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抑制胃癌肿瘤细胞生长的牛樟芝环己烯酮化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52520 阅读:3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化合物的新用途,本发明专利技术是由牛樟芝萃取物中分离纯化而得的4-羟基-2,3-二甲氧基-6-甲基-5(3,7,11-三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2-环己烯酮(4-hydroxy-2,3-dimethoxy-6-methyl-5(3,7,11-trimethyl-dodeca-2,6,10-trienyl)-cyclohex-2-enone),该环己烯酮化合物可应用于抑制胃癌肿瘤细胞的生长,同时可应用于抑制胃癌肿瘤细胞生长的药物组合物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化合物的新应用,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由牛樟芝 (Antrodiacinnamomea)萃取物中所分离纯化的化合物抑制胃癌肿瘤细胞生长的用途。
技术介绍
胃癌(gastric cancer)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根据行政院卫生署十年来的统计,胃癌位居台湾癌症死亡的第五位,好发年龄为45岁以上,且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 容易罹患胃癌的相关危险因子包括遗传因素、相关病史(例如恶性贫血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等)、饮食习惯(例如缺乏食用新鲜蔬果食物或长期食用腌渍食物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吸烟及酗酒等。95%以上胃癌是由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形成的胃腺癌(adenocarcinoma),所以一般所谓胃癌,即是指胃腺癌而言。根据癌细胞侵犯深度又可分为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以及癌细胞已侵犯至固有肌肉层或更深入组织白勺 皿 !胃I (advanced gastric cancer)。胃癌病人早期并没有特定的临床症状,且其不适状况与一般的消化性溃疡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大多数患者被诊断出来时,已经是胃癌晚期,此时病人的主要症状包括 体重减轻、腹痛、恶心、食欲不振、吞咽困难、黑便、易饱、类胃溃疡疼痛或下肢水肿等。目前胃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gastrectomy)、化学疗法(chemotherapy)以及放射线疗法 (radiotherapy)等,其中以手术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与淋巴腺是完全根治胃癌的唯一方法,但是除了早期胃癌于施予手术切除后可达50%存活率,大多数病人的胃癌被诊断出时已是进展期胃癌,其术后的存活率则远低于50% ;至于无法采用治愈性手术切除的转移性、 复发性胃癌病患,此时只能采用化疗及放射线治疗作为支持疗法,以达到癌症局部的控制, 但其预后相当差(prognosis poor),且五年存活率甚至低于15%。此外,治疗后胃癌的复发及转移、化学药物的副作用、抗药性或放射线治疗引发的不适症状,亦是临床上常见棘手的问题。由于胃癌具有远程转移的高发生率,如腹膜扩散与肝脏转移等,因此即使积极的以手术或其它方法来治疗,其预后仍然相当不乐观。因此,尽管胃癌在全世界的发生率于近十年正逐年降低,但其仍属全球高致死率的癌症之一,胃癌对全世界人口来说,确实是一威胁健康的重要议题,若能找到有效的天然无副作用的治疗物质,必能更增进胃癌治疗成效并避免衍生其它不适症状。牛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在台湾民间又称为樟菇、樟菰、樟内菰、牛樟菇或红樟,是本省独有的药用菇类,其属于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的多年生蕈菌类。由于樟芝在自然界中仅寄生于台湾特有的保育类牛樟木树干的中空心材内壁组织上,加上人为的盗伐,使得寄生于其中方能生长的野生牛樟芝数量更形稀少,且由于在自然状态下樟芝子实体的生长相当缓慢,所以野生樟芝数量稀少且价格昂贵。牛樟芝的子实体为多年生,无柄,呈木栓质至木质,其具强烈的樟树香气,且形态多变化,有板状、钟状、马蹄状或塔状。初生时为扁平型并呈鲜红色,的后其周边会呈现放射反卷状,并向四周扩展生长,颜色亦转变为淡红褐色或淡黄褐色,并有许多细孔,且其为牛樟芝的药用价值最丰富的部位。