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452493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震装置,其即使小型化,也可以消除变速器中的齿轮啮合音。其具有:减震部(101),其配置在动力源和齿轮机构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并且利用弹性力吸收在动力源和齿轮机构之间产生的变动扭矩;以及限制部(103),其在上述变动扭矩超过规定值时产生打滑,限制部(103)配置在减震部(101)和齿轮机构(4)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基于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9-0619M号(2009年3月13日申请)的优先权,对于该申请的全部记载内容,通过引用而插入记载在本说明书中。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收旋转轴之间的变动扭矩的减震装置,特别地,涉及一种具有在变动扭矩达到规定值时产生打滑的限制部的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减震装置例如配置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吸收(抑制)由发动机和变速器引起的变动扭矩。减震装置存在下述技术,即,具有减震部,其利用弹簧力吸收变动扭矩;滞后部,其利用由摩擦等引起的滞后扭矩,吸收(抑制)变动扭矩;以及限制部,其在无法利用减震部及滞后部吸收旋转轴的扭转时产生打滑。在具有这种减震装置的动力传递装置中,由于发动机的振动而在变速器中产生齿轮的啮合音。特别地,在以发动机和电动机为动力源的混合动力车辆所搭载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变速器输入轴经由行星齿轮机构与电动机(也存在发电电动机的情况)连结的情况下,因发动机的振动而使变速器产生齿轮的啮合音的情况很显著。为了抑制这种啮合音的产生,存在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除了减震装置之外还连结惯性体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用减震器,其一边抑制由第1 动力源以及第2动力源产生的变动扭矩一边进行传递,其具有第1旋转部件,其利用上述第1动力源进行旋转驱动;第2旋转部件,其经由行星齿轮机构与上述第2动力源连结;扭转部件,其抑制上述第1旋转部件和第2旋转部件之间的变动扭矩;限制机构,其在上述第 1旋转部件和上述第2旋转部件之间的变动扭矩达到规定值时,切断从上述第1旋转部件向上述第2旋转部件的动力传递;以及惯性体,其形成在上述第1旋转部件或者第2旋转部件上。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1354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此外,对于上述专利文献1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而在本说明书中编入记载。 以下的分析是根据本专利技术而得到的。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用减震器中,由于惯性较大的限制机构配置在与扭转部件(减震器)相比位于发动机侧的动力传递路径上、且位于扭转部件(减震器)和紧固部(在第1旋转部件上利用螺栓紧固减震器的部分)之间,另外,惯性体配置在减震器和变速器之间的空间中,所以在径向及轴向这两个方向上,使装置大型化。本专利技术的主要课题是,提供一种减震装置,其即使进行小型化,也可以消除变速器中的齿轮啮合音。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中,减震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减震部,其配置在动力源和齿轮机构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并且利用弹性力吸收在所述动力源和所述齿轮机构之间产生的变动扭矩;以及限制部,其在所述变动扭矩超过规定值时产生打滑,所述限制部配置在所述减震部和所述齿轮机构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减震装置中,优选所述减震装置具有第1组装体;以及第2组装体,其组装在所述第1组装体上,所述第1组装体包含所述减震部以及所述限制部,并且一体地形成,所述第2组装体包含安装在所述动力源的输出轴上的板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减震装置中,优选所述限制部的外形比所述减震部的外形大。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减震装置中,优选所述减震部以及所述限制部是分体的,所述限制部的输入侧的部件,相对于所述减震部的输出侧的部件可拆卸地卡合,所述限制部的输出侧的部件,相对于与所述齿轮机构连结的轴可拆卸地卡合。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减震装置中,优选所述限制部的输入侧的部件,相对于所述减震部的输出侧的部件进行花键卡合,所述限制部的输出侧的部件,相对于所述轴进行花键卡I=I O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减震装置中,优选所述减震部的输入侧的部件直接安装在所述动力源的输出轴上。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减震装置中,优选具有安装在所述动力源的输出轴上的板部件, 所述板部件兼作为所述减震部的输入侧的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减震装置中,优选所述限制部配置在收容所述齿轮机构的壳体内。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减震装置中,优选所述齿轮机构具有太阳齿轮;环形齿轮,其配置在所述太阳齿轮的外周;小齿轮,其与所述太阳齿轮及所述环形齿轮啮合;以及托架,其可自由转动地支撑所述小齿轮,所述托架兼作为所述限制部的输出侧的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减震装置中,优选所述托架是配置在所述小齿轮的轴向一侧的第 1托架,还具有配置在所述小齿轮的轴向另一侧的第2托架,在所述第2托架上安装惯性体。