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49662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元件,该触控元件将一触控点位置转换为一控制信号,该触控元件包含:一基板;一导电薄膜层,设置于该基板上,其根据该触控点位置而产生一电性变化;多个导电端点,设置于该导电薄膜层的外围角落上,其根据该电性变化而对应输出该控制信号;以及一电极图案,由多个电极条所构成并设置于该导电薄膜层上,其中位于外围的一第一电极条与一第二电极条延伸于由所述多个导电端点中的两个导电端点间的一侧边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触控区域边缘的触控位置检测精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元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电极图案的触控元件。
技术介绍
近年来,触控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移动电子装置如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为 GPS)、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简称为PDA)、移动电话等。一般来说,常见应用于触控元件上的触控技术可依其感应方式而分为电阻式(Resistive)、电容式(Capacitive)两大类,根据导电线路的配置方式不同,电阻式触控元件主要可区分为四线式、五线式、八线式等类型;而电容式的触控元件可进一步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有投射电容式(Projected Capacitive)与表面电容式(Surface Capacitive)触控面板等类型。此外,根据应用的不同,触控技术可大致区分为应用在触控面板上的透明触控应用(如触控屏幕)以及应用在触摸板上的非透明触控应用(如手提电脑上的触摸板)。电阻式的触控技术主要将上下两组氧化铟锡(ITO)导电薄膜层叠合,通过使用者施加于接触表面的压力而使上下电极导通后,经由控制器测知触控面板的电压变化并计算而得出接触点位置;投射电容式触控技术通过不同平面上但相互垂直的导线在感应区的四周形成均勻分布的电场,在发生触控行为时,各节点与导线间的电容值将发生改变而产生触控感应信号,之后再通过触控控制器来进行后续触控位置的解读。另一方面,表面电容式的触控技术则由位于触控面板的接触区域的四个角落提供电压,在接触区域的表面形成均勻的电场,一旦使用者的手指碰触在接触区域表面时,手指与电场之间的静电反应将造成电容变化,并据此而检测接触点位置。至于透明与非透明触控应用的差异则在于感测表面是否使用透光材质而异。请参见图la,其为触控装置使用五线式电阻触摸板的系统方框图。五线式电阻触摸板的内部利用氧化铟锡形成上下两层导电层111、113(IT0 Film与Glass),其间以点格片(Dot Spacer)作为阻隔,使得两导电层111、113间绝缘,一旦使用者对面板加以触控时, 上下两个导电层111、113将因为短路而产生电压变化在上部导电层111所设置的四条导线上,而设置在下部导电层113的控制线便被用来传送上部导电层111的四条导线所产生的电压。请参见图lb,其为触控装置使用表面电容式触摸板的系统方框图。表面电容式触摸板的作法是在导电的ITO玻璃的四角提供电压并形成均勻电场,并在人体接触触控面板的表面时造成耦合电容与附随电压的变化,进而由电压变化处的坐标位置判断触控的位置。由图Ia和图Ib可以得知,无论触控装置所使用的触控元件类型是电阻式触摸板 11或电容式触摸板12,都是将使用者在碰触触控点时触控面板所产生的电性变化(如电压值的变化)通过设置在触摸板外围角落的导电端点la、lb、lC、ld、le、lf、lg、lh传送控制信号至触控控制器13,触控控制器13将这些电性变化所代表的控制信号转换为数字格式并传送至主机系统14后,再经由主机系统14解读数字格式的控制信号,并将触控点所对应的光标标示于显示屏幕15上。请参见图2a,其为触控面板理想的加压等电位线分布图。根据美国第6,781,579 号专利的说明可以得知,通过在触摸板的边缘设置电极的作法可以提供触摸板在对应触控点位置时的线性度。请参见图2b,其为现有技术利用电极图案触摸板示意图。尽管这样的作法让触摸板的多数区域达到线性轨迹对应的效果,但这样的配置却仍有功能上的限制。请参见图2c,其为现有技术使用电容式触摸板的触控点位置对应的轨迹线示意图。由图2c可以发现电容式触摸板12的触控点所对应的轨迹在触控点位置为电容式触摸板12的中心位置时,触控点所对应的轨迹变化固然呈现线性关系,但用户所触控的触控点位置若是在电容式触摸板12的边缘时,触控点所对应产生的轨迹却会产生弯曲的现象。