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管棚或小导管静压顶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517732 阅读:3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棚或小导管静压顶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专利针对软土层中管棚和小导管施工成孔困难、沉降大等问题,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和土力学原理发明专利技术了管棚和小导管施工的静压顶入法,钢管挤压土体成孔,起到挤密、排水等目的,钢管顶入力采用静压力,较其他方式可以减少土体扰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由静力提供装置、土体外部钢管导向装置、土体内部管棚和小导管定向装置实现。静力装置将静压力以一定角度作用在拟打入管棚或者小导管单元上,静力作用下钢管被顶入土体,开挖面外侧拟打设钢管受到静力导向装置作用,钢管顶入围岩后在管棚和小导管导向装置作用下沿一定角度顶进,上一单元顶进完成后循环施作下一钢管单元,该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挤密土体、固结排水,同时减少施工扰动,从而加强管棚或者小导管的预支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预支护措施的施工方法,具体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在浅埋暗挖法施工中,对于自稳能力较差的围岩,常采用预支护措施,以达到加固围岩、稳定工作面的目的。经常采用的预支护措施包括超前管棚预支护以及小导管注浆加固。管棚法通过向拟开挖土层中打入钢管并注浆,以提高土层自稳能力,稳定土拱并且减少开挖引起地层损失;同时,钢管与格栅形成钢管棚架体系,可以传递荷载、控制围岩的变形。 管棚预支护和小导管预支护措施通常含有注浆加固,注浆加固可以改变围岩的松散结构, 提高粘结力和内摩擦角,封闭裂隙,使围岩强度显著提高。小导管注浆加固一般配合管棚超前支护使用,具有造价低、施工便捷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浅埋工程中。管棚施作一般采用先钻孔后进管法、导向管跟管钻进法、回拖法等方法。先钻孔后进管的施工方法为施工套拱一一钻机钻孔——清孔——安装钢管——注浆,该方法适用于一般岩土层中,围岩较稳定情况下。导向管跟管钻进法施工方法为施工套拱——钻机钻进——钢管顶进——钻机钻进——钢管顶进——循环——注浆,跟管钻进过程配合钻头纠偏,以满足精度要求,该方法适用于长距离打设管棚。回拖法施工在一端水平导向钻进形成导向孔然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棚或小导管静压顶入方法,其特征在于由静压提供装置(5)、土体外部导向装置(4)和土体内部定向装置(3)实现管棚或小导管顶入施工,钢管(1)管身上均匀分布有注浆孔(2),钢管(1)由位于顶部的钢管单元(12)、位于中部的进入土体内部钢管单元(13)、位于尾部的插入土体钢管单元(14)和土体外侧拟打设钢管单元(15)依次连接组成,钢管单元(12)、进入土体内部钢管单元(13)、插入土体钢管单元(14)和土体外侧拟打设钢管单元(15)之间通过螺纹连接,钢管(1)打入隧道开挖拱顶线(7)上方一定范围内;钢管单元(12)顶部处理成锥形,插入土体钢管单元(14)受到土体内部定向装置(3)的作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棚或小导管静压顶入方法,其特征在于由静压提供装置(5)、土体外部导向装置(4)和土体内部定向装置(3)实现管棚或小导管顶入施工,钢管(1)管身上均勻分布有注浆孔O),钢管(1)由位于顶部的钢管单元(12)、位于中部的进入土体内部钢管单元 (13)、位于尾部的插入土体钢管单元(14)和土体外侧拟打设钢管单元(1 依次连接组成, 钢管单元(12)、进入土体内部钢管单元(13)、插入土体钢管单元(14)和土体外侧拟打设钢管单元(15)之间通过螺纹连接,钢管(1)打入隧道开挖拱顶线(7)上方一定范围内;钢管单元(1 顶部处理成锥形,插入土体钢管单元(14)受到土体内部定向装置C3)的作用,土体内部定向装置C3)插入土体0. 4-1.0单根钢管长度,土体外侧拟打设钢管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景山周顺华王炳龙贾剑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