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21969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具有纵长舌部的第一接口及与第一接口纵长舌部的纵长一端间隔并同样在纵长方向上排列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的纵长舌部配置有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第二接口为框状体并在框状体内设有两沿纵长方向平行排列且间隔开的两子舌板,所述两子舌板设置有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电连接器的两纵长外端设有一对端壁,两端壁的相对内侧各凹设有一导引槽,一连接壁连接所述两端壁并屏蔽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一纵长侧边。通过在Micro?B版本的USB?3.0接口上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和整合,在优化整体电连接器结构的同时,也大大拓展了该接口技术应用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尤指一种具有组合接口的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技术介绍
科技的进步带动了信息产业输入输出接口技术的发展,如IEEE1394(火线接口)、 HDMI (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等新兴接口层出不穷。其中,USB(通用串行总线接口)便是当前规范计算机与外部设备通讯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接口技术。藉由业界大厂的持续推动及其支持设备即插即用等优势功能,亦逐渐成为键鼠、游戏机、事务机、数字相机等计算机外设设备的主流接口。为因应不断增加的数据传输速度及稳定性需求,USB自身亦进行着持续的提升和演进,在经历了 USB 1.0、USB 1.1等多个不同的版本之后,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是USB 2.0版本。与此同时,USB 3.0版本正在推进中,其具有高达4. SGpbs的数据传输速度,同时可以向下兼容现有的USB 2.0版本。USB 3. 0版本的连接器和线缆组件包括三种类型A型、B型和Micro B型,这三种接口分别对应差异化的应用领域而被设计成不同的框口形状。其中Micro B型的接口具有并排设置且通过壳体分隔的接插框口,不过应用范围被局限于消费性电子领域。我们希望 Micro B型的USB 3. 0接口同样可以在其它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需要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插头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可提供USB 3.0 Micro B接口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具有纵长舌部的第一接口及与第一接口纵长舌部的纵长一端间隔并同样在纵长方向上排列的第二接口, 所述第一接口的纵长舌部配置有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第二接口为框状体并在框状体内设有两沿纵长方向平行排列且间隔开的两子舌板,所述两子舌板设置有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电连接器的两纵长外端设有一对端壁,两端壁的相对内侧各凹设有一导引槽,一连接壁连接所述两端壁并屏蔽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一纵长侧边。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第二种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及与第一电连接器配接的第二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具有纵长的绝缘基部及自绝缘基部一体向前成一排凸伸的一纵长舌部和一对子舌部,所述纵长舌部形成第一接口,所述一对子舌部经由一纵长框状部围设形成第二接口,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基部、自绝缘基部一体向前形成与第一接口配接的第三接口及与第二接口配接的第四接口,第三接口具有与纵长舌部对接的封闭配接槽,第四接口具有与所述一对子舌部配接的一对舌板部,若干导电端子设置于一对舌板部的同一侧面上,所述绝缘基部还设有面对所述导电端子一侧的连接壁,而舌板部与导电端子相背的一侧则与第二电连接器外侧直接相通,所述第一电连接器还包括由位于绝缘基部两纵长末端的一对端壁及连接所述两端壁并屏蔽第一和第二接口的一纵长侧边的连接壁,纵长舌板跟纵长框状部间隔一定距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Micro B版本的USB3. 0接口上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和整合,在优化整体电连接器结构的同时,亦大大拓展了该接口技术应用领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电连接器组装于电路板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与第一电连接器对接的第二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及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二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式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及其组合的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和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合具有安装至一电路板300并与该电路板300 —体地配置于电子设备内的第一电连接器100。该第一电连接器100整体呈纵长状,包括沿纵长方向并排设置的第一接口 10和第二接口 20,两接口间隔有距离A。所述第一接口 10具有一纵长舌部111,若干导电端子121、122排列于舌部111相对的两纵长上下表面,舌部111邻近第二接口 20侧的末端还设有一折边112以达成防呆功效。所述第二接口 20为一框状体,系由一顶壁211、一底壁212、及一侧壁213围括成开放的纵长框状部,且经自底壁212 —体凸伸出的隔部214将框状部区隔为两个对接腔220、221,该两对接腔内各凸设有一子舌部28并在子舌部的下表面配置有若干导电端子23。所述隔部214自底壁 212向顶壁211方向延伸约侧壁213长度一半的距离,因而造成两个对接腔220、221在顶壁 211附近相通设置,并未完全封闭。所述第二接口 20系可向下兼容USB 2.0 Micro B型接口的USB 3.0 Micro B型接口,S卩,对接腔220既可以单独用来适配USB 2.0 Micro B接口的插头,也可以将两个对接腔220、221同时使用以适配USB 3.0 Micro B接口的插头。第一电连接器100具有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纵长绝缘基部14,所述第一接口 10的纵长舌部111、第二接口 20的框部及子舌部28均自绝缘基部14向前一体凸伸形成,需要注意的是,所述围设成纵长框部的顶壁211、底壁212及侧壁213均由绝缘材料制成,因而不会产生短路和屏蔽。所述绝缘基部14的两纵长末端向前一体凸设有一对端壁15,绝缘基部14的顶部位置还设有连接两端壁15并屏蔽第一接口 10和第二接口 20 —侧边的连接壁16,整体形成三面环绕并于底部开放的大框部结构。所述两端壁15的相对内侧各凹设有一个凹槽以形成向前配置的导引槽151。所述导引槽151与舌部111及纵长框部在纵长方向上大致对齐排列。所述纵长框部与侧壁213相对的一侧未闭合设置从而使得对接腔221面向邻近的导引槽151a开放。请参阅图2和图3中揭示的本专利技术背板型第二电连接器200,该第二电连接器2004系用以与第一电连接器100对接。第二电连接器200包括绝缘基部54及自绝缘基部54向前并排凸伸的第三接口 40及第四接口 50。所述第三接口 40由四侧壁围成具有的前开口的 L型配接槽41,所述第四接口 50包括分别配置有若干导电端子531、532的两个舌板部51、 52。其中,舌板部51呈平躺的括号状,舌板部52则呈板状并与一边壁55相连以提高舌板部52的整体强度。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在绝缘基部54的纵长两端还设有凸出第三及第四接口前端面并与舌板部52及边壁55相连的导引柱56。所述第二接口 20及第四接口 50配合用以完成USB接口讯号的传输,所述第一接口 10及第三接口 40配合用以完成电源讯号的传输。请特别参阅图3,所述导引槽151a提供配接时的导引柱56对准并在配接完成后收容导引柱56。所述第一接口 20的舌部111与第三接口 40的L型配接槽41相配接,而第二接口 20的两个对接腔220、221则与第四接口 50的两个舌板部51、52相配接。所述第二接口 20的顶壁211、底壁212间隔设置于两端壁内侧且沿与绝缘基部14纵长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所述舌板部52在插入对接腔221后, 边壁55(参图2)被顶壁211和底壁212的端缘215以及端壁15所挟持。下面详细介绍本专利技术第一电连接器100和第二电连接器200的端子配置。请参阅图4的第一电连接器100,就第一接口 10部分,若干子舌部111下表面的导电端子121和位于舌部上表面的导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具有纵长舌部的第一接口及与第一接口纵长舌部的纵长一端间隔并同样在纵长方向上排列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的纵长舌部配置有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第二接口为框状体并在框状体内设有两沿纵长方向平行排列且间隔开的两子舌板,所述两子舌板设置有若干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的两纵长外端设有一对端壁,两端壁的相对内侧各凹设有一导引槽,一连接壁连接所述两端壁并屏蔽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一纵长侧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治·还意·张潘斌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