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矩杆的止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34734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矩杆的止动构造,其从空转时的低负荷区域至达到大负荷区域都能够维持较低的动态弹簧特性,并且能够将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的相对位移抑制得较小,而且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以对方侧连结构件沿轴线方向夹持内部配件的状态连结固定转矩杆的第二衬套。另外,将从外部配件向内部配件突出的加速侧的橡胶止动部设定为越靠前端侧橡胶厚度越厚的形状。另一方面,在内部配件上设置有形成有供橡胶止动部插入的凹状空间的止动抵接部。并且橡胶止动部在发挥止动作用时与止动抵接部抵接后,填埋凹状空间地变形,与此同时沿轴线方向鼓出而形成与对方侧连结构件抵接的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矩杆,该转矩杆连接车辆的发动机侧与车身侧地夹装在车辆的发动机侧与车身侧之间,限制发动机的沿转动方向的位移和前后方向的位移,并且在发动机侧与车身侧之间发挥振动绝缘作用。
技术介绍
以往的该种转矩杆为下述结构,即,包括一端的第一衬套(bush)和另一端的第二衬套,它们分别具备筒状的具有刚性的外部构件、配置在该外部构件的内侧的具有刚性的内部构件和被夹在该外部构件与内部构件之间的橡胶弹性体;刚性的连结部,其连结上述一端的第一衬套和另一端的第二衬套,该转矩杆连接车辆的发动机侧与车身侧地夹装在车辆的发动机侧与车身侧之间,承受来自发动机的转矩,限制发动机的沿转动方向的位移和前后方向的位移(以下以沿转动方向的位移为例进行说明)。对该转矩杆有下述期望在输入有空转时的低负荷的情况下,即输入有小振幅的振动的情况下,能够维持橡胶弹性体的弹簧常数较低,良好地进行振动绝缘。为了满足该期望,通常在转矩杆的第一衬套、第二衬套中的至少一方的衬套上设置作为主弹簧部发挥作用的橡胶腿,在空转时,通过仅使该橡胶腿弹性变形,能够维持弹簧特性柔软,从而能够在空转时进行良好的振动绝缘。另外,为了使橡胶腿的弹簧特性变得柔软,还进行了如下设置使橡胶腿沿与输入到橡胶腿上的主负荷输入方向即前后方向相向交叉的方向自内部构件延伸出来,在输入有负荷时使橡胶腿主要沿剪切方向进行弹性变形。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该种形态的转矩杆。另一方面,在车辆加速时,发动机的沿转动方向的负荷作用于橡胶腿。此时,仅利用橡胶腿接受发动机的转矩,橡胶腿若欲弹性支承负荷,则会过度变形。因此,在以往的转矩杆中,通常以自外部构件侧向内部构件侧突出的状态,与橡胶腿分开另外设置橡胶止动部(加速侧的橡胶止动部),通过使该橡胶止动部与内部构件抵接而发挥止动作用,能够弹性支承负荷,提高对于负荷的弹性支承力,并且限制橡胶腿的位移,即,限制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的相对位移。但此时,当橡胶止动部的弹簧特性硬到所需程度以上而使变形阻力较大时,橡胶弹性体整体的弹簧常数变高,隔振性能变差,构成在加速时车室内发出低沉声响的原因。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以往通过使橡胶止动部的弹簧特性软化,在橡胶止动部与内部构件抵接后,橡胶弹性体整体的弹簧特性不急剧变硬。图11表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转矩杆的止动构造的具体例,如图11所示,这里将加速侧的橡胶止动部200形成为轴线方向的橡胶厚度从外部构件202侧向内部构件204侧逐渐变小的形状,且形成为沿轴线方向看去的橡胶厚度也同样向内部构件204侧逐渐变小的形状(未图示)。但另一方面,在将橡胶止动部形成为上述形状而做成变形阻力较小的弹簧特性柔软的构件时,包括车辆加速时的情况在内,在输入负荷时橡胶弹性体的位移变大,这构成使耐久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当橡胶弹性体的位移、即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移较大时,需要确保宽阔的该位移所需的动作空间,相应地使转矩杆大型化。但实际上,多数情况下通常很难为了设置转矩杆而在车辆中确保那样大的空间。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一种涉及隔振装置的专利技术,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如下事项,即,在外筒体(外部配件)侧以向内筒体(内部配件)侧鼓出的方式设置有橡胶鼓出部(橡胶止动部),另一方面在内筒体侧设置有呈Y字状的由树脂制成的抵接部,对于振动负荷,先使由树脂制成的抵接部与外筒体抵接而发挥止动作用,然后利用橡胶鼓出部的弹性变形发挥止动作用,由此能够分成两个阶段地发挥止动作用。但该隔振装置是彼此独立地设置止动部,将发挥止动作用的时刻错开地使这些止动部发挥止动作用,因此与本专利技术不同。另一方面,在下述专利文献5中提出了一种涉及液体封入衬套和使用了该液体封入衬套的隔振连杆装置的专利技术,在该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如下事项,S卩,该隔振连杆装置设置有内筒体侧的打开成日文〃字形的一对区分壁部和外筒体侧的止动构件,而且先使设置在该区分壁部上的橡胶层与外筒体抵接而弹性变形,进行第一阶段的止动作用,然后使止动构件弹性变形而进行第二阶段的止动作用。但该专利文献5所公开的隔振连杆装置同样是在不同的时刻使两个彼此独立的止动部发挥止动作用,因此与本专利技术也是不同的。