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供油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49482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动供油油缸,包括由气缸外壳、气缸前盖、气缸后盖、活塞、活塞杆组成的气缸体,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活塞相连,另一端通过气缸后盖伸出气缸体的一侧,所述气缸前盖上设有与所述气缸体内部相通的进油口、输油口和溢油出口,所述气缸体位于所述气缸后盖的一侧安装有接触式电磁阀,所述活塞杆伸出所述气缸体的一侧端部设有与所述电磁阀对应的感应压帽,所述气缸后盖上设有进气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构设计合理,且不耗电,制作成本和供油成本也十分低廉,并且由于气动供油压力低(只有1.5bar),密封圈可以保证其密封效果,而且增加了其使用寿命,也很好地避免了黄油泄露到混凝土中,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缸,特别是涉及一种气动供油油缸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动供油系统主要是由润滑油泵、监控器等部件组成,其供油方式是通过监控器设置的程序润滑油泵定时运行给四个轴头供油。现有技术的供油方式一般是润滑油泵通过电机、螺杆式减速箱将电能转换为动能给搅拌机的四个轴头供油。然而此种方式供油,有一些不足,用电动润滑油泵给各轴头加油需要耗电,这样一来,供油的成本较高,黄油损耗也比较大。由于泵芯压力往往很大(约lOObar),旋转密封圈在如此大压力下,其使用寿命会大大降低,旋转密封圈失效后就会导致黄油泄露到混凝土中,从而影响混凝土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动供油油缸,采用气动供油代替现有技术采用的电动润滑油泵,从而降低了其供油成本,且避免了黄油的损耗,并且避免了黄油泄露到混凝土中的可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动供油油缸,包括由气缸外壳、气缸前盖、气缸后盖、活塞、活塞杆组成的气缸体,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活塞相连,另一端通过气缸后盖伸出气缸体的一侧,所述气缸前盖上设有与所述气缸体内部相通的进油口、输油口和溢油出口,所述气缸体位于所述气缸后盖的一侧安装有电磁阀,所述活塞杆伸出所述气缸体的一侧端部设有与所述电磁阀对应的感应压帽,所述气缸后盖上设有进气口。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气缸前盖、气缸后盖与所述气缸外壳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气缸前盖与所述气缸外壳之间、所述气缸后盖与所述气缸外壳之间均设有0形密封圈。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进油口的进油开口位于所述气缸前盖的侧面,且所述进油口的横截面呈L形状。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进油口装有单向控制阀。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输油口的输出开口位于所述气缸前盖的前端面,所述溢油出口设有单向溢流阀。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活塞与所述活塞杆连接处设有用于固定两者的自紧螺母和平垫。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气缸体位于所述气缸后盖的一侧端部安装有电磁阀底座,所述电磁阀安装在电磁阀底座上。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电磁阀为接触式电磁阀。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气缸后盖上与所述活塞杆接触的部位设有防尘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且不耗电,制作成本和供油成本也十分低廉,并且由于气动供油压力低(只有1. 5bar),密封圈可以保证其密封效果,而且增加了其使用寿命,也很好地避免了黄油泄露到混凝土中,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同时也节约了黄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气动供油油缸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气动供油油缸的工作原理图;图中1-气缸外壳,2-气缸前盖,3-气缸后盖,4-活塞,5-活塞杆,6-进油口,7-输油口,8-溢油出口,9-电磁阀,10-感应压帽,11-进气口,12-0形密封圈,13-单向控制阀, 14-自紧螺母,15-平垫,16-电磁阀底座,17-防尘圈,18-单向溢流阀。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气动供油油缸,包括由气缸外壳1、气缸前盖2、气缸后盖3、活塞 4、活塞杆5组成的气缸体。所述活塞杆5的一端与活塞4相连,另一端通过气缸后盖3伸出气缸体的一侧。所述气缸前盖2上设有与所述气缸体内部相通的进油口 6、输油口 7和溢油出口 8,所述进油口 6的进油开口位于所述气缸前盖2的侧面,且所述进油口 6的横截面呈L形状。所述进油口 6装有单向控制阀13。所述输油口 7的输出开口位于所述气缸前盖2的前端面,所述溢油出口 8设有单向溢流阀18。所述气缸体位于所述气缸后盖3的一侧端部安装有电磁阀底座16,电磁阀底座16上安装有电磁阀9,所述电磁阀9为接触式电磁阀。所述活塞杆5伸出所述气缸体的一侧端部设有与所述电磁阀9对应的感应压帽10, 所述气缸后盖3上设有进气口 11。