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67318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车辆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枪式梁和第二枪式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在第一枪式梁和第一纵梁之间延伸的第一垂直支撑件;在第二枪式梁和第二纵梁之间延伸的第二垂直支撑件;及在第一枪式梁和第二枪式梁之间延伸的上散热器支撑杆,上散热器支撑杆配置用于在碰撞期间将能量传递至第一枪式梁和第二枪式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可承受碰撞并且以可控方式将能量转移至车辆的其余部分的上负荷路径结构。(*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总体上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散热器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在先前的车辆设计(包括非承载式车身(Body-on-Frame)或白车身 (Body-in-ffhite))中,前端框架总成通常具有主负荷路径,包括为结构性保险杠部件提供支撑的框架或梁。在这种设计中,车辆非结构性的散热器支撑托架通常悬在由非结构性的上翼子板梁总成(也称为枪式总成(shotgun assembly))形成的主负荷路径之上。散热器支撑托架和相应的枪式托架用于安装多种车辆部件,例如头灯、喇叭、液体箱和散热器,可是未配置用于增强车辆耐撞性。通常枪式和相关联的散热器托架由具有开口截面的刚材压制而成。在主负荷路径平面之上发生碰撞的情况下,散热器支撑总成总体上未作用为在碰撞期间吸收或转移碰撞能量的主要结构。因此,需要一种可承受碰撞并且以可控方式将能量转移至车辆的其余部分的上负荷路径结构(包括结构性散热器支撑托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其能够承受碰撞并且以可控方式将能量转移至车辆的其余部分。根据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枪式梁和第二枪式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在第一枪式梁和第一纵梁之间延伸的第一垂直支撑件;在第二枪式梁和第二纵梁之间延伸的第二垂直支撑件;及在第一枪式梁和第二枪式梁之间延伸的上散热器支撑杆,其中上散热器支撑杆配置用于在碰撞期间将能量传递至第一枪式梁和第二枪式梁。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下支撑部件可在第一和第二纵梁之间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枪式梁、第一和第二纵梁、第一垂直支撑部件和上散热器支撑杆可由封闭截面或C型通道部件构造。上散热器支撑杆可配置用于在碰撞期间将能量传递至第一和第二枪式梁,而上支撑部件可配置用于在碰撞期间将能量传递至第一和第二纵梁。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枪式梁、第二枪式梁和上散热器支撑杆可形成上负荷路径结构,而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下支撑部件可形成下负荷路径结构。上负荷路径结构和下负荷路径结构可由配置用于将能量在两个结构之间传递的垂直支撑部件分开。上负荷路结构可固定至车辆的A柱。上散热器支撑杆可使用螺栓连接固定至第一和第二枪式梁,并且可进一步包括穿过支撑杆的一部分延伸的插入件。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枪式梁可均包括朝向连接的上散热器支撑杆延伸的弯曲部。这种弯曲可提供带有类似弓形形状的上负荷路径结构。根据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在机动车辆正面碰撞期间传递能量的结构,包括上负荷路径结构,其包括第一枪式梁、第二枪式梁和在其间延伸的上散热器支撑杆;下负荷路径结构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在其间延伸的下支撑件;及其中上散热器3支撑杆配置用于在碰撞期间将能量传递至第一枪式梁和第二枪式梁,并且下支撑件配置用于在碰撞期间将能量传递至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根据本技术,由于设置有负荷路径结构,使得在前端碰撞的情况下,通过负荷路径结构以可控的方式将能量从碰撞侧传递至车辆的其余部分,这种能量传递可防止碰撞车辆或物体意外地侵入车辆的发动机舱内。附图说明图1为机动车辆前端总成(包括散热器支撑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机动车辆前端总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并且说明了两件式枪式梁。图3为机动车辆前端总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并且说明了散热器支撑至枪式梁。图4为机动车辆前端总成的一部分的截面视图。图5为机动车辆前端总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说明了垂直支撑和枪式梁的内部。