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邓忠敏专利>正文

一种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14534 阅读:3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包括驱动设备;负压供氧管;套设在负压供氧管外侧的外管,其上开设有若干进水孔;设置在外管底部的增压导流管总成,其具有成辐射状倾斜分布的若干增压导流管;与驱动设备相连的锥体离心桨,该锥体离心桨嵌入增压导流管总成内,锥体离心桨的中上锥体与其上锥体之间形成的离心桨上进水通道,其中下锥体与其下锥体之间形成离心桨下进水通道,其离心桨上进水通道和离心桨下进水通道之间具有与负压供氧管相通的负压进氧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对底层和上层水中的有害气体进行有效的消除,排水的过程中,自动形成负压,将外部的氧气导入充分与水混合形成微小氧泡,通过增压导流管总成向周围更大面积的抛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增氧机
,特别涉及一种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水产养殖或污水净化的增氧机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射流喷水式、叶轮式、水车式和曝气式等类型的增氧机。其中,叶轮式和射流喷水式增氧机均采用将水喷射出去,使其与空气接触达到增氧目的。水车式增氧机是利用叶片在浅水层中进行拍打,引起波澜,增大水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实现增氧。目前,现有的增氧机均只能对表层水面进行增氧,底层水中的有害气体不能被有效消除,增氧效果不佳。现有的曝气增氧机利用电机将空气打入水中,以溶解氧气,虽然效果有所提高,但是,目前的曝气增氧机的结构设计不合理,空气进入水体时呈垂直向下方向,受到的浮力较大,水体的溶氧时间短,另外驱动水体循环的螺旋桨叶为了实现空气和水体向更广范围进入,其驱动水流的方向为径向或轴向方向,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对流。如何形成大范围曝气对流,解决现有曝气增氧机能耗高、曝气范围小的弊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以形成大范围曝气对流,解决现有曝气增氧机能耗高、曝气范围小的弊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包括驱动设备,还包括负压供氧管;套设在所述负压供氧管外侧的外管,其上开设有若干进水孔;设置在所述外管底部的增压导流管总成,其具有成辐射状倾斜分布的若干增压导流管; 与所述驱动设备相连的锥体离心桨,该锥体离心桨嵌入所述增压导流管总成的内部,所述锥体离心桨的中上锥体与其上锥体之间形成的离心桨上进水通道,其中下锥体与其下锥体之间形成离心桨下进水通道,其离心桨上进水通道和离心桨下进水通道之间具有与所述负压供氧管相通的负压进氧通道。优选的,在上述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中,所述增压导流管总成为向下开口的喇叭形结构,且其外壁与所述外管的底部相连。优选的,在上述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中,所述增压导流管总成包括与所述外管相连的头部,该头部的上锥壁与所述外管相连,其下锥壁具有通向所述离心桨下进水通道的开口;与所述头部相连,且成辐射状分布的所述增压导流管所述增压导流管螺旋状的分布在所述增压导流管总成的头部周围。优选的,在上述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中,所述锥体离心桨具体包括上锥体;与所述上锥体通过离心叶片相连的中上锥体,其上端嵌入所述负压供氧管下端的凹形密封环内,且与所述凹形密封环间隙配合,所述离心桨上进水通道在所述锥体离心桨的中上锥体与上锥体之间形成;固定在所述驱动设备输出轴上的锥形头,该锥形头上设有中下锥体,所述负压进氧通道在中下锥体和所述中上锥体之间形成,所述中下锥体和所述中上锥体之间设有离心叶片;与所述中下锥体通过离心叶片相连的下锥体,所述离心桨下进水通道在所述中下锥体与所述下锥体之间形成。优选的,在上述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中,所述驱动设备通过支架连接在所述增压导流管总成的底部。优选的,在上述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中,所述增压导流管总成的底部设有下进水筒,其底部具有进水口,所述驱动设备置于该下进水筒内。