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胶脱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20513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生胶脱水装置包括脱水釜、搅拌机构和氮气圈管;脱水釜包括釜体、抽真空接口件、打料接口件、出料阀和氮气输送接口件和夹套板件;夹套板件与釜体共同构成夹套;搅拌机构包括减速电机、搅拌轴和搅拌桨叶;减速电机位于釜体的顶部中央位置处;搅拌轴和搅拌桨叶均位于脱水釜的釜体内腔中,搅拌桨叶固定设置在搅拌轴上;氮气圈管设置在脱水釜的釜体内腔中,且位于搅拌轴的下方;氮气圈管的一端敞开,另一端密闭;氮气圈管的管体上开有开口向上的一组出气孔;氮气输送接口件的位于釜体外部的连接部位是使用时固定连接氮气输送管路的部位。该装置脱水效果好,生产稳定性高,物料损耗少。(*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脱水装置,尤其是一种硅橡胶生胶原料单体脱除微量水的装置。
技术介绍
硅橡胶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耐氧抗老化性、耐光抗老化性以及防霉性、化学稳定性等,且无味无毒,可以耐高温和耐低温,被广泛应用于橡胶、塑料、涂料、胶粘剂、密封胶等高分子工业领域领域,并且在医学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硅橡胶的制备过程中,以液态的二甲基环体硅氧烷为主要原料,二甲基环体硅氧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开链聚合反应而生成高分子线型二甲基聚硅氧烷,从而得到生胶。在发生开链聚合反应时,其聚合效果的好坏与二甲基环体硅氧烷中的含水量的多少直接相关,因为水的存在会转化成羟基而进行封端,从而使得生胶的分子量较小,由于生胶中存在许多链端为羟基的聚合物分子,会造成在混炼加工时与补强填料的混合困难,还会使得后道的混炼胶的储存时间变短,最终导致硅橡胶制品的机械性能下降。因此,对生胶原料二甲基环体硅氧烷脱除微量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专利文献C拟820863Y (申请号200520069391. 9)公布了一种有机硅高温胶原料混合甲基环体脱除微量水的装置。该装置包括脱水釜,脱水釜内设有一根从釜上端伸入釜底的氮气管,下端氮气管壁上开有小孔,脱水釜上端入口设有喷淋网板,脱水釜内还设有加热升温用的蒸汽盘管,并在釜体外设有进行循环喷淋的循环泵,原料从脱水釜底端吸出再通过釜上端入口网板喷入釜中形成雾状,再通过抽真空将原料中的水脱去。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以下问题,普通氮气的水分含量较高,会使得脱水后原料的含水量偏高;采用蒸汽盘管加热,温度会随着蒸汽压力的变化而变化,依靠快速且频繁的调节阀门来控制温度,温度起伏不稳定,对脱水效果影响较大;循环喷淋会使得物料靠近抽真空口时容易被吸走,损耗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脱水效果好,生产稳定性高,物料损耗少的生胶脱水装置。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胶脱水装置包括脱水釜、搅拌机构和氮气圈管;脱水釜包括釜体、抽真空接口件、打料接口件、出料阀和氮气输送接口件和夹套板件;夹套板件与釜体共同构成夹套;抽真空接口件和打料接口件均设置在釜体的顶部;氮气输送接口件安装在釜体的侧部的下部;出料阀从下方固定连接在釜体底部中央位置处的出料口上;搅拌机构包括减速电机、搅拌轴和搅拌桨叶;减速电机由其底座固定连接在脱水釜的釜体上,且位于釜体的顶部中央位置处;搅拌轴和搅拌桨叶均位于脱水釜的釜体内腔3中,搅拌轴的上端通过联轴器与减速电机的伸入釜体中的动力输出轴的下端相连;搅拌桨叶固定设置在搅拌轴上;氮气圈管设置在脱水釜的釜体内腔中,且位于搅拌轴的下方;氮气圈管的一端敞开,另一端密闭;氮气圈管的敞开的一端为氮气进口端;氮气圈管的管体上开有开口向上的一组出气孔;氮气圈管由其氮气进口端密闭连接在脱水釜的氮气输送接口件的位于釜体内部的连接部位上;氮气输送接口件的位于釜体外部的连接部位是使用时固定连接氮气输送管路的部位。上述氮气圈管为带着沿切向伸出管段的大半圆形管状物,氮气圈管3的大半圆形的管段的管体上每隔10至20度开有一个开口向上的直径为5至15毫米的圆形出气孔。上述脱水釜的夹套由夹套板件包围在釜体的外壁的侧部上,并由其上下端的向内折弯的板端固定在釜体的外壁上,从而在釜体与夹套板件之间形成一个空气夹层而构成; 夹套的侧面下部设有热油进口管,夹套的侧面上部设有热油出口管。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 1)本技术的生胶脱水装置设有搅拌机构,通过搅拌使得釜内物料翻转流动, 均勻受热,脱水效果好,且物料损耗较少。(2)本技术的生胶脱水装置的底部设氮气圆形圈管,通过通入来源于液氮的氮气使得物料翻腾,夹带走原料中的微量水分,还由于液氮中的含水量极低,将液氮汽化后所形成的基本不含水分的氮气硅橡胶直接用于生胶原料单体的脱水,其效果更好。