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93669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路,用于输出电压可控的偏置信号;偏置晶体管,用于接收偏置信号,并产生偏置电流;第一开关晶体管组,用于接收来自偏置晶体管的偏置电流,并与第二电路相连接,利用偏置电流控制第二电路的输出电压。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外部电路控制LVDS的偏置电流,从而精确控制LVDS输出摆幅,使得驱动电路能够输出满足要求的信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集成电路
,特别涉及一种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微处理器、光传输、智能路由器以及网络技术的性能正在不 断受到I/O接口电路的限制。通过采用硅工艺,已经使得芯片内部的时钟频率能够达到兆 赫兹(GHz)以上,但是既便如此,目前驱动片外电路的速度无法达到GHz以上的频率,其原 因在于驱动阻抗的存在使得高频电路必须能够很好地散热,这样必然会提高芯片本身的散 热成本和封装成本。低压差分信号(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简称为 LVDS)是一种低摆 幅的差分信号技术,通过该信号技术,信号能在差分线对或者平衡电缆上以几百Mbps的速 率传输,由于该信号具有低压摆幅和恒流输出的特性,因此该信号具有低噪声和低功耗等 优势。图1是现有技术中LVDS输出接口驱动电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M12和M6构 成镜像电流源;Mil、M5用来接收共模反馈信号来控制M5和M6流过的电流,从而达到控制 输出的目的;M1、M2、M3和M4构成电流控制开关;Ml和M3的栅极相连并与正的输入端VINP 相连;M2、M3的栅极相连并与负的输入端VINN相连。在图1所示的电路结构中,需要通过共模反馈信号来控制M5和M6的流经电流,由 于反馈信号的并不够稳定,会出现电压的波动(BIAS出现波动),导致LVDS驱动电路不能精 确控制工作电流,使得LVDS驱动电路不能够得到期望的输出电压。针对相关技术中LVDS驱动电路不能够得到期望的输出电压的问题,目前尚未提 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LVDS驱动电路不能够得到期望的输出电压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 了一种驱动电路,能够借助专门的电路输出稳定、且电压可控的偏置信号,使得驱动电路能 够输出期望的电压。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路,用于输出电压可控的偏置信号;偏置晶体管,用于接收所述偏置信号,并产生偏置电流;第一开关晶体管组,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偏置晶体管的所述偏置电流,并与第二电 路相连接,利用所述偏置电流控制所述第二电路的输出电压。其中,所述偏置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电路相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电路与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组中的晶体管的漏极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电路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路。其 中,所述第二电路包括正向输出电压端和负向输出电压端,其中,所述正向输出 电压端用于输出正向输出电压,所述负向输出电压端用于输出负向输出电压。优选地,所述第二电路还包括第二开关晶体管组,串联在所述第二电路的正向输出电压端与负向输出电压端之 间。另外,所述第二电路还包括至少一个电阻器,与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组串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阻器包括第一电阻器和第二电阻器,其中,所述第一电阻器 串联在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组与所述正向输出电压端之间,所述第二电阻器串联在所述第 二开关晶体管组与所述负向输出电压端之间。借助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专门的电路输出稳定、且电压可控的偏 置信号,使得驱动电路能够在稳定信号的控制下输出期望的电压,避免相关技术中电压输 出不理想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LVDS驱动电路原理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LVDS驱动电路原理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电路的一个实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 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 明,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该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电路1,用于输出电压可控的偏置信号,该电路用于产生偏置所需的控制信 号;偏置晶体管2,与第一电路1相连接,用于接收偏置信号,并产生偏置电流,具体 地,偏置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一电路相连接;第一开关晶体管组3,用于接收来自偏置晶体管的偏置电流,并与第二电路4相连 接,利用偏置电流控制第二电路4的输出电压,具体地,第二电路4与第一开关晶体管组3 中的晶体管的漏极相连接。借助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外部电路(即上文所述的第一电路)控制 LVDS的偏置电流,从而精确控制LVDS输出摆幅,使得驱动电路能够输出满足要求的信号。其中,第二电路包括正向输出电压端和负向输出电压端,其中,正向输出电压端用 于输出正向输出电压,负向输出电压端用于输出负向输出电压,这样,第二电路4还包括第 二开关晶体管组和至少一个电阻器,具体地,第二开关晶体管组串联在第二电路的正向输 出电压端与负向输出电压端之间,至少一个电阻器,与第二开关晶体管组串联,例如,至少 一个电阻器可以包括第一电阻器和第二电阻器,其中,第一电阻器串联在第二开关晶体管组与正向输出电压端之间,第二电阻器串联在第二开关晶体管组与负向输出电压端之间。 这样,该驱动电路就为LVDS驱动电路。另外,该第二电路可以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路。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如果该 驱动电路已经利用上述方法组成LVDS驱动电路,对于该LVDS驱动电路,可以将第二开关晶 体管组的所有晶体管开关断开,并在第一开关晶体管组3的晶体管的上连接互补金属氧化 物半导体(CMOS)电路。可以看出,通过设置第二开关晶体管电路,可以切断LVDS输出,使得驱动电路能 够以其它输出标准输出信号,例如,可以将信号根据相关标准输出给CMOS电路,达到有效 控制数据输出格式的目的。下面举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进行说明。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LVDS驱动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该LVDS驱动电路 主要包括反馈控制单元10、偏置单元20、电流开关单元30、共模输出控制单元40和采样单 元50。下面对各单元进行说明。反馈控制单元10,由第五晶体管M5组成,M5的漏极与第一晶体管Ml和第二晶体 管M2的漏极连接,M5的栅极与反馈信号FB连接,M5的源极和衬底与电源连接,该反馈信号 FB控制流过Ml的电流,进而控制输出共模电压,其中,反馈信号FB可以通过采样M点的电 压得到。偏置单元20 (即上文所述的偏置晶体管2),由第六晶体管M6组成,M6的漏极与第 三晶体管M3的源极和第四晶体管M4的源极连接,M6的栅极与偏置信号BIAS (该偏置信号 BIAS由上文所述的第一电路输出)连接,M6的源极和衬底与地电平连接,该偏置信号BIAS 用于控制工作电流(即上文所述的偏置电流)的大小。例如,第一电路可以是如4所示的 电流值可调节的电流镜,偏置晶体管M6的栅极和第一电路中的M12的栅极相连。电流开关单元30 (对应于上文所述的第一开关晶体管组3),由第一晶体管Ml、第 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组成,第一晶体管Ml的漏极和第二晶体管M2 的漏极相连,并且第一晶体管Ml的漏极与第五晶体管M5的源极相连,第三晶体管M3的漏 极与第一晶体管Ml的源极相连,第四晶体管M4的漏极与第二晶体管M2的源极相连,第三 晶体管的源极和第四晶体管的源极与第六晶体管的漏极相连,第一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三晶 体管的栅极与正的输入端VINP相连,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和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负的输入 端VINN相连,晶体管M1、M2、M3和M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路,用于输出电压可控的偏置信号;偏置晶体管,用于接收所述偏置信号,并产生偏置电流;第一开关晶体管组,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偏置晶体管的所述偏置电流,并与第二电路相连接,利用所述偏置电流控制所述第二电路的输出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瑞雪杨超杨银堂刘帘曦李娅妮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