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两个右转和直行“Y”字形分叉桥的组合桥是两个独立的分叉形拱桥组合成能使十字路口相对面的直行和右转弯机动车无交叉占道冲突的组合桥。一个右转弯桥位于一个直行拱桥的右侧成同向分叉“Y”字形分叉桥,分叉口相对的两个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组成组合桥,在组合桥中,直桥单行段位于对面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的分叉口之中。优点:能解决十字路口相对面两条地面支道上的直行车辆和右转弯车辆无交叉占道问题;减少局部地质变化对整个组合桥的灾害程度,右转弯桥可以作为右转弯和左转弯共用桥,直接右转无多余绕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使十字交叉路口机动车交通的立交桥,特别是两个独立的分叉形拱桥组合成能使十字路口相对面的直行机动车(以下简称直行车)和右转弯机动车(以下简称右转弯车)无交叉占道冲突的组合桥。
技术介绍
目前,国际国内的城市干道平交十字路口的交通非常拥挤,经常发生堵塞,是全世界各大城市的通病。究其原因,是因为两条道路平交,在交叉点上,两条道路重叠变成了一条道路,两条道路上的机动车辆在节点上只能共用一条道,损失了一半的道路资源。再加上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混行,拥堵是必然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人们想到了加宽路面,增加路口行车道的数量,但路面不可能无限加宽。人们又想到了立交桥,但在现有立文桥设计方案中,能使十字路口直行车道和右转弯车道无交叉占道冲突的立交桥最小直径在 120米以上,不仅修建成本高,而且旧城区双向六车道的十字路口都不能修建,使现在旧城区的十字路口堵车非常严重,有的十字路口经常交通瘫痪。中国专利200720043390. 6《单层全立交桥》公开了一种在十字路口设一个直跨桥和一个环形桥的组合结构联合桥。其缺点司机在十字路口必须要认清行车标志,一旦没有看清或看清后已不能变道,会导致在变道交叉点即进十字路口处堵车。使该立交桥不能在现有规范的道路上应用。中国专利200820230509. 5《直接右、左转互通立交桥》公开了一种立交桥,由于该专利的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对技术方案的描述很不清楚,但就以说明书附图似乎可理解该网框形立交桥的结构和缺陷为一、增加了不需要的高度和长度在远离十字路口的地面支道位置,直行桥从对面的右转弯桥下面穿过后再延续一段桥体才与地面连接,使上层桥的离地面高度很高,增加了桥的总长度,这样使整个桥体又高又长又大,浪费建桥费用,遮挡了城市景观。二、局部损坏导致整体损坏右转弯桥从右侧地面支道的直行桥和右转弯桥下面穿过后,与左侧地面支道的直行桥的下桥段平接后再与地面连接,也使上层桥的离地面高度很高,增加了桥的总长度,还使全部桥体连接为一个大型整体桥,一但该大型整体桥的局部有地质变化,其局部被损坏就将导致全部大型整体桥损坏。三、整个桥成网框形占用面积太大立交桥的整体形状为有两条对角线的网框形桥体,要求十字路口没有建筑物的空地圆形最小直径为115米,而在旧城区的双向六车道十字路口,直径达到115米的几乎没有,也就是该说明书附图提供的立交桥几乎不能用于旧城区双向六车道十字路口,即使把右转弯桥和左转弯桥向内凹到最小半经只有15. 0米,整个网框形立交桥的最小直径也致少要75. 0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符合现有左行制交通规范的道路车道排列,在双向六车道的小面积十字路口能修建,两个“Y”字形分叉桥组合成相对面地面支的直行车道和右转弯车道无交叉占道冲突的两桥组合式桥。本专利技术解决交叉占道冲突点的构思是在十字路口,相对面地面支的直行车道和右转弯车道有交叉占道冲突,即直行车通行时相对面地面支道的右转弯车不能通行。但将相对直行的两个直行桥相互独立的不共用一个桥面,使一个直行桥在跨过十字路口后,经过地面从对面的“Y”字形分叉形拱桥的右转弯桥下穿过,也就是跨过十字路口的直行桥下桥接地点更接近于十字交叉路口中心,而对面直行桥的上桥点更远离十字路口中心,相对面两个直行桥的上桥接地点和下桥接地点之间的距离,就作为对面右转弯桥爬升到能立体交通需要高度的右转弯桥爬坡长度。也就是直桥接地端只要在接近对面直行拱桥的中段高位置区域之前接地面,就为对面直行拱桥让出右侧的上方空间,即让对面的右转弯桥直接在右转弯一侧分叉出右弯桥单行段,实现直行拱桥与对面的右转弯桥在十字路口以外的地面支道上立体交通。这样,右转弯桥只要一层桥的高度,而且全部组合桥都只有一层桥的高度,节约建桥费用,对城市景观影响小,离开十字路口的多条车道在地面合并车道不易堵车。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是两个右转和直行“Y”字形分叉桥的组合桥,包括两个分叉形拱桥,其特征在于每个分叉形拱桥都有一个直行拱桥2和一个右转弯桥3,右转弯桥3位于直行拱桥2的右侧, 右转弯桥3都在右转弯一侧与直行拱桥2分叉,该分叉部位为分叉点15,使一个直行拱桥2 和一个右转弯桥3组成一个“Y”字形分叉桥,则两个分叉形拱桥成为两个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 ;每个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的直行拱桥2和右转弯桥3有共同起桥接地端4,和共同起桥接地端4到分叉点15之间的两桥并排段14 ;在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中段高位置区域,右转弯桥3与直行拱桥2分叉;右转弯桥3离开直行拱桥2的高位置区域为分叉段7 ;直行拱桥2还有一个直桥接地端5,右转弯桥3也还有一个右转桥接地端6 ;从分叉点 15到直桥接地端5为直桥单行段8 ;从分叉点15到右转桥接地端6为右弯桥单行段13 ;分叉口相对的两个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组成组合桥,在组合桥中,直桥单行段 8部分区段位于对面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的分叉口之中。