桶内的导温流体可被泵动至导温流体的源头,而呈半开放式流路系统,或为不设置随机泵取,而仅设置泵浦使中继流体蓄储桶的导温流体可被泵动至上游导温流体的源头,而呈封闭式流路系统。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的剖视图。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中温能交换装置705由管路呈U型结构所构成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中温能交换装置705由管路呈螺旋状所构成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中温能交换装置705由管路呈波浪状所构成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中温能交换装置705由U型管路加设导热翼片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中温能交换装置705由导热结构体内部设置流路所构成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8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在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高处设置流体入口 701及流体出口 702,而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设有供连接流体入口 701及/或流体出口 702以引导内部流体作上下流向流动的导流路结构73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为图8的剖视图。图10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由两路呈90度交叉的U型管路构成共构温能交换装置7050 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同一共构温能交换装置7050设有两路流体通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2所示为图11的剖视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同一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温能交换装置705 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4所示为图13的剖视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的温能交换装置705,其流体通路的流体入口 708/或流体出口 709 设置开关阀71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6所示为图15的剖视图。图17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其流体入口 701及/或流体出口 702可设置开关阀703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8所示为图17的剖视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其流体入口 701可设置可操控阀801及/ 或于流体出口 702设置可操控阀802,并在两之间设置旁流管路80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0所示为图19的剖视图。图2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可进一步设置通气管路720的结构实施例示意图。图2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除设置温能交换装置705、流体出口 702以及泵浦704外,进一步设置回流流体出口 702’,以及在回流流体出口 702’与上游的流体管路之间或流体源头900之间,设置回流管路750,以及串设泵浦714,供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中的部分流体经回流管路750泵回上游,进而构成半闭路式调节温能功能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图2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仅保留温能交换装置705,而在回流流体出口 702’与上游的流体管路或流体源头900之间设置回流管路750,以及串设泵浦714, 供将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中的流体泵回上游,进而构成闭路式调节温能功能的系统实施例示意图。图M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于高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高处设置次段流体蓄储设施 850,以蓄储由泵浦704所泵动经流体管路810所泵入的流体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在高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高处设置次段流体蓄储设施 850,以蓄储由泵浦704所泵动经流体管路810所泵入的流体,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为流体终端蓄储设施或具有流体口 723供流体再流出,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与次段流体蓄储设施850之间设置辅助流体管道82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沈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应用空调冷却水塔的串联运作实力的一系统示意图。图27为本专利技术应用于空调冷却水塔的串联运作实施例之二。图28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周围设置外导管300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优点传统设置于自然温能体如浅层地表的土壤中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等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中的埋入式立式换流装置,通常为由固体的呈棒形结构所构成,而仅由棒形结构体将自然温能体的温能传输至设置于棒形体内部流体管路作热交换,其热交换值小速度慢为其缺失。本专利技术为一种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主要为借由呈立式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的流体热交换器,供以垂直或向下斜置的设置方式包括贴设或全部置入或部分置入于自然温能体,例如设置于浅层地表的土壤中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等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中继流体蓄储桶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暂存可对外流动导温流体(例如自来水或河、湖、海的水),以作为设置于浅层温能体的辅助蓄水桶功能,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结构内部设有温能交换装置, 温能交换装置设有至少一路流体管路供流通导温流体,以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作热交换,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则与自然温能体例如浅层地表的土壤中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等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的温能作热交换,中继流体蓄储桶内的导温流体(例如自来水或河、湖、海的水),可供随机泵取而使流路呈开放式流路系统, 或保持随机泵取设施并加设泵浦(含共用泵浦而以开关阀作泵动流体去处的选择),使中继流体储蓄桶内的导温流体可被泵动至导温流体的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置于自然温能体的立式流体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主要为借由呈立式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的流体热交换器,供以垂直或向下斜置的设置方式包括贴设或全部置入或部分置入于自然温能体,例如设置于浅层地表的土壤中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等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中继流体蓄储桶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暂存可对外流动导温流体,以作为设置于浅层温能体的辅助蓄水桶功能,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结构内部设有温能交换装置,温能交换装置设有至少一路流体管路供流通导温流体,以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作热交换,而中继流体蓄储桶内流体则与自然温能体例如浅层地表的土壤中或湖、河、海或池塘或人工建构水库或设置的流体池等流体蓄储的人工设施的温能作热交换,其主要构成如下: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而呈一体式或组合式的中继流体蓄储桶(700),为一种呈立式中继流体蓄储桶状的流体热交换器,为供以垂直或向下斜置的设置方式包括贴设或全部置入或部分置入于自然温能体(1000),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具有至少一个流体入口(701)及至少一个流体出口(702)以供流体进出作为换流功能;其中流体入口(701)为设置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低处,而流体出口(702)为设置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高处,或两的设置位置为相反,以避免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低处流体停滞;通过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流体,可为借外力加压、或位差重力或于流体入口(701)及/或流体出口(702)设置泵浦(704),而借由人力或控制装置(2000)的操控作泵送或泵吸,以驱动液态、或气态、或液态转气态、或气态转液态的流体,包括泵动或停止或泵动流量的调节;中继流体蓄储桶(700)的内部,可供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对流体的温能交换装置(705);温能交换装置(705)具有独立的流路供通过流体,以供与中继流体蓄储桶(700)内部的流体作热交换,温能交换装置(705)包括直接由流体管路呈U型、螺旋状、波浪状等各种几何形状的管状流路结构所构成,及/或于温能交换装置的U管状流路结构加设导热翼片,前述各种形状的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管路为具有流体入口(708)及流体出口(709);温能交换装置(705)可为直接在导热结构体的内部设置流路,并具有流体入口(708)及流体出口(709),及/或于导热结构体延伸导热翼片;温能交换装置(705)的个别流体通路,具有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通过温能交换装置(705)的流体通路的流体为可借外力加压、或位差重力或设置泵浦作泵送或泵吸,以个别驱动相同或不同的液态或气态或液态转气态、或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控制装置(2000):为由电力或机力或流力或磁力为致动力的控制装置,以供操控泵浦(704),此项控制装置(2000)为于设置泵浦(704)时同时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泰和
申请(专利权)人:杨泰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