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重结构和房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36750 阅读:5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承重结构包括具有墙壁和墙角的墙体、承重柱和梁,墙体包括多个墙体砌块,该墙体砌块包括第一壁、第二壁、第一肋和第二肋,第一肋的高度和第二肋的高度为第一壁和第二壁的高度的1/5至1/2,并形成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和中空部,多个墙体砌块沿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堆砌,从而使墙体内具有竖直通孔和水平通孔,梁位于至少部分水平通孔中,承重柱穿过至少部分竖直通孔并与梁固定连接。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承重结构的房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可以节约原料,减少成本,降低劳动强度,降低了承重结构的整体重量从而提高抗震性能。墙壁的竖直通孔中,还可以填充保温材料或管路等非承重结构。(*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由空心的墙体砌块堆砌的承重结构。 此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承重结构的房屋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房屋的墙体砌块大多为实心的砌块,如实心的长方体形。在构建建筑物的过程中,通常通过混凝土将多个砌块堆砌在一起,从而形成各种建筑结构,如墙体、房屋等。一般来说,构建建筑物的过程为首先,利用浇注的方式形成建筑物的承重结构, 如承重柱;然后,以承重结构为骨架堆砌墙体砌块,形成建筑物的附加结构,如墙体;最后, 完成建筑物的构建。然而,由于传统的墙体砌块多为实心结构,在利用墙体砌块堆砌附加结构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堆砌大量的墙体砌块以包围承重结构(如承重柱),这就需要以承重结构为骨架堆砌很多传统的实心墙体砌块。因此,利用传统的墙体砌块构建房屋时,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从而造成房屋建筑的工作效率较低。并且砖墙结构大多不用来承重,所以用实心砖建造房屋不仅浪费材料,增加劳动强度,而且建成的房屋整体重量较大,从而限制了房屋的高度。因此,如何节约墙体砌块的堆砌时间,提高施工效率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承重结构,该承重结构主要由空心的墙体砌块堆砌而成,并且承重柱和梁设置于空心的墙体砌块所形成的墙体的竖直通孔和水平通孔中。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承重结构,该承重结构包括具有墙壁和墙角的墙体、承重柱和梁,所述墙体包括多个墙体砌块,其中,该墙体砌块包括彼此平行的第一壁和第二壁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间的第一肋和第二肋,所述第一肋和所述第二肋之间形成有中空部,所述第一肋的高度和所述第二肋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高度的1/5至1/2,所述墙体砌块还包括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该第一开口部位于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间并位于所述中空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开口部位于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间并位于所述中空部的另一侧,所述多个墙体砌块沿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堆砌,从而使所述墙体内具有竖直通孔和水平通孔,所述梁位于至少部分所述水平通孔中,所述承重柱穿过至少部分所述竖直通孔并与所述梁固定连接。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本技术的承重结构的房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承重结构直接嵌入墙壁内部形成的竖直通孔中,不需要传统上利用多个砌块包围承重结构的施工方法,因此能够较大程度上提高施工效率。另外,还可以节约烧砖原料,减少建筑成本,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承重结构的整体重量从而提高承重结构的抗震性能。而且,由空心的墙体砌块形成的墙壁的竖直通孔中,还可以填充保温材料或管路等非承重结构。 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墙体砌砖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墙体砌砖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墙体砌砖的左视图;图4为两个墙壁垂直相交的墙角示意图图5为三个墙壁垂直相交的墙角示意图图6为四个墙壁垂直相交的墙角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承重柱与下层承重柱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图8为具有本技术的承重结构的房屋结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2承重柱3’第三异型砌块3墙体砌块31第一壁32第二壁33第一肋34 第二肋;35 第一开口36第二开口37中空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中所说的长度方向是指图1中的X方向,宽度方向是指图1中的Y方向,高度方向是指图1中的Z方向,上表面和下表面是指在图1中的墙体砌块上的与Z方向垂直的两个相反的表面。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承重结构主要用作房屋结构中墙体部分(房屋结构的墙体包括墙壁和墙角)、围墙或其他承重结构。当然,本技术的承重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列举的应用,任何适宜的情况下都可以应用本技术的承重结构。