优选的,在上述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中,所述外管上设有若干调整螺丝孔,所述调整螺丝孔上设有调整螺栓,该调整螺栓的螺杆端与所述负压供氧管相抵。优选的,在上述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中,所述调整螺栓为四个,且均勻的分布在所述外管的圆周上。优选的,在上述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中,所述增压导流管总成通过螺栓设置在所述外管的底部。优选的,在上述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中,所述驱动设备为潜水电机。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通过驱动设备带动锥体离心桨旋转,上边通过外管上的进水孔将水导入,被导入的水通过外管与负压供氧管之间的进水通道进入离心桨上进水通道,并在锥体离心桨旋转作用下将水通过离心力沿增压导流管抛出。下方的水通过锥体离心桨的旋转,将下方的水导入离心桨下进水通道,在锥体离心桨的高速旋转下,将水通过离心力沿增压导流管抛出。通过锥体离心桨将水分别从上部和下部导入并由相应通道沿增压导流管抛出,使得锥体离心桨的负压进氧通道形成负压,从而在锥体离心桨的作用下连氧带水形成微小氧泡,通过增压导流管总成向周围更大面积的抛出。本专利技术通过负压将外部空气吸入,无需额外布置产氧装置,因此其耗能较低,而且能够从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的上部和下部将水导入并抛出,因此其能够对底层和上层水中的有害气体进行有效的消除。排水的过程中,自动形成负压,将外部的氧气导入充分与水混合形成微小氧泡,通过增压导流管总成向周围更大面积的抛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压导流管总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以形成大范围曝气对流,解决现有曝气增氧机能耗高、曝气范围小的弊端。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压导流管总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包括驱动设备5、与该驱动设备5相连的锥体离心桨3,本专利技术的重点在于,还包括负压供氧管2、外管1和增压导流管总成8。其中,负压供氧管2用于与外部空气相通,以便在负压的作用下,可将外部的空气导入与水混合形成氧泡。外管1套设在负压供氧管2的外侧,其上开设有若干进水孔6,水可由进水孔6进入外管1和负压供氧管2间的进水通道内。增压导流管总成8设置在外管1的底部,其具有成辐射状倾斜分布的若干增压导流管,通过其上辐射状倾斜分布的若干增压导流管,可被导入的水沿辐射状向外抛出,由于增压导流管倾斜设置,所以本专利技术可使空气和水斜向进入水体进行有效混合的同时,消除了其下方水体增氧效果差的缺陷,能够对整个水体进行充分对流增氧,在能耗较低的条件下显著提高了增氧效果。锥体离心桨3嵌入增压导流管总成8的内部,锥体离心桨主要起离心抛出作用,锥体离心桨3的中上锥体与其上锥体之间形成离心桨上进水通道10,其中下锥体与其下锥体之间形成离心桨下进水通道11,其离心桨上进水通道10和离心桨下进水通道11之间具有与负压供氧管2相通的负压进氧通道1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通过驱动设备5带动锥体离心桨3旋转,上边通过外管1上的进水孔6将水导入,被导入的水通过外管1与负压供氧管2之间的进水通道进入离心桨上进水通道10,并在锥体离心桨3旋转作用下将水通过离心力沿增压导流管抛出。下方的水通过锥体离心桨3的旋转,将下方的水导入离心桨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离心式活化曝气增氧机,包括驱动设备(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负压供氧管(2);套设在所述负压供氧管(2)外侧的外管(1),其上开设有若干进水孔(6);设置在所述外管(1)底部的增压导流管总成(8),其具有成辐射状倾斜分布的若干增压导流管;与所述驱动设备(5)相连的锥体离心桨(3),该锥体离心桨(3)嵌入所述增压导流管总成(8)的内部,所述锥体离心桨(3)的中上锥体与其上锥体之间形成的离心桨上进水通道(10),其中下锥体与其下锥体之间形成离心桨下进水通道(11),其离心桨上进水通道(10)和离心桨下进水通道(11)之间具有与所述负压供氧管(2)相通的负压进氧通道(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忠敏邓磊尹新
申请(专利权)人:邓忠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