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407770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其能够防止在从车辆前方作用外力时电动水泵因夹在向车辆后方移动的散热器和驱动装置之间而损伤的情况发生,通过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44)对所述发动机室(6)的前面部所配置的散热器(30)和逆变器(41)及驱动装置(10)之间进行连结,配置使冷却水在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44)中循环的电动水泵(45),在驱动装置(10)的车宽方向(Y)侧方配置将驱动装置(10)支撑在车身(4)上的支架装置(15),并在支架装置(15)的下方配置电动水泵(4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发 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尤其涉及保护电动水泵的混合动力车的 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在混合动力汽车中,在发动机的车宽方向一侧部配置具有由发动机驱动的发电 机、行车用电动机及差速装置的驱动装置,并在该驱动装置的上方配设转换向行车用电动 机供给的电力的逆变器。此外,通过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连结在散热器和逆变器及驱动装置之间,并配 置使冷却水在该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中循环的电动水泵。现有技术文件日本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112519号公报日本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水泵的安装构造在托架部和电动水泵之间配置中间隔 板,在电动水泵和中间隔板之间设置防振套管,在中间隔板和托架部之间设置防振套管,在 中间隔板和托架部间设置防振套管,而且,将电动水泵安装在车身侧的下部。不过,目前,在上述的日本专利文献1中,由于电动水泵被配置在散热器和驱动装 置所夹的空间中,所以在从车辆前方作用有外力时,向车辆后方进行移动的散热器与电动 水泵冲接,从而存在有损伤电动水泵的危险。此外,在将电动水泵配置在驱动装置的上方时,则一漏出有冷却水就容易影响周 边部件,从而存在有使橡胶部件等的周边部件劣化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从车辆前方作用有外力时 保护电动水泵,而且,从电动泵漏出的冷却水不影响周边部件的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设置具有通过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行 车用电动机及差速装置的驱动装置,将该驱动装置安装在发动机室所装载的所述发动机的 车宽方向侧部,将转换向所述行车用电动机进行供给的电力的逆变器配置在所述驱动装置 的上方,通过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对所述发动机室的前面部所配置的散热器和所述逆变 器及所述驱动装置之间进行连结,并配置使冷却水在该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中循环的电 动水泵,其中,在所述驱动装置的车宽方向侧方配置将所述驱动装置支撑在车身上的支架 装置,并在所述支架装置的下方配置所述电动水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在从车辆前方作用有外力时,能够保护电 动水泵,而且,从电动泵漏出的冷却水能够不影响周边部件。附图说明图1是驱动装置的左后方立体图。图2是驱动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车辆前部的左视图。图4是车辆前部的俯视图。图5是冷却装置的系统构成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从车辆前方作用外力时,在保护电动水泵的同时防止电动泵 漏的冷却水影响到周围部件,其通过将驱动装置支撑在车身的支架装置配置在驱动装置的 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在支架装置的下方配置电动水泵来实现上述目的。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详细且具体地进行说明。图1至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图。在图1至图4中,1是混合动力汽车(以下称为“车辆”)、2是车主体、3R、3L是右 前轮、左前轮,4是车身,5R、5L是构成车身4的右侧架、左侧架,6是发动机室,7是仪表盘。在发动机室6内搭载有动力单元8。该动力单元8包括发动机9及与该发动机9 连结的驱动装置10。