本技术所提供的承重结构包括墙体、承重柱2和梁,所述墙体包括多个墙体砌块3,其中,该墙体砌块3包括彼此平行的第一壁31和第二壁32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壁31和所述第二壁32之间的第一肋33和第二肋34,所述第一肋33和所述第二肋34之间形成有中空部37,所述第一肋33的高度和所述第二肋34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壁31和所述第二壁32的高度的1/5至1/2,所述墙体砌块还包括第一开口部35和第二开口部36,该第一开口部35位于所述第一壁31和所述第二壁32之间并位于所述中空部37的一侧,所述第二开口部36位于所述第一壁31和所述第二壁32之间并位于所述中空部37的另一侧, 所述多个墙体砌块3沿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堆砌,从而使所述墙体内具有竖直通孔和水平通孔,所述梁位于至少部分所述水平通孔中,所述承重柱2穿过至少部分所述竖直通孔并与所述梁通过连接件5固定连接。本技术的承重结构由于具有能够容纳梁的水平通孔,因此主要用于墙体结构的顶端与水平承重结构连接的部分,也就是墙体结构与房顶结构连接的墙体部分;或者对墙体分层的过渡连接部分,也就是例如房屋结构两层之间过渡并且需要设置楼板的墙体部分。当然,本技术的承重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应用,也可以用于整个墙体结构。由上述结构可知,本技术的墙体中形成有竖直通孔,因此该承重结构的自重较轻,抗震性能较好,并且由于承重柱2和梁设置于墙体的内部,因此本技术的承重结构的施工方便,并且相对于普通的承重结构更能增大房屋的使用面积。而且,承重柱直接嵌入墙体结构内部,不需要传统上利用多个砌块包围承重结构的施工方法,因此能够较大程度上提高施工效率。如图1至图3中所示为用于堆砌本技术承重结构的墙体砌块3,该墙体砌块3 包括彼此平行的第一壁31和第二壁32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壁31和所述第二壁32之间的第一肋33和第二肋34,所述第一肋33和所述第二肋34之间形成有中空部37,所述第一肋33的高度和所述第二肋34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壁31和所述第二壁32的高度的1/5至 1/2。第一壁31和第二壁32平行,从而在堆砌墙体时,容易使得所述墙体砌块3形成为平面,以形成稳定坚固的墙体。要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砌块结构,还需要在第一壁31和第二壁32之间固定连接第一肋33和第二肋34,以加强所述墙体砌块3的强度,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而且,第一肋33和第二肋34之间形成有中空部37,从而形成空心结构的墙体砌块3,以能够形成用于容纳承重柱2的竖直通孔,进而提高建筑物的构建效率。第一肋33 的高度和第二肋34的高度为第一壁31和第二壁32的高度的1/5至1/2,则上下两层墙体砌块3的第一肋33和第二肋34以及下层墙体砌块3的第一壁31和第二壁32可形成用于支撑梁,从而承重结构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一壁31和第二壁32之间,进一步简化了墙体堆砌的过程,且强度较高。第一壁31、第二壁32、第一肋33和第二肋34可以以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例如, 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通过粘合剂等粘合在一起。而且,墙体砌块3的形状可以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形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承重结构,该承重结构包括具有墙壁和墙角的墙体、承重柱(2)和梁,所述墙体包括多个墙体砌块(3),其特征在于,该墙体砌块(3)包括彼此平行的第一壁(31)和第二壁(32)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壁(31)和所述第二壁(32)之间的第一肋(33)和第二肋(34),所述第一肋(33)和所述第二肋(34)之间形成有中空部(37),所述第一肋(33)的高度和所述第二肋(34)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壁(31)和所述第二壁(32)的高度的1/5至1/2,所述墙体砌块还包括第一开口部(35)和第二开口部(36),该第一开口部(35)位于所述第一壁(31)和所述第二壁(32)之间并位于所述中空部(37)的一侧,所述第二开口部(36)位于所述第一壁(31)和所述第二壁(32)之间并位于所述中空部(37)的另一侧,所述多个墙体砌块(3)沿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堆砌,从而使所述墙体内具有竖直通孔和水平通孔,所述梁位于至少部分所述水平通孔中,所述承重柱(2)穿过至少部分所述竖直通孔并与所述梁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0.09.17 CN 201010290129.21.一种承重结构,该承重结构包括具有墙壁和墙角的墙体、承重柱(2)和梁,所述墙体包括多个墙体砌块(3),其特征在于,该墙体砌块C3)包括彼此平行的第一壁(31)和第二壁(3 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壁(31)和所述第二壁(3 之间的第一肋(3 和第二肋(34),所述第一肋(3 和所述第二肋(34)之间形成有中空部(37),所述第一肋(3 的高度和所述第二肋(34)的高度为所述第一壁(31)和所述第二壁(3 的高度的1/5至1/2, 所述墙体砌块还包括第一开口部(35)和第二开口部(36),该第一开口部(35)位于所述第一壁(31)和所述第二壁(32)之间并位于所述中空部(37)的一侧,所述第二开口部(36) 位于所述第一壁(31)和所述第二壁(32)之间并位于所述中空部(37)的另一侧,所述多个墙体砌块C3)沿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堆砌,从而使所述墙体内具有竖直通孔和水平通孔, 所述梁位于至少部分所述水平通孔中,所述承重柱(2)穿过至少部分所述竖直通孔并与所述梁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包括沿高度方向堆砌的多个墙体砌块层,每个所述墙体砌块层包括沿长度方向堆砌的多个所述墙体砌块(3),在每个所述墙体砌块层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墙体砌块(3)中的一个所述墙体砌块的第一开口部(35)和另一个所述墙体砌块的第二开口部(36)相对地连接形成空腔部,所述多个墙体砌块层中对应的所述中空部(37)和/或所述空腔部形成所述竖直通孔,所述多个墙体砌块层中相邻两层的上层的各墙体砌块(3)的第一肋(3 和第二肋(34)与下层的各墙体砌块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升益贾屹海秦申二马金奎王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