所述气缸前盖2、气缸后盖3与所述气缸外壳1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所述气缸前盖2与所述气缸外壳1之间、所述气缸后盖3与所述气缸外壳 1之间均设有O形密封圈12。所述活塞4与所述活塞杆5连接处设有用于固定两者的自紧螺母14和平垫15。所述气缸后盖3上与所述活塞杆5接触的部位设有防尘圈17。参见图1和图2,图1为本专利技术气动供油油缸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气动供油油缸的工作原理图。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1.工作开始,由进油口 6向气缸体内供油,压缩活塞4向右运动,并将右侧气缸体内的气体排出,活塞4运动至气缸后盖3底部,停止供油。此时,进油口 6的单向控制阀13 关闭。在此过程中,输油口 7处于常开状态。2.当卸料门打开,图2中二位三通电磁阀开启在连通的位置,气泵工作,通过进气口 11向缸体内输入1.5Bar压力的气体,压缩活塞4向左运动,同时推动气缸体左侧润滑油从输油口 7向轴头供油。当卸料关闭时,图2中二位三通电磁阀开启在截止的位置,气泵停止给4个气缸供气。在气泵加油过程中,如轴头油量饱和而气泵依然在工作,当气缸内压力大于单向溢流阀18设定压力时,缸内剩余油量将从溢油出口 8排出。3.随着左缸内油量排完,活塞4到达气缸前盖2底部,同时,拉杆头部的感应压帽 10接触到接触式电磁阀,接触式电磁阀控制气泵停止工作并且报警,提示需要加油。4.重复以上步骤完成后,气动自动供油循环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设计合理,且不耗电,制作成本和供油成本也十分低廉,并且由于气动供油压力低(只有lAbar),密封圈可以保证其密封效果,而且增加了其使用寿命,也很好地避免了黄油泄露到混凝土中,节约了黄油。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任何对本专利技术技术特征所做的等同替换或相应改进,仍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气动供油油缸,包括由气缸外壳、气缸前盖、气缸后盖、活塞、活塞杆组成的气缸体,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活塞相连,另一端通过气缸后盖伸出气缸体的一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前盖上设有与所述气缸体内部相通的进油口、输油口和溢油出口,所述气缸体位于所述气缸后盖的一侧安装有电磁阀,所述活塞杆伸出所述气缸体的一侧端部设有与所述电磁阀对应的感应压帽,所述气缸后盖上设有进气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供油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前盖、气缸后盖与所述气缸外壳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动供油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前盖与所述气缸外壳之间、所述气缸后盖与所述气缸外壳之间均设有0形密封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供油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口的进油开口位于所述气缸前盖的侧面,且所述进油口的横截面呈L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气动供油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口装有单向控制阀。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动供油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油口的输出开口位于所述气缸前盖的前端面,所述溢油出口设有单向溢流阀。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供油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与所述活塞杆连接处设有用于固定两者的自紧螺母和平垫。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供油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体位于所述气缸后盖的一侧端部安装有电磁阀底座,所述电磁阀安装在电磁阀底座上。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气动供油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为接触式电磁阀。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供油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后盖上与所述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动供油油缸,包括由气缸外壳、气缸前盖、气缸后盖、活塞、活塞杆组成的气缸体,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活塞相连,另一端通过气缸后盖伸出气缸体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前盖上设有与所述气缸体内部相通的进油口、输油口和溢油出口,所述气缸体位于所述气缸后盖的一侧安装有电磁阀,所述活塞杆伸出所述气缸体的一侧端部设有与所述电磁阀对应的感应压帽,所述气缸后盖上设有进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辉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仕高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