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制造薄膜的模具、装配于其上的模芯、及薄膜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795815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制造薄膜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座,该模座的一端开设有至少一个供加热熔融后的薄膜原料流入的原料入口以及与其相通的原料流入通道;模壳,其套接于模座上相异于原料入口的一端,模壳与模座之间设有流通间隙,该流通间隙与原料流入通道相通;模环,其与模壳固定连接;以及模芯,其套设于模环内并与模座固定连接,模芯与模环之间设有挤出间隙,该挤出间隙与流通间隙相通,且模芯上与模环相对的外表面上开设有间隔排列的凹槽。本发明专利技术之模具,利用模环内表面与模芯外表面的凹槽之间的挤出间隙,可制造出带条纹状凸棱的薄膜,为制造多腔室输液袋提供薄膜片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用于制造薄膜的模具,只能形成光滑膜面的薄膜,不能形成带条纹状凸棱的薄膜,所以无法提供用于制造多腔室输液袋的薄膜片材,必须对其做出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在用于制造薄膜的模具上的模芯,装配该模芯后的模具,可制造出带条纹状凸棱的薄膜。一种装配在用于制造薄膜的模具上的模芯,该模芯套设于模具的模环内,且模芯外表面与模环内表面之间设有挤出间隙,其特征在于模芯上与模环相对的外表面上开设有间隔排列的凹槽。本专利技术具之模芯,因其外表面开设有有间隔排列的凹槽,所以当其装配在用于制造薄膜的模具的模环内时,利用模环内表面与模芯外表面的凹槽之间的挤出间隙,可制造出带条纹状凸棱的薄膜,为制造多腔室输液袋提供薄膜片材。所述凹槽沿模芯轴向方向延伸。所述间隔排列的凹槽仅设于模芯的半个圆周外表面上,模芯的另外半个圆周外表面为光滑面。利于同时制造出带条纹状凸棱的薄膜以及与其相对的光滑膜面结构的薄膜。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制造薄膜的模具,其可制造出带条纹状凸棱的薄膜。一种用于制造薄膜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座,该模座的一端开设有至少一个供加热熔融后的薄膜原料流入的原料入口以及与其相通的原料流入通道;模壳,其套接于模座上相异于原料入口的一端,模壳与模座之间设有流通间隙,该流通间隙与原料流入通道相通;模环,其与模壳固定连接;以及模芯,其套设于模环内并与模座固定连接,模芯与模环之间设有挤出间隙,该挤出间隙与流通间隙相通,且模芯上与模环相对的外表面上开设有间隔排列的凹槽。本专利技术之模具,利用模环内表面与模芯外表面的凹槽之间的挤出间隙,可制造出带条纹状凸棱的薄膜,为制造多腔室输液袋提供薄膜片材。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原料入口包括内层原料入口和外层原料入口,所述原料流入通道包括与内层原料入口相通的内层原料流入通道和与外层原料入口相通的外层原料流入通道,所述模壳包括内层模壳和套于内层模壳外的外层模壳,内层模壳与模座之间设有与内层原料流入通道相通的内层原料流通间隙,外层模壳与内层模壳之间设有与外层原料流入通道相通的外层原料流通间隙,内层原料流通间隙和外层原料流通间隙交汇后与挤出间隙连通。从而提供一种改进型模具,其可用两种薄膜原料制造出带条纹状凸棱的复合薄膜。作为上述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所述原料入口包括内层原料入口、中间层原料入口和外层原料入口,所述原料流入通道包括与内层原料入口相通的内层原料流入通道、与中间层原料入口相通的中间层原料流入通道和与外层原料入口相通的外层原料流入通道,所述模壳包括内层模壳、套于内层模壳外的中间层模壳和套于中间层模壳外的外层模壳,内层模壳与模座之间设有与内层原料流入通道相通的内层原料流通间隙,中间层模壳与内层模壳之间设有与中间层原料流入通道相通的中间层原料流通间隙,外层模壳与中间层模壳之间设有与外层原料流入通道相通的外层原料流通间隙,内层原料流通间隙和外层原料流通间隙分别与中间层原料流通间隙交汇后共同与挤出间隙连通。从而提供另一种改进型模具,其可用三种薄膜原料制造出带条纹状凸棱的复合薄膜。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层原料流通间隙的入口、中间层原料流通间隙的入口以及外层原料流通间隙的入口均由大逐渐缩小,使各薄膜原料易于流入对应的原料流通间隙的入口。作为上述方案的再一步改进,所述中间层原料流通间隙的截面呈直线形,所述内层原料流通间隙包括截面呈直线形的间隙以及自该直线形的间隙的端部由内向外弯折的间隙,内层原料流通间隙位于中间层原料流通间隙的一侧;所述外层原料流通间隙包括截面呈直线形的间隙以及自该直线形的间隙的端部由外向内弯折的间隙,外层原料流通间隙位于中间层原料流通间隙的另一侧。