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23539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茶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理条机上的分流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进叶装置,所述进叶装置的出叶端呈叉状设置有连通其出叶口与理条机炒叶槽的各个分槽进叶端的过渡通路,所述过渡通路由软质材料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大大增加茶叶的生产效率,设备运作稳定可靠。(*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茶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理条机上的分流斗
技术介绍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对茶叶的需求量逐年增大,茶叶种植、加工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随着现代社会的生产技术革新,茶叶制造的各个工序也逐渐的由原有的人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机械化生产,其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在茶叶加工工序中,理条是将茶叶理顺并收拢成条形。在上述背景下衍生的茶叶理条机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茶叶加工行业,如为振动理条机(申请号932M391.6)中公开了一种加工茶叶用的振动理条机,其主要结构包括茶锅和用于使茶锅产生振动的振动机构,用于加热茶锅的加热装置以及使其整体运作的电控箱,由于将传统的球形茶锅改为多槽条状茶锅, 使茶叶在生产过程中,受振动机构急回特性力和锅形影响作定向翻转、抛甩运动,上述方案茶锅的多槽条状结构有利于使茶叶的受热均勻,然而其缺陷同样是茶锅的多槽条状结构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进料不便的问题。为此,后期出现了如技术名称为一种茶叶理条机 (申请号00208176.8)的专利申请,它包括机架、炒叶槽,炒叶槽倾斜放置在机架上,在炒叶槽的进叶部位设有一导叶板,导叶板下方设有若干个凹口,该凹口与炒叶槽的各个槽口相对应,在炒叶槽底部还设有一传动杆,传动杆一端与炒叶槽固定,另一端与电机动力输出端连接。上述方案导叶板的设置自然便于对其炒叶槽的多槽状结构实行进料,但其方案仍不成熟,在对理条机进行进料时,上述方案仍需先停机后进料,在茶叶加工各工序有效流水化衔接的今天,上述操作方式不但极大降低了茶叶的生产效率,同时也不利于茶叶的产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理条机上的分流斗,可大大增加茶叶的生产效率,设备运作稳定可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分流斗,包括进叶装置, 所述进叶装置的出叶端呈叉状设置有连通其出叶口与理条机炒叶槽的各个分槽进叶端的过渡通路,所述过渡通路由软质材料构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当采用上述结构以后,避免了传统的先停机后进料的操作方式而导致的茶叶加工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了理条机的开机状态下的即时进料, 为茶叶生产的各工序间的流水化机械化衔接提供了可能,大大提高了茶叶生产效率,从而有利于茶叶的产业化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分流斗,包括进叶装置10,进叶装置10的出叶端呈叉状设置有连通其出叶口与理条机炒叶槽的各个分槽进叶端的过渡通路30,所述过渡通路30由软质材料构成,如图 1所示。由于过渡通路30的存在,从而使本技术可以实现茶叶的从固定件向运动件的可靠运输,从而实现了理条机的开机状态下的即时进料。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防止茶叶在理条机炒叶槽的高速运动下发生撒溢现象,所述过渡通路30整体外形呈周向封闭的套管状或波纹管状。此外,过渡通路 30材质选用布质材料,这是考虑到一方面过渡通路30在工作状态时始终处于高速摆动状态,过渡通路30材质选用布质材料能使其与理条机的炒叶槽间产生的是随动运动,而不是炒叶槽硬性带动过渡通路30运动,从而客观上增加了本技术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上述方案也有利于茶叶的清洁化生产和茶叶生产成本的降低。进一步的,考虑到过渡通路30与理条机的炒叶槽各个与之对应的分槽进叶口间存在不易安装问题,同时也为确保从过渡通路30中下落的茶叶可靠而准确的落入理条机的炒叶槽各个与之对应的分槽进叶口中,所述分流斗还包括用于与理条机炒叶槽的各个分槽进叶口相对接的出叶装置20,所述过渡通路30连通进叶装置10和出叶装置20。更进一步的,为便于进料,所述进叶装置10外形呈上大下小的料斗状,其下方设置若干出料口,所述过渡通路30为与进叶装置10的出料口一一对应的多个,所述过渡通路 30对应连通相应的进叶装置10出料口与出叶装置20进料口。为具体实现上述方案,所述出叶装置20外形呈周向封闭的套筒状,其出料口形状与理条机炒叶槽的各分槽进料口形状吻合,同时,所述过渡通路30及出叶装置20的数目与理条机炒叶槽的槽数一致。实际操作中,可将本技术进叶装置10直接固接在理条机的机架上,而出叶装置20则可与理条机炒叶槽的各分槽进料口设计为一体,这样当实际安装时,可直接将过渡通路30系在出叶装置20上,从而便于过渡通路30的维修和更换。权利要求1.一种分流斗,包括进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叶装置(10)的出叶端呈叉状设置有连通其出叶口与理条机炒叶槽的各个分槽进叶端的过渡通路(30),所述过渡通路 (30)由软质材料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斗,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通路(30)整体外形呈套管状或波纹管状,过渡通路(30)材质为布质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流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斗还包括用于与理条机炒叶槽的各个分槽进叶口相对接的出叶装置(20),所述过渡通路(30)连通进叶装置(10) 和出叶装置0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流斗,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叶装置(10)外形呈上大下小的料斗状,其下方设置若干出料口,所述过渡通路(30)为与进叶装置(10)的出料口一一对应的多个,所述过渡通路(30)对应连通相应的进叶装置(10)出料口与出叶装置00)进料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流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叶装置00)外形呈套筒状,其出料口形状与理条机炒叶槽的各分槽进料口形状吻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流斗,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通路(30)及出叶装置00)的数目与理条机炒叶槽的槽数一致。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茶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理条机上的分流斗。本技术包括进叶装置,所述进叶装置的出叶端呈叉状设置有连通其出叶口与理条机炒叶槽的各个分槽进叶端的过渡通路,所述过渡通路由软质材料构成。本技术可大大增加茶叶的生产效率,设备运作稳定可靠。文档编号A23F3/06GK201986631SQ20112004208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9日专利技术者李金生, 胡正明, 董永泓 申请人:安徽兰香茶业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流斗,包括进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叶装置(10)的出叶端呈叉状设置有连通其出叶口与理条机炒叶槽的各个分槽进叶端的过渡通路(30),所述过渡通路(30)由软质材料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永泓李金生胡正明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兰香茶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