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减震部和齿轮机构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配置限制部,从而可以使限制部作为惯性体起作用,抑制齿轮机构中的啮合音。另外,通过在减震部和齿轮机构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配置限制部,从而可以使限制部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变大,可以实现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地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减震装置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结构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的径向局部剖面图。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的径向局部剖面图。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的径向局部剖面图。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的径向局部剖面图。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5所涉及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的径向局部剖面图。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6所涉及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的径向局部剖面图。图8是示意地表示包含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7所涉及的减震装置和电动机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的径向局部剖面图。图9是示意地表示包含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8所涉及的减震装置和电动机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的径向局部剖面图。符号的说明1发动机(动力源)Ia输出轴2电动机3减震装置4行星齿轮机构(齿轮机构)4a太阳齿轮4b小齿轮4c 托架4d环形齿轮5减速机构6传动带7发电电动机7a 定子7b 转子7c 轴8逆变器9 电池11飞轮(板部件)12 螺栓13圆筒部件14 螺栓15 侧板15a 窗部16 侧板16a 窗部17中间板17a 窗部17b内花键部18螺旋弹簧19片状部件20,21推力部件22盘式弹簧23衬板23a圆筒部24、25摩擦材料26按压板27盘式弹簧28轮毂部件28a轮毂部28b凸缘部28c支撑部28d罩部29轴承31飞轮31a圆筒部32中间板32a窗部33螺栓34侧板34a窗部35侧板35a窗部36板部件36a支撑部36b罩部37轮毂部件37a轮毂部37b凸缘部38轴承39板部件39a外花键部39b支撑部39c罩部40轴承42衬板42a外花键部42b内周延伸部43轮毂部件43a轮毂部43b凸缘部43c罩部43d支撑部45侧板45a内周延伸部45b,45c 窗部46轴承48飞轮48a窗部49侧板49a窗部51轮毂部件51a轮毂部51b凸缘部51c窗部52轴53壳体54、55、56 轴承57支撑板57a轮毂部58盖板59惯性体60衬板60a轮毂部61轴62托架63轴64轴66轴67壳体68衬板68a轮毂部69盖板70托架71惯性体101减震部102滞后部103限制部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减震装置中,具有减震部(图2的101),其配置在动力源(图1的1)和齿轮机构(图1的4)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并且利用弹性力吸收上述动力源和上述齿轮机构之间产生的变动扭矩;以及限制部(图2的103),其在上述变动扭矩超过规定值时产生打滑,上述限制部(图2的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减震部,其配置在动力源和齿轮机构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并且利用弹性力吸收在所述动力源和所述齿轮机构之间产生的变动扭矩;以及限制部,其在所述变动扭矩超过规定值时产生打滑,所述限制部配置在所述减震部和所述齿轮机构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9.03.13 JP 2009-0619241.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减震部,其配置在动力源和齿轮机构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并且利用弹性力吸收在所述动力源和所述齿轮机构之间产生的变动扭矩;以及限制部,其在所述变动扭矩超过规定值时产生打滑, 所述限制部配置在所述减震部和所述齿轮机构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具有第1组装体;以及第2组装体,其组装在所述第1组装体上, 所述第1组装体包含所述减震部以及所述限制部,并且一体地形成, 所述第2组装体包含安装在所述动力源的输出轴上的板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的外形比所述减震部的外形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部以及所述限制部是分体的,所述限制部的输入侧的部件,相对于所述减震部的输出侧的部件可拆卸地卡合, 所述限制部的输出侧的部件,相对于与所述齿轮机构连结的轴可拆卸地卡合。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翠高宏佐伯智洋中垣内聪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