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血管疾病的新型药物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3508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治疗血管疾病的新型药物支架,包括支架与涂敷在支架上的药物涂层,药物涂层由载体材料和药物材料组成,载体材料将药物材料包被在支架表面,所述的药物材料选择巴曲酶、降纤酶、凝血第十因子、凝血第十一因子、补体C1、激肽释放酶和顶体蛋白酶的一种或者两种以及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药物材料与载体材料的质量比为0.01%~40%。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药物支架对释放速率的控制得当,并在病变局部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治疗浓度,药物支架可使药物局限在局部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维持较长时间,而全身毒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药物洗脱支架,具体涉及一种可以防止急性血栓形成的 新型药物支架。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患者日益增多,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已经成为冠心病常规治疗方 法之一,成功率可达95%以上。但是手术后3-6个月,有25-50%的患者会 发生再狭窄,限制了PCI的远期疗效。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机理是人体血管经支架或其他植入器械扩张后造成 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损伤,会引起血栓和炎症反应。伴随血小板 的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被激活的平滑 肌细胞由收缩显型转变为合成显型,受损后3天内,大约40%的中膜平滑肌 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新合成的细胞迁移到平滑肌内膜层,分泌大量的细 胞外基质。同时,炎症细胞会侵袭损伤部位,进入血管壁的更深层。功能紊 乱的内皮细胞也对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有所贡献。直到受损部位的内皮 重新长成,内膜增殖才逐渐减慢,然而细胞外基质增多进一步引起内膜增厚。 这多种生物过程同时作用导致了术后血管的再狭窄的发生。为了解决PCI术后再狭窄这个难题,国内外医学界在过去的20年里不断 创新探索,曽经用过激光、放射性同位素、超声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都没 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20世纪卯年代,研究人员挑逸那些生物相容性好 的多聚体作为介质,将药物混合在其中,涂在支架表面,使支架表面所带的 药物可以在支架植入体内后緩慢释放并在病变局部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治 疗浓度,成功地开发出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 DES)防治PCI 术后再狭窄。将药物洗脱支架的药物选择转向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药物并 获得满意效果。至此,药物洗脱支架在防治支架内再狭窄中的作用得到确立。 药物洗脱支架可使药物局限在局部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维持较长时间,而全 身毒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药物洗脱支架为减少或消除再狭窄带来了巨大的 希望,支架作为带药载体的局部治疗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意义。1999年美国强生>^司成功地开发出药物洗脱支架,并于2002年推向市场。 将两年的再狭窄率第一次降到了 10%以下。实现了与外科手术同样的疗效。目前国际上从事DES产品开发的竟争日益激烈。Boston Sdentific和Abbott不惜400亿美元兼并该行业的领先企业Guidant。 Joh騰n & Johnson 的Cordis公司则于2002年首先推出全球第 一个DES产品。大量的临床研究 结果证明,该产品安全有效,处于领先地位。Boston Scientific公司紧随其 后次年推出竟争产品。Medtronics公司也于今年完成了它的产品开发。新技 术的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诸如Conor、 Biosensors等原先才艮本没有机会参 与本市场的小公司也因为开发出自己的DES而成功地在本行业立足。目前,国外专家对于血管重建术后的再闭塞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更深 入的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凝结(Coagulation/Hemostasis )、 动脉粥样化形成(Atherogenesis )、血液动力学(Rheology/Vasotonus )、血 管炎症(Vascular/Inflammation )是形成血管重建后再狭窄的主要因素。并 且以上任何一个机制均可导致其他机制的激活,并且相互促进,相互扩大, 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进一步加重扩大效应,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四个机 制的扩大效应可抑制血管内皮祖细胞(EPC)的增殖、分化,使EPC功能 降低,而使血管内皮细胞不能正常修复。最终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重,动脉 粥样斑块不断增厚并破裂,血栓形成,内膜增厚(代偿性修补),因此,EPC 功能缺陷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心血管病以及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发病 机制。