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704938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板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使第二板部件(12)与第一板部件(14)重叠,该第一板部件(14)具有板主体(36)及与板主体(36)相连的凸缘部(38),以从凸缘部(38)与板主体(36)的边界部弯曲到凸缘部(38)的端部(30b)的方式折弯凸缘部(38),利用第一板部件(14)夹入第二板部件(12),由此,制造板结构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第一板部件和第二板部件的,该第一板部件具有板主体及与该板主体相连的凸缘部,该第二板部件与所述第一板部件重叠。
技术介绍
以往,使用如下的结构,S卩,在机动车的发动机罩、后备箱及车门等中使用的板结构体的缘部上,使外板与内板重叠,并将以立起的方式成形在外板的缘部上的凸缘折弯成将内板夹入。例如,如图12A 图12C所示,在JP-B2-3669259中公开有一种技术,即,在具有预先弯曲成大致L字状的外周凸缘200的外板202上重叠配置内板204 (参照图12A),然后, 通过将外周凸缘200的平坦部朝内板204按压而将外周凸缘200的折弯部进一步折弯(参照图12B),通过从上方按压所述平坦部中的与所述内板204相对向的部位而使该平坦部的平面与该内板204抵接(参照图12C),从而将外周凸缘200的折弯部206形成为圆缘形状。在该JP-B2-3669259中,由于外周凸缘的平坦部的平面与内板抵接,因此无法充分地取得所述外周凸缘的折弯部(板结构体的缘部)的截面积,而存在板结构体的缘部的刚性不足的情况。另外,由于将预先弯曲的外周凸缘的折弯部进一步折弯而进行加工,因此存在将板结构体的缘部的外表面极度拉伸,而该被拉伸的部位发生破裂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以上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缘部的刚性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以上的实施例,板结构体16具备第一板部件14,其具有板主体36及与该板主体36相连的凸缘部38 ;第二板部件12,其与第一板部件14重叠。凸缘部 38从板主体36与凸缘部38的边界部弯曲到该凸缘部38的端部30b。凸缘部38覆盖第二板部件12的端部28。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以上的实施例,板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包括使第二板部件 12与第一板部件14重叠的定位工序,该第一板部件14具有板主体36及与板主体36相连的凸缘部38 ;以从凸缘部38与板主体36的边界部弯曲到凸缘部38的端部30b的方式折弯该凸缘部38,从而利用第一板部件14夹入第二板部件12的折弯工序。附图说明图1是适用有本专利技术的典型的实施例的板结构体的机动车后部车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2是来自图1的A箭头方向的机动车后部车门的主视图。图3是示出典型的实施例的机动车后部车门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图4是示出在成形典型的实施例的板结构体的缘部之前,将内板及外板重叠而载置于载置面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A 图5D是内板及外板的第一部位的剖视图。图5A是示出卷边冲头(日语原文·.力一)V 千)接触外板的端部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B是示出外板的第一部位弯曲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C是示出卷边成形工序结束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D是示出接缝成形工序结束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A 图6D是内板及外板的第二部位的剖视图。图6A是示出使卷边冲头向外板侧滑动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B是示出卷边冲头接触外板的端部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C 是示出卷边成形工序结束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D是示出接缝成形工序结束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实施卷边成形而成形后的板结构体的第二缘部的放大剖视图。