换句话说,若用户触控的位置在靠近第I、II、III、IV侧边的区域时,触控点位置在经过触控控制器13与主机系统14而呈现在显示屏幕15时的对应位置将发生扭曲的情形,而类似的问题亦存在于电阻式触摸板11上。尽管当前的触控技术可以提供使用者相当准确的触控位置检测效果,但用户实际触控的位置若在感测区域的边缘时,却往往因为触摸板在边缘的触控轨迹线并非线性的关系而让触摸板的感测效果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改进现有技术关于触控区域边缘的触控位置检测精准度,期能开发出较为精确的触控元件。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为一触控元件,将一触控点位置转换为一控制信号,该触控元件包含一基板;一导电薄膜层,设置于该基板上,其根据该触控点位置而产生一电性变化; 多个导电端点,设置于该导电薄膜层的外围角落上,其根据该电性变化而对应输出该控制信号;以及一电极图案,由多个电极条所构成并设置于该导电薄膜层上,其中位于外围的一第一电极条与一第二电极条延伸于由该多个导电端点中的两个导电端点间的一侧边上。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为一触控元件,将一触控点位置转换为一控制信号,该触控元件包含一基板;一导电薄膜层,设置于该基板上,其根据该触控点位置而产生一电性变化;多个导电端点,设置于该导电薄膜层的外围角落上,其根据该电性变化而对应输出该控制信号;以及一电极图案,由多个电极条所构成并设置于该基板与该导电薄膜层间,其中位于外围的一第一电极条与一第二电极条延伸于由该多个导电端点中的两个导电端点间的一侧边上。本专利技术的再一方面为一触控元件,将一触控点位置转换为一控制信号,该触控元件包含一基板,具有导电特性,其根据该触控点位置而产生一电性变化;多个导电端点, 设置于该基板的外围角落上,其根据该电性变化而对应输出该控制信号;以及一电极图案, 由多个电极条所构成并设置于该基板上,其中位于外围的一第一电极条与一第二电极条延伸于由该多个导电端点中的两个导电端点间的一侧边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改进了现有技术关于触控区域边缘的触控位置检测精准度,提供了较为精确的触控元件。本专利技术的触控元件被应用至触控面板或触摸板,触控控制器在对应触控元件上的触控点位置与其对应轨迹时,即使触控点位置是位于触控元件边缘的触控区域,触控元件仍能保持其轨迹对应的线性关系。且本专利技术所用来改善触控元件的做法与原有触控元件的工艺兼容,因此不需要额外使用繁复的步骤便能改善既有的问题。附图说明图la,其为触控装置使用五线式电阻触摸板的系统方框图。图lb,其为触控装置使用表面电容式触摸板的系统方框图。图2a,其为触控面板理想的加压等电位线分布图。图2b,其为现有技术利用电极图案触摸板示意图。图2c,其为现有技术使用电容式触摸板的触控点位置对应的轨迹线示意图。图3a、图3b、图3c和图3d,其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应用于触摸板上的电极图案的示意图。图4a、图4b,其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类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5a、图5b,其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类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6,其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种类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7a,其为将本专利技术的触控元件应用至矩形触控元件的示意图。图7b,其为将本专利技术的电极条相邻配置方式的示意图。图7c,其为将本专利技术的电极条与导电端点相邻配置方式的示意图。图7d,其为本专利技术的触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触控元件,将一触控点位置转换为一控制信号,该触控元件包含:一基板;一导电薄膜层,设置于该基板上,该导电薄膜层根据该触控点位置而产生一电性变化;多个导电端点,设置于该导电薄膜层的外围角落上,所述多个导电端点根据该电性变化而对应输出该控制信号;以及一电极图案,由多个电极所构成并设置于该导电薄膜层上,其中位于外围的一第一电极条与一第二电极条延伸于由所述多个导电端点中的两个导电端点间的一侧边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延诚李三荣陈世隆李文凯
申请(专利权)人:友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