随着药物緩释支架系统的广泛应用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药物緩 释支架系统的研究更加深入。在手术中,当支架植入血管内,由于支架的扩 张支撑,不可避免的对血管内壁造成了损伤。在术后,患者需要服用抗凝血 药物以避免血栓的形成。相对于没有药物涂层的棵支架, 一般来说30天内; 血管内皮细胞可以自动愈合,患者不必再服用抗凝血药物,但是发生再狭窄 的几率为25~50%。而药物緩释支架(包括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紫杉醇及 其衍生物)虽然有效的抑制了血管细胞的增生,但由于药物的緩慢释放而延 迟了血管内皮细胞的愈合。造成了支架植入晚期发生急性血栓致死的潜在危 险。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药物緩释支架在植入血管两年后仍然有发生急性血 栓的病例出现。故西方一些国家药物緩释支架系统(DES)的植入率以从前 两年的90 %下降到目前的70 % 。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在使用雷帕霉素或紫杉醇为药物主体的支架时,为了避免 急性血栓的发生,提高支架的安全性,而提供一种治疗血管疾病的.新型药物 支架。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血管疾病的新型 药物支架,包括支架与涂敷在支架上的药物涂层,药物涂层由载体材料和药 物材料组成,栽体材料将药物材料包被在支架表面,所述的药物材料选择巴 曲酶、降纤酶、凝血第十因子、凝血第十一因子、补体Cl、激肽释放酶和 顶体蛋白酶的一种或者两种以及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药物材料与载体 材料的质量比为0.01 % ~ 40% 。1、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药物材料与载体材料的质量比为0.1% ~20%。2、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药物材料与载体材料的质量比为1% ~10%。3、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支架为冠脉支架、主动脉支架、颈动脉支架、血 管外周支架和血栓滤器的 一种。本专利技术工作原理是增强纤溶系统的活性。主要是通过促使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由内皮细胞释放、增强t-PA的作用、降低血纤溶酶原活化素抑制物(Pal) 的活性、减少a2-纤维蛋白溶酶抑制因子(PI)、减少纤维蛋白溶酶原、增加 活性纤维蛋白溶酶、活化C蛋白、增加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分解产物 (FDP)、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等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上的某些 因素,如降低血粘度、抑制红细胞聚集、抑制红细胞沉降、增强红细胞的血 管通透性及变形能力,使血液流动性增强,防止血栓形成。抑制白细胞与血 管内皮细胞粘附,并抑制自由基。蛋白酶及炎性因子(TNF-a和IL-8, 6, 1)的释放,减少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扩张微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抑 制为血栓,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内皮素和TXA2,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 EDRF/NO,抑制血管挛缩,加快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从而有改善微循环 的作用。巴曲酶和将纤酶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血浆纤维蛋白原A的a链N末端的精氨 酸和甘氨酸之间的肽键,脱去纤维蛋白肽A (fibrinopeptideA, FPA)形成去 A肽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I ), fibrin I与不稳定的fibrin I多聚体在体内并不形 成纤维蛋白性血栓,均可被纤溶系统快速分解或被网状内皮巨噬系统所吞噬 而排出体外。因此丝氨酸蛋白酶具有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抑制血栓形成、 改善孩史循环等药理作用。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血管疾病的新型药物支架,包括支架与涂敷在支架上的药物涂层,药物涂层由载体材料和药物材料组成,载体材料将药物材料包被在支架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材料选择巴曲酶、降纤酶、凝血第十因子、凝血第十一因子、补体C1、激肽释放酶和顶体蛋白酶的一种或者两种以及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药物材料与载体材料的质量比为0.01%~4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血管疾病的新型药物支架,包括支架与涂敷在支架上的药物涂层,药物涂层由载体材料和药物材料组成,载体材料将药物材料包被在支架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材料选择巴曲酶、降纤酶、凝血第十因子、凝血第十一因子、补体C1、激肽释放酶和顶体蛋白酶的一种或者两种以及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药物材料与载体材料的质量比为0.01%~40%。2、 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毅生胡铁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赢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