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58919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导光组件;所述的导光组件包括:一导光本体;所述的导光本体包括:一第一侧面;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邻接于该第一侧面;至少一凹槽,该凹槽之一开口是朝向该第一侧面及该出光面之其中之一;至少一扩散单元,该扩散单元设置于该凹槽;及至少一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位于该导光本体的该第一侧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导光组件透过对应该发光单元设置的扩散单元,以有效地散射由该发光单元出射至该导光组件的光线,以有效地避免该导光组件邻近于光源设置处的局部光点的产生,进而提供一均匀的平面光源。(*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光板,尤其涉及该导光板的结构。
技术介绍
配合参阅图1,为现有技术的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该光源模块60包含一导光组件62及复数个发光二极管64,该导光组件62包含一导光本体620,该导光本体620具有一入光面622及一出光面624。该发光二极管是设置在该入光面· ·22,并朝向该入光面 622出射光线。该光线是经由该入光面622进入该导光本体620,并经由复数个设置于该导光本体620之导光粒子(未图示)以将光线均勻地引导至该出光面624,并由该出光面624 出射。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 · · 为一点状光源,且其光强度分布较为集中,因此,该光源模块· · O容易在邻近于该发光二极管· · 4的设置处之该导光组件· · 2产生明显的局部光点(hot spot)。该些局部光点的产生大大的影响该光源模块60的出光均勻性,致使装配有该光源模块· · 0的电子装置产生不均勻出光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光源模块,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的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导光组件;所述的导光组件包括一导光本体;所述的导光本体包括一第一侧面;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邻接于该第一侧面;至少一凹槽,该凹槽之一开口是朝向该第一侧面及该出光面之其中之一;至少一扩散单元,该扩散单元设置于该凹槽;及至少一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位于该导光本体的该第一侧面。本技术的另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导光组件;所述的导光组件包括一导光本体,该导光本体包括一第一侧面;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邻接于该第一侧面;至少一凹槽,该凹槽设置在该出光面邻近于该第一侧面之一端;至少一扩散单元,该扩散单元对应地设置于该凹槽;及至少一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设置再该凹槽且位于该扩散单元下方,并朝向相反于该第一侧面之方向出射光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导光组件透过对应该发光单元设置的扩散单元,以有效地散射由该发光单元出射至该导光组件的光线,以有效地避免该导光组件邻近于光源设置处的局部光点的产生,进而提供一均勻的平面光源。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之光源模块之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之复数个光源模块的组合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立体分解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上视图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图10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图11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图12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技术提供一种光源模块,该光源模块包含一导光组件、至少一扩散单元及至少一发光单元。该导光组件包含一导光本体,该导光本体包含一第一侧面、一出光面及至少一凹槽,该出光面是邻接于该第一侧面,该凹槽之一开口是朝向该第一侧面及该出光面之其中之一。该扩散单元设置于该凹槽;该发光单元位于该导光本体之该第一侧面。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凹槽之二侧壁分别具有一卡沟。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扩散单元更包含二对应该二卡沟设置之扣件。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扩散单元更包含一由该扩散单元之一侧向外延伸之延伸部,且该延伸部是邻接于设置有该二扣件之二侧面。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延伸部为矩形、扇形或梯形。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凹槽是设置在该出光面与该第一侧面的交接处。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更包含至少一容置槽,设置于一相对于该出光面之板面,供设置该发光单元。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容置槽设置于该板面及该第一侧面的交接处。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透光本体为一透光本体,且该透光本体布设有复数个扩散粒子。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扩散单元为扩散板。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发光单元的高度小于该扩散单元于该导光本体的设置高度。并且,本技术更提供一种光源模块,该光源模块包含一导光组件、至少一扩散单元及至少一发光单元。该导光组件包含一导光本体,该导光本体包含一第一侧面、一出光面及至少一凹槽,该出光面邻接于该第一侧面;该些凹槽设置该出光面邻近于该第一侧面之一端。该扩散单元对应地设置于该凹槽。该发光单元设置于该凹槽且位于该扩散单元下方,并朝向相反于该第一侧面之方向出射光线。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凹槽之二侧壁分别具有一卡沟。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扩散单元更包含二对应该二卡沟设置之扣件。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扩散单元更包含一由该扩散单元之一侧向外延伸之延伸部,且该延伸部系邻接于设置有该二扣件之二侧面。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延伸部为矩形、扇形或梯形。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扩散单元为一透光本体,且该透光本体布设有复数个扩散粒子。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扩散单元为扩散板。配合参阅图2及图3,分别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立体分解图及局部放大图。该光源模块包含一导光组件12、复数个发光单元14及复数个对应该些发光单元14之扩散单元16。该导光单元12具有一导光本体120,该导光本体120包含一第一侧面122、一出光面1 及复数个对应该些发光单元14之凹槽126,该出光面IM是邻接于该第一侧面122。 该些凹槽1 设置于该出光面IM邻近于该第一侧面122之一端,更精确地,该等凹槽1 是由该出光面1 朝向相反于该出光面口4之一板面125凹陷,以供容纳该些发光单元14 及该等扩散单元16。该些凹槽1 二侧壁127是分别设置有一卡沟128,然而也可于一凹槽1 之一侧壁127设置一卡沟128即可,依需求者的不同需求而有不同的设计,在此实施例中,是用前者设计进行说明。另外,该些凹槽126亦可以设置于该出光面IM与该第一侧面122的交接处,亦即该些凹槽1 之开口是朝向该出光面1 及该第一侧面122。该些发光单元14分别地设置于该些凹槽126,且朝向相反于该第一侧面122之方向出射光线,使光线得以进入该导光本体120。且在本实施例中,该发光单元14为发光二极管,但不以此限,其它可以达到相等功效之均等组件皆应包含在本技术之范畴中。配合参阅图4,为本技术之该光源模块之局部剖视图。该些扩散单元16分别设置于该些凹槽126且位于该等发光单元14的上方,且该扩散单元16之一上表面是对齐于该导光组件12的出光面124。各该扩散单元16可以为一扩散板或布设有复数个扩散粒子168之透光本体160,在本实施例中,该扩散单元16是以后者为例。再参阅图3,该扩散单元16 二侧面是分别具有一扣件166,该二扣件166是对应个该凹槽1 侧壁127之该二卡沟1 设计,供与该导光组件12之该些凹槽1 侧壁127之该些卡沟1 相扣合,以避免该扩散单元16松落。其中,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光组件包括:一导光本体;所述的导光本体包括:一第一侧面;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邻接于该第一侧面;至少一凹槽,该凹槽之一开口是朝向该第一侧面及该出光面之其中之一;至少一扩散单元,该扩散单元设置于该凹槽;及至少一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位于该导光本体的该第一侧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东权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