如图4所示,发动机9配置在车辆中心线IC的右方。驱动装置10具有通过发动机9驱动的发电机11、行车用电动机12及差速器13, 并被安装在发动机9的车辆宽度方向Y的侧部。也就是说,在驱动装置10中,在发动机9 的左端部连结有发电机11,在与该发电机11大致相同位置上在车辆前后方向X的后方配置 有行车用电动机12,并在该行车用电动机12的车辆右方且下方配置有差速器13。动力单元8右端部通过与发动机9连结的右侧支架装置14被弹性地支撑在右侧 架5R上,左端部通过与发电机11连结的左侧支架装置15被弹性地支撑在左侧架5L上,后 端部通过与行车用电动机12连结的中央部位的后侧支架装置16被弹性地支撑在后侧车架 横梁17上。如图2所示,右侧支架装置14具有与发动机9连结的右侧单元用支架托架18、与 右侧架5R连结的右侧车身用支架托架19、以及设置(介设)在该右侧单元用支架托架18 和右侧车身用支架托架19之间的右侧支架橡胶20,并将动力单元8的右端部弹性地支撑在 右侧架5R上。如图1及图2所示,左侧支架装置15具有与发电机11连结的左侧单元用支架托 架21、与左侧架5L连结的左侧车身用支架托架22、以及设置在该左侧单元用支架托架21 和左侧车身用支架托架22之间的左侧支架橡胶23,并将动力单元8的左端部弹性地支撑在 左侧架5L上。如图3及图4所示,后侧支架装置16具有与行车用电动机12连结的后侧单元用 支架托架24、与后侧车架横梁17连结的后侧车身用支架托架25、以及设置在该后侧单元用 支架托架24和后侧车身用支架托架25之间的后侧支架橡胶26,并将动力单元8的后端部 弹性地支撑在后侧车架横梁17上。如图5所示,车辆1设置有冷却装置27。该冷却装置27包括对发动机9进行冷却 的发动机用冷却装置28和对驱动装置10及后述的逆变器41进行冷却的驱动装置用冷却 装置29。如图2至图4所示,在发动机用冷却装置28中,在驱动装置10的前面部配置有冷 却发动机9的冷却水的发动机用散热器30。在该发动机用散热器30的后面部安装有发动 机用冷却风扇31。在该发动机用冷却风扇31的后方配置有贮水箱32。 如图5所示,发动机9在冷却水进入口具有使发动机9的冷却水在发动机用冷却 回路33中循环的发动机用水泵34,在冷却水取出口具有恒温器35。如图5所示,发动机用冷却回路33具有在恒温器35和发动机用热交换器30之间 的第一发动机用冷却水管36、在发动机用热交换器30和发动机用水泵34之间的第二发动 机用冷却水管37。如图2至图4所示,在驱动装置用冷却装置29中,在发动机9的前面部配置有冷 却驱动装置10的冷却水的驱动装置用散热器38。在该驱动装置用散热器38的前面部安装 有驱动装置用冷却风扇39。如图1至图3所示,在驱动装置10的上方配置有转换供给给行车用电动机12的 电力的逆变器41。该逆变器41通过各个将左端部与左侧架5L连结的前侧安装用托架42 和后侧安装用托架43,被配置在发电机11及行车用电动机12的上方的空间中。如图5所示,配置在发动机室6的前面部的驱动装置用散热器38和逆变器41及 驱动装置10之间通过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44连结。该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44配置 有使冷却水循环的电动水泵45。如图5所示,电动机设备用冷却线路44包括在驱动装置用散热器38和电动水泵 45之间的第一设备用冷却水管46、在电动水泵45和逆变器41之间的第二设备用冷却水管 47、在逆变器41和行车用电动机12之间的第三设备用冷却水管48、在行车用电动机12和 发电机11之间的第四设备用冷却水管49、以及在发电机11和驱动装置用散热器38之间的 第五设备用冷却水管50。此外,逆变器41和贮水箱32通过连结冷却水管51连结。如图1所示,电动水泵45被配置在左侧支架装置15的下方,因此,电动机设备用 冷却回路44在垂直方向上被配置在低部,所述左侧支架装置15配置在驱动装置10的车宽 方向Y的左侧方,所述左侧支架装置15是将驱动装置10支撑在车身4上的支架装置。电动水泵45通过由第一电动水泵45A和第二电动水泵45B组成的多个泵构成。如 图1、图2所示,第一电动水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设置具有通过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行车用电动机及差速装置的驱动装置,将该驱动装置安装在发动机室所装载的所述发动机的车宽方向侧部,将转换向所述行车用电动机进行供给的电力的所述逆变器配置在所述驱动装置的上方,通过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对所述发动机室的前面部所配置的散热器和所述逆变器及所述驱动装置之间进行连结,并配置使冷却水在该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中循环的电动水泵,所述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装置的车宽方向侧方配置将所述驱动装置支撑在车身上的支架装置,并在所述支架装置的下方配置所述电动水泵。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若月淳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