图6为机动车辆前端总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说明了垂直支撑和枪式梁的内部。具体实施方式参考附图,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用于识别同样的或相同的部件,图1总体上说明了车辆前端框架总成10,其包括上负荷路径结构12和下负荷路径结构14。这种结构性配置可用于但不限于四门轿车或跨界车辆。在前端碰撞的情况下,每个负荷路径结构12、14 设计用于通过该结构以可控的方式将能量从碰撞侧传递至车辆的其余部分。这种能量传递可防止碰撞车辆或物体意外地侵入车辆的发动机舱内。另外,负荷路径结构12、14中一个或二者可包括集成溃缩区域(crumple zone)以允许结构在碰撞期间可控制地变形。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溃缩区域为车身结构,其利用可控变形来防止车辆过快地减速。为了提升这种可控变形,碰撞缓冲区可包括例如但不限于形成在车身结构部件的表面上的孔或空腔。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负荷路径结构12可包括第一枪式梁16、第二枪式梁18和在其间延伸的散热器支撑杆20。散热器支撑杆20等用于支撑散热器和/或其它相关的冷却模块,并且可额外地支撑其它部件例如发动机罩锁扣。下负荷路径结构14可类似地包括第一纵梁22、第二纵梁M和在第一纵梁22与第二纵梁M之间延伸的下保险杠支撑件26。下保险杠支撑件沈可在前保险杠内或刚好在其后面延伸,并且可视为在正面碰撞期间的主负荷路径。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器支撑杆20可与保险杠支撑件沈垂直对齐。可替代地, 如图1所示,散热器支撑杆20可设置在保险杠支撑件沈的后面。上负荷路径结构12和下负荷路径结构14由一个或多个垂直支撑件(例如支撑件 30,32)分离并且垂直对齐固定。每个垂直支撑件可进一步配置用于在上负荷路径结构和下负荷路径结构之间传递能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提供与碰撞车辆或物体接触的次碰撞点,上负荷路径结构 12增强车辆耐撞性。这对于小型车辆(例如但不限于四门轿车或跨界车)在与具有较高的车身高度的车辆(例如SUV或轻卡)在正面碰撞期间是特别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 车身高度的差别可导致主负荷路径(即保险杠)偏离,并且可进一步促使大型车辆跨骑 (over-ride)至小型车辆上。但在小型车辆中有上碰撞点时,上负荷路径结构12可以接触较高车身高度的车辆的保险杠并且阻碍或防止这种跨骑。上负荷路径结构12还有利于在与物体(例如柱或街道标志)碰撞期间减轻过度侵入。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负荷路径结构12可配置用于类似于下负荷路径结构14接收 (例如可控地吸收和/或传递至车辆)一些能量。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上负荷路径结构 12配置用于接收由下负荷路径结构14接收能量的至少15-20%的大小,则可阻止或防止跨骑事件。如图1所说明,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负荷路径可类似弓形结构。这种设计(尽管不是特定需要)可进一步辅助有效地通过第一枪式梁16和第二枪式梁18将碰撞负荷从上散热器杆20传递离开。如图1所示,可通过为每个枪式梁16、18提供带有朝向上散热器杆20 弯曲的弯曲部(例如,第一枪式梁16的弯曲部28)来产生弓形结构。当与上负荷路径结构12结合使用时,一个或多个垂直支撑件(例如部件30、32) 通过防止上负荷路径结构12在碰撞期间向上或向下变形可额外地增强车辆的耐撞性。这种整合上负荷路径和下负荷路径的结构在例如碰撞车辆的保险杠/梁系统与被碰撞车辆的保险杠/梁系统在几何上不对齐时特别有利。为了提供上述结构特点,上负荷路径结构12可由多个封闭截面部件和/或C形通道部件构造而成。封闭截面部件的特征在于中空连续(即封闭)截面,例如但不限于方形管、矩形管或圆形管。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可通过挤压工艺、液压成型工艺或通过将两个 “开放”(open)截面部件固定在一起这样它们共同形成封闭截面来形成封闭截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的散热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枪式梁和第二枪式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在所述第一枪式梁和第一纵梁之间延伸的第一垂直支撑件;在所述第二枪式梁和第二纵梁之间延伸的第二垂直支撑件;及在所述第一枪式梁和第二枪式梁之间延伸的上散热器支撑杆,所述上散热器支撑杆设置成在碰撞期间将能量传递至所述第一枪式梁和所述第二枪式梁。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奥马尔·法鲁克阿利·加罗·卡利斯坎迈克尔·M·阿祖兹埃德加·爱德华·多纳伯迪安蒂里·甘博托大卫·安东尼·瓦格纳
申请(专利权)人: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