在台湾民俗医学上,牛樟芝具有祛风行气、化瘀活血、温中消积、解毒消肿以及镇静止痛的功效,并视为上好的解毒剂,凡食物中毒,腹泻,呕吐,农药中毒均有解毒作用,此外对改善肝、胃机能障碍及血液循环疾病均具有辅助治疗功效。牛樟芝如同一般食药用的蕈菇类,具有许多复杂的成分,已知的生理活性成分中,包括三萜类化合物 (triterpenoids)、多糖体(polysaccharides,如 β-D-葡聚糖)、腺苷(adenosine)、维生素(如维生素B、烟碱酸)、蛋白质(含免疫球蛋白)、超氧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微量元素(如钙、磷、锗)、核酸、固醇类以及血压稳定物质(如antodia acid)等, 这些生理活性成分被认为具有抗肿瘤、增加免疫能力、抗过敏、抗病菌、抗高血压、降血糖及降胆固醇等多种功效,且有助于护肝及肝脏相关疾病的治疗。有关樟芝的成分研究,大多着重在大分子的多糖体(polysaccharides)和小分子的三萜类(triterpenoids)和固醇类(steroids),其中,樟芝含有大分子的多糖体,以不同单糖组成存在于其子实体及菌丝体中,但经光谱分析后皆含有具生理活性的β -D-葡聚糖(β-D-glucans);三萜类化合物是由三十个碳元素结合成六角形或五角形天然化合物的总称,牛樟芝所具的苦味即主要来自三萜类此成分,且其也是被研究最多的成份。从子实体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有倍半萜内酯(antrocin)、4,7_ 二甲氧基-5-甲基_1,3_苯并二氧环(4,7-dimethoxy-5-methy-l,3-benzodioxole)和 2,2' ,5,5'-四甲氧基 _3,4, 3',4'-双-亚甲二氧基 _6,6' -二甲基联苯(2,2' ,5,5' -teramethoxy-3,4, 3 ‘, 4' -bi-methylenedioxy-6,6' -dimethylbiphenyl) (Chiang et al.,1995),以麦角甾烧 (ergostane) ^J^^^STHlS^ft.^iItl antcin k、antcin B、antcin C antcin E> antcin F、methyl antcinate G 禾口 methyl antcinate H(Cherng et al. , 1995,1996)。子实体另含以麦角留烷为骨架的化合物包含樟芝酸(Zhankuic acid)A、B及C zhankuic acid D和 zhankuic acid E(Chen andYang, 1995 ;Yang 1996),以羊毛甾烷(Ianostane)为骨架的新化合物15 α -乙酰-去氢硫色多孔菌酸(15 α -acetyl-dehydrosulphurenic acid)、去氢齿孑L酸(dehydroeburicoic acid)与去水硫色多孑L菌酸(dehydrasulphurenic acid)。虽然由目前诸多的实验可得知牛樟芝萃取物具有前述功效,且其所含成分亦陆续被分析出,但究竟萃取物中的何种有效成分可促成牛樟芝的抑制癌症功效,并未发表具体的相关有效成分,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来确定,故若能找出该萃取物中所含真正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的成分,将有利于牛樟芝抑癌相关机制的研究,并对牛樟芝应用于癌症例如胃癌的治疗与预防有莫大的帮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明确牛樟芝萃取物中究竟是何成分具有抑癌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由牛樟芝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出具下列结构式(1)的化合物;权利要求1.具有下列结构式的化合物用于制备抑制胃癌肿瘤细胞生长的药物的用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化合物是4-羟基-2,3-二甲氧基-6-甲基-5 (3,7,11-三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_2_环己烯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化合物由牛樟芝萃取物分离制得。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具有下列结构式的化合物用于制备抑制胃癌肿瘤细胞生长的药物的用途:其中,X是氧(O)或硫(S),Y是氧或硫;R1是氢基(H)、甲基(CH3)或(CH2)m-CH3,R2是氢基、甲基或(CH2)m-CH3,R3是氢基、甲基或(CH2)m-CH3,m=1~12;n=1~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胜勇温武哲郭茂田
申请(专利权)人:国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