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发光装置的制造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23872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发光装置包括壳体部件、设置于壳体部件中的发光元件、第一发光体层和第二发光体层。所述第一发光体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上并含有第一发光体。第二发光体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体层上并含有第二发光体。所述第一发光体的发光效率高于所述第二发光体的发光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实施方案一般涉及发光装置、其制造方法及所述发光装置的制造设备。
技术介绍
在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和发光体被用以获得白炽光(白光)。发光元件(例如, 发光二极管)发射蓝光,并且发光体发射与蓝光互补的光。在将发光元件安装于由树脂制成的外壳中后,通过将混合有发光体的糊状树脂液滴滴于发光元件上而制备发光装置(例如,参见 JP-A 2009-147312 (Kokai))。然而,存在如下所述的一些问题。在将许多不同种类的发光体混入单层树脂的情况中,色度的可变性增大。此外,存在将混合有发光体的糊状树脂液滴滴于发光元件上而液滴位置和发光元件中心部位错位的情况。因此,制造发光装置的制造产率下降。附图说明图IA和IB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发光装置的概要示意图;图2A和2B是描述编译数据库的示意图;图3是描述所述发光装置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4A至6C是描述所述发光装置制造方法的概要示意图;图7A和7B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发光装置的概要示意图;图8A至8H是描述所述发光装置制造方法的概要示意图;图9A至9C是描述波长和色度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和图10是发光装置的制造设备的概要图。专利技术详述一般而言,根据一个实施方案,发光装置包括壳体部件(package member)、设置于所述壳体部件中的发光元件、第一发光体层和第二发光体层。第一发光体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上并含有第一发光体。第二发光体层设置于第一发光体层上并含有第二发光体。第一发光体的发光效率高于第二发光体的发光效率。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公开了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发光装置包括壳体部件、 设置于所述壳体部件中的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上并含有第一发光体的第一发光体层、设置于第一发光体层上并含有第二发光体的第二发光体层。所述方法包括预先确定从所述发光元件、第一发光体和第二发光体发射的混合光的色度对从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波长和强度、第一发光体的第一总重量或第二发光体的第二总重量的相依性。所述方法包括测定从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波长和强度。所述方法包括分别根据所述相依性确定第一总重量和第二总重量以获得具有所测波长和所测强度的混合光的预定色度。所述方法包括用含有第一总重量的第一发光体的第一发光体层包覆至少一部分所述发光元件。所述方法包括用含有第二总重量的第二发光体的第二发光体层包覆至少一部分第一发光体层。根据又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发光装置的制造设备。所述发光装置包括壳体部件、 设置于所述壳体部件中的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上并含有第一发光体的第一发光体层、设置于第一发光体层上并含有第二发光体的第二发光体层。所述设备包括存储单元、 测量单元、确定单元(determining unit)、第一涂覆单元和第二涂覆单元。所述存储单元设置为存储从所述发光元件、第一发光体和第二发光体发射的混合光的色度对从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波长和强度、第一发光体的第一总重量或第二发光体的第二总重量的相依性。所述测量单元设置为测量从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波长和强度。所述确定单元设置为分别根据所述相依性确定第一总重量和第二总重量以获得具有所测波长和所测强度的混合光的预定色度。第一涂覆单元设置为用含有第一总重量的第一发光体的第一发光体层包覆所述发光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涂覆单元设置为用含有第二总重量的第二发光体的第二发光体层包覆第一发光体层的至少一部分。现参照附图描述实施方案。可以适当组合下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案的组件。实施方案中的各个组件不是独立的。(第一实施方案)图IA和IB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发光装置的概要示意图。图IA是发光装置1 的立体概要图,图IB是图IA的A-B截面图。在图IA中,发光元件13处于暴露状态。发光装置1包括壳体部件10作为外壳。发光装置1包括设置于壳体部件10中的发光元件13。发光装置1包括设置于发光元件13上并含有第一发光体的第一发光体层。 发光装置1包括设置于第一发光体层上的含有第二发光体的第二发光体层。在此,第一发光体是如发光体20。第一发光体层是如发光体层22。第二发光体是如发光体30。第二发光体层是如发光体层32。第一发光体的发光效率高于第二发光体的发光效率。将发光装置 1用作例如显示装置的背光源。在本说明书中,由量子效率定义发光体的发光效率。量子效率是指内量子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内量子效率由产生的光子数(Bi)和吸收入发光体中的激发光子数(Al)的比值表示。外量子效率由外部发生的光子数(B》和辐射在所述发光体表面上的光子数(A2) 的比值表示。也就是说,内量子效率表示为(B1/A1),外量子效率表示为(B2/A》。所述的量子效率随着内量子效率和外量子效率中至少一个的增大而增大。在发光装置1中,引线框11和引线框12相互面对。弓丨线框11的一部分和引线框 12的一部分密封在作为外壳的壳体部件10中。引线框11的一部分和引线框12的一部分从凹部IOa的底面暴露。发光元件13安装在引线框12上。发光元件13包括如半导体层叠体13a。半导体层叠体13a是如氮化物半导体。半导体层叠体13a夹在上电极1 和下电极13c之间。发光元件13是具有包括上电极和下电极结构的LED(发光二极管)芯片。发光元件13发射如蓝色区域G40nm到470nm 不小于440纳米,不大于470纳米)的光。下电极13c和引线框12之间设有导电粘结材料,如银膏(未显示)。由此将发光元件13的下电极13c电连接至引线框12。通过接线14使发光元件13的上电极13b电连接至引线框11。上电极13b由透明电极和金属制成的连接垫构成,所述透明电极如ITO(氧化铟锡)等。引线框11,12的外端从壳体部件10伸出。当向引线框11,12的伸出部之间施加一定量的电压时,发光元件13的上电极1 和下电极13c之间存在电势差。由此从半导体层叠体13a发出一次光。所发出的一次光朝向图IB的上方(例如Z轴方向)。用含有分散在树脂部件21中的发光体20的发光体层22包覆发光元件13。树脂部件21是发光体20的粘结剂。从发光元件13发出的一部分一次光被吸收入发光体20中, 并且一次光转变成波长不同于一次光的二次光。因此,可以在发光体层22上获得一次光和二次光。用含有分散在树脂部件31中的发光体30的发光体层32包覆发光体层22。树脂部件31是发光体30的粘结剂。从发光元件13发出的一部分一次光被吸收入发光体30中, 并且一次光转变成波长不同于一次光的三次光。因此,可以在发光体层32上获得包括一次光、二次光和三次光的混合光。如果一次光的颜色是蓝色,二次光的颜色是红色,并且三次光的颜色是绿色,则发光装置1发出包括这些颜色的混合光。用不含有所述发光体的树脂部件50包覆发光体层32。按此方法,发光装置1具有含有发光体30的发光体层32层叠在含有发光体20的发光体层22上的多层结构,而不将不同种类的所述发光体(例如发光体20、30)混入单层树脂部件。所述多层结构中的层叠顺序不限于上述实例。然而,如图IA和IB所示,将具有较高发光效率的发光体20(发光体层2 置于发光元件13侧以增大发光装置1的亮度。下面描述发光装置1的各部件材料。例如,壳体部件10的材料是热塑性树脂等。树脂部件21、树脂部件31和树脂部件 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发光装置,其包括:壳体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部件中的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上并含有第一发光体的第一发光体层;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体层上并含有第二发光体的第二发光体层,其中,所述第一发光体的发光效率高于所述第二发光体的发光效率。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泉洋冈田康秀山边纯成樱井直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