图8是实施接缝成形而成形后的板结构体的第二部位的放大剖视图。图9是示出在使内板与外板重叠的状态下使外板向内板侧弯曲时的相对于弯曲工序的外板的弯曲部位的伸长量的图形。图10是从车身前方示出典型的实施例的板结构体向机动车的适用部位的立体图。图11是从车身后方示出典型的实施例的板结构体向机动车的适用部位的立体图。图12A 图12C是以往的折边加工方法的说明图。图12A是示出将外板的缘部折弯成大致L字状而成形外周凸缘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B是示出将外周凸缘进一步折弯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C是示出从上方按压外周凸缘而使其与内板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符号说明10机动车后部车门12内板14外板16板结构体20缘部30a、30b 端部32第一相当缘部34第二相当缘部36平坦部(板主体)38凸缘部40折返部位42顶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典型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按照将本专利技术的板结构体适用于机动车后部车门的例子,说明典型的实施例。首先,简要说明机动车后部车门的结构。如图1所示,机动车后部车门10具备作为第二板部件的内板12及作为第一板部件的内板12及作为第一板部件的外板14通过缘部卡合(紧固)而形成的板结构体16,在板结构体16形成有窗框18。内板12及外板14 由被冲裁加工成规定形状的金属板原料(金属制)形成。如图1及图2所示,板结构体16的缘部20包含在机动车后部车门10的整周三维延伸且安装在未图示的车身主体上的第一缘部(在图2中由虚线表示的带状网眼部 Hl) 22 ;具有与第一缘部22的结构不同的结构的第二缘部(在图2中由实线表示的带状网眼部H2)24。如图1所示,第一缘部22被折边成将外板14的端面和内板12的端面包裹在内,第二缘部24为了通过外板14覆盖内板12的端部而使外板14的缘部向内板12侧弯曲(折边加工)。由此,能够提高在所述车身主体安装有机动车后部车门10的状态下负载所作用的第一缘部22的紧固强度,并且能够将负载不怎么作用的第二缘部24形成为简单的结构。接下来,参照图4 图6D,说明用于制造机动车后部车门10的加工装置100。如图4 图6D所示,加工装置100(参照图5A及图6A)具备载置台104,其安装在工厂的地面等而具有载置外板14的载置面102 ;作为成形部件的卷边冲头108 (例如,参照图5A及图6A),其在载置面102上设置成滑动自如且具有弯曲面106,该弯曲面106具有大致正圆的曲率半径;接缝冲头(日语原文〉一 A 〃 > ★ ) 112 (参照图5D及图6D),其具有形成为截面大致L字状的成形面110 ;作为保持机构的按压垫114,其将内板12及外板14 保持在载置面102上。接下来,参照图3 图6D,说明典型的实施例的机动车后部车门10的制造方法。 此外,图5A 图6D分别示出板结构体16的缘部20的制造过程,图5A 图5D是内板12及外板14的第一部位12a、14a的剖视图,图6A 图6D是内板12及外板14的第二部位12b、 14b的剖视图。而且,图5A 图5D对应于图6A 图6D。首先,如图4所示,将内板12及外板14冲裁加工成规定形状(图3的步骤Si)。 由此,在内板12及外板14上形成窗框18等。此外,内板12及外板14的与机动车后部车门10的第一缘部22相对应的部位(第一部位)12a、14a相对于与第二缘部24相对应的部位(第二部位)12b、14b向外方延伸。另外,如图5A所示,使内板12的第一部位12a的端部26向内表面侧稍弯曲,并使外板14的外缘向内表面侧稍弯曲(步骤S2)。在此,内板12及外板14的内表面是指将机动车后部车门10安装在车身主体时位于车内的面,内板12及外板14的外表面是指将机动车后部车门10安装在车身主体时位于车外的面。此外,从图6A可知,内板12的第二部位 12b的端部28不弯曲而成为平坦的状态。接下来,如图4、图5A及图6A所示,在使外板14的外表面朝向下方的状态(使外板14的端面朝向上方的状态)下将外板14载置在载置面102上(步骤S3)。由此,在外板 14的端部30a与载置面102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参照图5A及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板结构体(16),具备:第一板部件(14),其具有板主体(36)及与该板主体(36)相连的凸缘部(38);第二板部件(12),其与所述第一板部件(14)重叠,所述凸缘部(38)从所述板主体(36)与所述凸缘部(38)的边界部弯曲到该凸缘部(38)的端部(30b),并覆盖所述第二板部件(12)的端部(28)。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尾宣奥中启之神田宽达盐原贤治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