从而使内层原料和外层原料分别自中间层原料的两侧汇入并将中间层原料包覆在中间位置,形成稳定的复合薄膜。所述内层原料流通间隙与中间层原料流通间隙的交汇点低于外层原料流通间隙与中间层原料流通间隙的交汇点。使外层原料和内层原料先、后与中间层原料交汇并将中间层原料包覆在中间位置,形成稳定的复合薄膜。所述外层模壳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外层模壳和第二外层模壳,第二外层模壳的内表面与中间层模壳的端面之间形成所述由外向内弯折的间隙;所述模芯通过相互连接的上模芯接头和下模芯接头与模座连接,其中上模芯接头套接在第二外层模壳内,下模芯接头套接于模环内,上模芯接头与内层模壳的端面之间形成所述由内向外弯折的间隙,上模芯接头与第二外层模壳的内表面之间以及下模芯接头与模环内表面之间形成一共挤间隙,该共挤间隙的一端与中间层原料流通间隙相通,其另一端与挤出间隙连通。使外层原料、中间层原料和内层原料交汇后在共挤间隙内充分共挤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薄膜。所述间隔排列的凹槽仅设于模芯的半个圆周外表面上,模芯的另外半个圆周外表面为光滑面。从而可同时制造出带条纹状凸棱的薄膜以及与其相对的光滑膜面结构的薄膜,利用带条纹状凸棱的薄膜以及光滑膜面结构的薄膜,即可制造出符合储藏及临床应用要求的多腔室输液袋。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膜的制造方法,应用该方法可制造出带条纹状凸棱的薄膜。一种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序a、将薄膜原料加热熔融;b、将工序a所述的薄膜原料由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模具的原料入口注入, 薄膜原料经流通间隙后进入挤出间隙,并在模环内表面与模芯外表面的凹槽作用下形成带条纹状凸棱的薄膜;d、利用牵引机构将形成的带条纹状凸棱的薄膜牵引出来;e、由收卷机构将牵引出来的薄膜收卷起来。作为上述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其还包括介于工序b、d之间的冷却工序C,该冷却工序c包括利用风环冷却系统和水环冷却系统对薄膜进行冷却降温的工序;所述工序d包括利用第一牵引机构对薄膜的厚薄度进行控制的工序以及利用第二牵引机构对薄膜进行过渡、引导的工序;所述工序a是用挤出机对薄膜原料进行加热熔融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之模具的仰视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之薄膜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4为利用本专利技术之薄膜制造方法制造出的带条纹状凸棱的薄膜以及与其相对的光滑膜面结构的薄膜。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装配在用于制造薄膜的模具上的模芯5,该模芯5套设于模具的模环3内,且模芯5外表面与模环3内表面之间设有挤出间隙01,模芯5上与模环3相对的外表面上开设有间隔排列的凹槽51。所述凹槽51沿模芯5轴向方向延伸,所述间隔排列的凹槽51仅设于模芯5的半个圆周外表面上,模芯5的另外半个圆周外表面为光滑面。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制造薄膜的模具,包括模座1、套接在模座上的模壳2、 与模壳连接的模环3、以及套设于模环内并通过第一模芯接头41和第二模芯接头42与模座 1固定连接的模芯5,模芯5与模环3之间设有挤出间隙01,且模芯5上与模环相对的外表面上开设有间隔排列的凹槽51,所述凹槽51沿模芯轴向方向延伸。所述模座1的一端开设有供加热熔融后的薄膜原料流入的原料入口以及与其相通的原料流入通道,其中,原料入口包括内层原料入口 13、中间层原料入口 12和外层原料入口 11,原料流入通道包括与内层原料入口 13相通的内层原料流入通道130、与中间层原料入口 12相通的中间层原料流入通道120和与外层原料入口 11相通的外层原料流入通道 110。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在用于制造薄膜的模具上的模芯,该模芯套设于模具的模环内,且模芯外表面与模环内表面之间设有挤出间隙,其特征在于:模芯上与模环相对的外表面上开设有间隔排列的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显达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长健医用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