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24911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163843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5-163844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9-108906号公报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06-34906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矩杆的止动构造,该转矩杆的止动构造从空转时至达到包括车辆加速时的情况在内的大负荷区域都能够维持较低的动态弹簧常数,并且能够将刚性的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的相对位移抑制得较小,而且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转矩杆的止动构造,该转矩杆包括一端的第一衬套和另一端的第二衬套,它们分别具备筒状的具有刚性的外部构件、配置在该外部构件的内侧的具有刚性的内部构件和被夹在该外部构件与内部构件之间的橡胶弹性体;刚性的连结部,其连结上述第一衬套和第二衬套,该转矩杆连接车辆的发动机侧与车身侧地夹装在车辆的发动机侧与车身侧之间,承受来自发动机的转矩,限制发动机的沿转动方向的位移,其特征在于,以利用对方侧连结构件在轴线方向上夹持上述内部构件的状态将上述第一衬套或第二衬套中的至少一方的衬套连结固定于该对方侧连结构件,且在该一方的衬套上设置有自上述外部构件向上述内部构件突出的加速侧的橡胶止动部,另一方面,在上述内部构件上设置有加速侧的止动抵接部,沿轴线方向看去该止动抵接部的前端侧分开成两岔地突出,且该止动抵接部在各突出部之间形成有供该橡胶止动部插入的凹状空间,上述橡胶止动部形成为越靠向上述突出的前端侧该橡胶止动部轴线方向的橡胶厚度越厚的形状,并且上述对方侧连结构件延伸至该橡胶止动部的轴线方向外侧,在该对方侧连结构件的轴线方向内侧形成有供该橡胶止动部向轴线方向外侧鼓出的鼓出空间,上述橡胶止动部在发挥止动作用时,在与上述止动抵接部抵接后,填埋上述凹状空间地进行变形,而且沿轴线方向向上述鼓出空间鼓出变形而形成与上述对方侧连结构件抵接的形状。在技术方案1的转矩杆的止动构造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一方的衬套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着上述内部构件与上述加速侧的橡胶止动部相对的一侧, 以自上述外部构件向上述内部构件突出的状态设置有减速侧的橡胶止动部,并且在该内部构件上设置有减速侧的止动抵接部,沿轴线方向看去,该减速侧的止动抵接部向该减速侧的橡胶止动部分开成两岔地突出,且该减速侧的止动抵接部在各突出部之间形成有供该减速侧的橡胶止动部插入的凹状空间。在技术方案1或2的转矩杆的止动构造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在向上述车辆组装前的状态下,上述加速侧的橡胶止动部设定成插入到上述加速侧的止动抵接部的凹状空间内的状态。在技术方案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矩杆的止动构造的基础上,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上述橡胶弹性体具有一对打开成 >、字形的形态的橡胶腿,该橡胶腿在上述加速侧的止动抵接部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上述加速侧的橡胶止动部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上,自上述内部构件沿与该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且向该加速侧的橡胶止动部所在侧倾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矩杆的止动构造,该转矩杆(22)包括:一端的第一衬套(26)和另一端的第二衬套(28),它们分别具备筒状的具有刚性的外部构件(32、40)、配置在该外部构件的内侧的具有刚性的内部构件(34、42)和被夹在该外部构件与内部构件之间的橡胶弹性体(36、44);刚性的连结部(30),其连结上述第一衬套(26)和第二衬套(28),该转矩杆(22)连接车辆的发动机(12)侧与车身(10)侧地夹装在车辆的发动机(12)侧与车身(10)侧之间,承受来自发动机(12)的转矩,限制发动机的沿转动方向的位移,其特征在于,以利用对方侧连结构件(99)在轴线方向上夹持上述内部构件(34、42)的状态将上述第一衬套(26)和第二衬套(28)中的至少一方的衬套连结固定于该对方侧连结构件(99);并且,在该一方的衬套(28)上设置有自上述外部构件(40)向上述内部构件(42)突出的加速侧的橡胶止动部(68),另一方面,在上述内部构件(42)上设置有加速侧的止动抵接部(76),沿轴线方向看去该止动抵接部(76)的前端侧分开成两岔地突出,且该止动抵接部(76)在各突出部(72)之间形成有供该橡胶止动部(68)插入的凹状空间(74);上述橡胶止动部(68)形成为越靠向上述突出的前端侧,该橡胶止动部(68)轴线方向的橡胶厚度越厚的形状;上述对方侧连结构件(99)延伸至该橡胶止动部(68)的轴线方向外侧,在该对方侧连结构件(99)的轴线方向内侧形成有供该橡胶止动部(68)向轴线方向外侧鼓出的鼓出空间;上述橡胶止动部(68)在发挥止动作用时,在与上述止动抵接部(76)抵接后,填埋上述凹状空间(74)地进行变形,而且沿轴线方向向上述鼓出空间鼓出变形而形成与上述对方侧连结构件(99)抵接的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樫原博之堤田让治梅村聪
申请(专利权)人: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