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点和相应的防止堵车的技术效果用独立互不连接的两个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分叉口两两相对地组成组合桥,组合桥的直桥单行段8结构形式每个直桥单行段8的部分区段位于对面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的分叉口之中,但不穿过或不跨过对面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的右弯桥单行段13。使其从直桥单行段8上的车辆能经过直桥接地端5到地面后,从右弯桥单行段13下方的地面穿过右弯桥单行段13,就能使右弯桥单行段I3只要一层高的桥体实现立体交通。而避免了中国专利200820230509. 5说明书附图公开的立交桥中,直桥与对面右弯桥要两层桥的问题。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是指右转弯桥3与直行拱桥2有一段并排,但右转弯桥3 在直行拱桥2的中段高位置区域右侧有分叉点15。在分叉点15附近的右转弯桥3和直行拱桥2区段最好有合符交通规范的4. 5米以上净高,使其下面能通过机动车辆。右转弯桥 3作为机动车辆右转弯使用。“同向”是指两个“Y”字形叉桥的右转弯桥3与直行拱桥2的分叉方向都相同,即右转弯桥3都在直行拱桥2的右侧分叉。所以一个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的整体形状是一个右转弯桥3和一个直行拱桥2在共同起桥接地端4到分叉点15是并排的,该并排段为两桥并排段14。分叉后的直行拱桥2为直桥单行段8,分叉后的右转弯桥3为右弯桥单行段13。同一个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的直行拱桥2和右转弯桥3的共同起桥接地端4 可以是一个小区域,则直行拱桥2起桥点和右转弯桥3起桥点在相同区域;在这个相同区域中,直行拱桥2起桥点和右转弯桥3起桥点可以是同一位置,或有一定的前后距离。直行拱桥2是用于十字路口相对面的两条地面支道通行的桥,“直行”是指机动车辆到达十字路口对面道路的意义,“直行”不是指桥的形状,而是指桥的用途。右转弯桥3是用于十字路口左行交通制度的右转弯桥,“右转弯”是用途为右转弯的意义。右转弯桥3的分叉段7是用于来自对面的直行拱桥2的机动车辆从地面穿过通行之用的桥段,分叉段7的高度需要满足下面有机动车辆穿过需要的高度,所以同一个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的右转弯桥3与直行拱桥2最好在满足交通规范的高位置区域分叉。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的中段设有高位置区域,以便来自左侧地面支道的右转弯车辆从地面穿过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从而实现本同向分叉“Y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两个右转和直行“Y”字形分叉桥的组合桥,包括两个分叉形拱桥,其特征在于:每个分叉形拱桥都有一个直行拱桥(2)和一个右转弯桥(3),右转弯桥(3)位于直行拱桥(2)的右侧,右转弯桥(3)都在右转弯一侧与直行拱桥(2)分叉,该分叉部位为分叉点(15),使一个直行拱桥(2)和一个右转弯桥(3)组成一个“Y”字形分叉桥,则两个分叉形拱桥成为两个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每个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的直行拱桥(2)和右转弯桥(3)有共同起桥接地端(4),和共同起桥接地端(4)到分叉点(15)之间的两桥并排段(14);在同“Y”字形叉桥(1)中段高位置区域,右转弯桥(3)与直行拱桥(2)分叉;右转弯桥(3)离开直行拱桥(2)的高位置区域为分叉段(7);直行拱桥(2)还有一个直桥接地端(5),右转弯桥(3)也还有一个右转桥接地端(6);从分叉点(15)到直桥接地端(5)为直桥单行段(8);从分叉点(15)到右转桥接地端(6)为右弯桥单向分叉行段(13);分叉口相对的两个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组成组合桥,在组合桥中,直桥单行段(8)部分区段位于对面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的分叉口之中。...
【技术特征摘要】
2010.05.10 CN 201010167237.0;2010.05.10 CN 20101011.两个右转和直行“Y”字形分叉桥的组合桥,包括两个分叉形拱桥,其特征在于每个分叉形拱桥都有一个直行拱桥( 和一个右转弯桥(3),右转弯桥( 位于直行拱桥(2)的右侧,右转弯桥C3)都在右转弯一侧与直行拱桥( 分叉,该分叉部位为分叉点(15),使一个直行拱桥( 和一个右转弯桥C3)组成一个“Y”字形分叉桥,则两个分叉形拱桥成为两个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⑴;每个同向分叉“Y”字形叉桥(1)的直行拱桥(2)和右转弯桥(3)有共同起桥接地端 (4),和共同起桥接地端(4)到分叉点(15)之间的两桥并排段(14);在同“Y”字形叉桥(1) 中段高位置区域,右转弯桥C3)与直行拱桥( 分叉;右转弯桥C3)离开直行拱桥( 的高位置区域为分叉段(7);直行拱桥( 还有一个直桥接地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世才,廖礼毅,高健,邹凌云,罗凡洲,陆洋,廖大中,
申请(专利权)人:邹世才,廖礼毅,高健,邹凌云,罗凡洲,陆洋,廖大中,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