(3)本技术的生胶脱水装置采用热油通过夹套加热方式进行加热,比起蒸汽盘管加热方式来,温度均勻稳定,加热速度快,易于操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生胶脱水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生胶脱水装置的氮气圈管的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的标记所表示的技术特征的名称如下脱水釜1,釜体11,抽真空接口件12,打料接口件13,出料阀14,氮气输送接口件 15,夹套板件16,夹套17,热油进口管17-1,热油出口管17-2。搅拌机构2,减速电机21,搅拌轴22,搅拌桨叶23,氮气圈管3,出气孔31,氮气进口端32。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见图1,本实施例的生胶脱水装置包括脱水釜1、搅拌机构2和氮气圈管3。脱水釜1包括釜体11、抽真空接口件12、打料接口件13、出料阀14和氮气输送接口件15和夹套板件16。夹套板件16与釜体11共同构成夹套17。抽真空接口件12设置在釜体11的顶部的一侧。打料接口件13设置在釜体11的顶部的与抽真空接口件12的位置相对称的另一侧。出料阀14为球阀,出料阀14从下方固定连接在釜体11底部中央位置处的出料口上。氮气输送接口件15安装在釜体11的侧部的下部。夹套17由夹套板件16 包围在釜体11的外壁的侧部上,并由其上下端的向内折弯的板端焊接固定在釜体11的外壁上,从而在釜体11与夹套板件16之间形成一个空气夹层而构成。夹套17的侧面下部设有热油进口管17-1,夹套17的侧面上部设有热油出口管17-2。搅拌机构2包括减速电机21、搅拌轴22和搅拌桨叶23。减速电机21由其底座固定连接在脱水釜1的釜体11上,且位于釜体11的顶部中央位置处。搅拌轴22和搅拌桨叶 23均位于脱水釜1的釜体11内腔中,搅拌轴22的上端通过联轴器与减速电机21的伸入釜体11中的动力输出轴的下端相连。搅拌桨叶23固定设置在搅拌轴22上。见图1及图2,氮气圈管3设置在脱水釜1的釜体11内腔中,且通过支架固定在釜体11的底部,位于搅拌轴22的下方。氮气圈管3是钢制一体件,为带着沿切向伸出管段的大半圆形管状物,氮气圈管3的伸出管段的端头敞开,为氮气进口端32,氮气圈管3的另一端密闭。氮气圈管3的大半圆形的管段的管体上每隔15度开有一个开口向上的直径为10 毫米的圆形出气孔31。氮气圈管3由其氮气进口端32密闭连接在脱水釜1的氮气输送接口件15的位于釜体11内部的连接部位上。氮气输送接口件15的位于釜体11外部的连接部位上固定连接有氮气输送管路。使用时,该氮气输送管路直接输送经液氮汽化器汽化后的氮气。脱水釜1的釜体11上设有位于侧部的人孔构件(图中未画出),以供维修使用。本实施例得到的上述生胶脱水装置在使用时,由物料泵或者高位容器将液态物料通过连接管以及脱水釜1的打料接口件13而加入脱水釜1内,同时启动真空泵通过脱水釜1的抽真空接口件12而对脱水釜1进行抽真空。热油从夹套17的热油进口管17-1进入夹套17中,再从夹套17的热油出口管17-2流出,不断循环,从而对脱水釜1内的物料进行加热。液态氮气经汽化器转化为气态后,通过氮气输送管路以及氮气输送接口件15进入氮气圈管3内,再通过氮气圈管3的出气孔31吹出,搅拌机构2对液态物料进行搅拌,从而使得物料翻转流动,均勻受热,其中的水分则受热成为水蒸气,搅拌中氮气不断流进液态物料,而与液态物料中的水蒸气汇合。夹带着水蒸气的氮气则通过脱水釜1的抽真空接口件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胶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脱水釜(1)、搅拌机构(2)和氮气圈管(3);脱水釜(1)包括釜体(11)、抽真空接口件(12)、打料接口件(13)、出料阀(14)和氮气输送接口件(15)和夹套板件(16);夹套板件(16)与釜体(1位于釜体(11)外部的连接部位是使用时固定连接氮气输送管路的部位。管(3)的敞开的一端为氮气进口端(32);氮气圈管(3)的管体上开有开口向上的一组出气孔(31);氮气圈管(3)由其氮气进口端(32)密闭连接在脱水釜(1)的氮气输送接口件(15)的位于釜体(11)内部的连接部位上;氮气输送接口件(15)的过联轴器与减速电机(21)的伸入釜体(11)中的动力输出轴的下端相连;搅拌桨叶(23)固定设置在搅拌轴(22)上;氮气圈管(3)设置在脱水釜(1)的釜体(11)内腔中,且位于搅拌轴(22)的下方;氮气圈管(3)的一端敞开,另一端密闭;氮气圈机(21)、搅拌轴(22)和搅拌桨叶(23);减速电机(21)由其底座固定连接在脱水釜(1)的釜体(11)上,且位于釜体(11)的顶部中央位置处;搅拌轴(22)和搅拌桨叶(23)均位于脱水釜(1)的釜体(11)内腔中,搅拌轴(22)的上端通1)共同构成夹套(17);抽真空接口件(12)和打料接口件(13)均设置在釜体(11)的顶部;氮气输送接口件(15)安装在釜体(11)的侧部的下部;出料阀(14)从下方固定连接在釜体(11)底部中央位置处的出料口上;搅拌机构(2)包括减速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年陈拉克
申请(专利权)人:溧阳市利达有机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