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软性磨粒流逐层加工装置。 技术背景在模具加工中,抛光作为产品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被广泛应用,但对于沟、槽、孔、 棱柱、棱锥、窄缝等抛光工具达不到的结构化表面仍无法加工。液-固两相软性磨粒流加工方法是利用软性磨粒流在被加工工件的结构化表面形成湍流流动,配以约束模块,使被加工表面成为流道壁面的一部分,形成磨粒流道,磨粒流流过该通道时,对壁面的粗糙处进行切削,实现结构化表面的无工具化精密加工。加工流道的底座设计,约束流道和约束模块的设计与安装,软性磨粒流的输出、循环、回收都是重要部分。固-液两相软性磨粒流加工是以磨粒流的湍流理论为依据,以磨粒间的相互碰撞及磨粒与壁面间的碰撞为基础,对磨粒进行动力学分析,利用湍流流场中磨粒对壁面的切削作用,对被加工工件壁面粗糙处进行精密加工。该技术有效弥补了传统光整加工方法对结构化表面加工的劣势,同时也能够对其他复杂工件的表面加工,并且能够实现自动控制。在目前软性磨粒流加工系统中,磨粒流在泵的作用下以一定的速度进入加工流道,流体达到一定速度后可达到湍流流态,磨粒在湍流的作用下无序的撞击加工表面。基于前期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此 ...
【技术保护点】
1.软性磨粒流逐层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和通过紧固螺钉与箱体连接的盖板,所述的箱体上设有允许无磨粒流体进入箱体内腔的溶液入口和允许流体流出箱体内腔的出液通道,所述的出液通道中设有允许磨粒流流经的磨粒流通道,所述的磨粒流通道的管身位于所述的出液通道内部,所述的管身与所述的出液通道同轴设置,所述的磨粒流通道的入口外露于所述的出液通道,所述的出液通道的出口处形成外层为无磨粒流体、内部为磨粒流体的复合环状混合流体;所述的出液通道与内置有待加工工件的加工流道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计时鸣,池永为,谭大鹏,袁巧玲,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