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52882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电梯,具有:在升降路内沿上下方向铺设的导轨(8);沿导轨升降的轿厢(2);磁体单元(11a),搭载于轿厢,具有与导轨隔着空隙相对的电磁体(16)和在空隙中以与电磁体共有磁路径的方式配置且供给引导轿厢所必需的磁动势的永磁体(15);对电磁体和空隙及导轨形成的磁回路的物理量进行检测的间隙传感器(14);基于间隙传感器的输出对电磁体的励磁电流控制使磁回路稳定的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和增益校正部(24),在轿厢运行通过导轨的预定位置时的间隙传感器的输出值与该通过时的预定正常值的差值为满足需要进行间隙传感器的增益校正的预定条件的值时,使得不满足所述条件地对间隙传感器的增益进行校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相对于导轨非接触状态下对轿厢进行引导的电梯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梯构成为,悬挂于缆绳(rope)的轿厢(elevator car)沿着在升降路内垂直地设置的一对导轨(guiderail)升降。通过轿厢内的载荷的不平衡等使旋转力矩作用于 轿厢。导轨通过安装于轿厢的引导装置支持轿厢。作为轿厢的引导装置,以往使用旋转支持型的辊子引导机构、相对于导轨滑动 的滑动导块(slidingguideshoe)等。在使用这样的接触方式的引导装置的情况下,由于 导轨的接头和/或挠曲所导致的振动和/或噪声,会通过引导装置的轮子和/或滑动部传 递至轿厢,因此所述的引导装置的引导方式已成为损害电梯的乘坐舒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有例如日本特开2006-188316号公报所公开的 方法,即,将包括电磁体的引导装置搭载于轿厢,对于铁制的导轨作用磁力,以非接触 的方式对轿厢进行引导。该方法中,通过以在配置于轿厢的四角的电磁体从三个方向包围导轨的状态对 磁体进行励磁,从而控制导轨和引导装置之间的磁力,能够相对于导轨非接触地对轿厢 进行引导。在上述公报所公开的那样的包括电磁体的引导装置中,作为控制用的传感器的 间隙传感器(gap sensor)和/或电流传感器被设置在电磁体的线圈附近。该线圈的温度因 周围的温度上升而上升,产生控制用传感器的运算放大器(operational amplifier)等的内部 电路的失调(offset)电压的漂移和/或对控制用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的控制增益的偏差,由 于发生这些情况,导致各传感器的检测值和实际的值发生偏差,会使各种传感器的检测 精度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轿厢的非接触引导装置的周围的温度 变化时、该非接触引导装置的传感器的检测精度降低的电梯。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电梯,具有在升降路内在上下方向上铺设的导轨;沿着所述 导轨升降的轿厢;磁体单元,该磁体单元搭载于所述轿厢,具有与所述导轨隔着空隙相 对的电磁体、和在所述空隙中以与所述电磁体共有磁路径的方式配置并且供给引导所述 轿厢所必需的磁动势的永磁体;对所述电磁体和所述空隙以及所述导轨所形成的磁回路 的物理量进行检测的间隙传感器;基于所述间隙传感器的输出对所述电磁体的励磁电流 进行控制而使所述磁回路稳定化的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和增益校正部,在所述 轿厢运行而通过所述导轨的预定位置时的所述间隙传感器的输出值和该通过时的预定的 正常值之间的差值为满足需要进行该间隙传感器的增益校正的预定条件的值的情况下,该增益校正部以使得该差值变得不满足所述条件的方式对所述间隙传感器的增益进行校 正。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构成例的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非接触引导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非接触引导装置以及导轨的位置 关系的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的构 成例的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电梯控制盘的构成例的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处理工作的一例的流程图。图7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非接触引导装置的间隙传感 器的设置位置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处理工作的一例的流程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的构 成例的框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处理工作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的构 成例的框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处理工作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的构 成例的框图。图14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导轨和非接触引导装置的位 置关系的图。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处理工作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6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梯中的、与间隙传感器的失调电压 校正后的增益偏差的校正有关的导轨和非接触引导装置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梯中的、用于间隙传感器的失调电压校 正后的增益偏差的校正的处理工作的一例的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梯构成例的图。该电梯具有曳引机1、轿厢2、主缆绳3、平衡配重(C/W)4、脉冲发生器5、 偏转滑轮(deflection sheave)6、电梯控制盘7、导轨8、引线(tail cord)9、升降路10、非 接触引导装置11、轿厢2的上部的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和载荷传感器13。曳引机1设置在该电梯的机械室。轿厢2,经由卷挂在设置于曳引机1的旋转轴 的滑轮以及偏转滑轮6上的主缆绳3,与平衡配重4连接。曳引机1的驱动使得滑轮旋 转,相伴于此,轿厢2,通过滑轮和主缆绳3之间的摩擦力,与平衡配重4 一起在升降路 10内相互向上下相反的方向升降。另外,电梯控制盘7设置在机械室,对轿厢2的运行进行控制。载荷传感器13 包括差动变压器和/或间隙传感器等,设置在轿厢2的下部,经由引线9将载荷信号计算 用的电压信号输出至电梯控制盘7。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经由引线9连接于 电梯控制盘7。脉冲发生器5设置于曳引机1的旋转轴,检测出曳引机1的轴旋转,产生与该旋 转角度成比例的数量的脉冲信号。电梯控制盘7,根据脉冲信号的累计计数数量和与目的楼层相对应的预定的脉冲 数量,使轿厢2停止。导轨8为铁制的、在升降路10内在上下方向上铺设的一对截面为T形的导轨。 另外,在轿厢2的上下左右四个部位安装非接触引导装置11。轿厢2,由主缆绳3悬挂, 经由非接触引导装置11在升降路10内的导轨8中被引导,而在该升降路10内升降。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非接触引导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非接触引导装置11包括磁体单元Ila和支持着该磁体单元Ila 的基座lib。非接触引导装置11具有检测磁体单元Ila和导轨8之间的距离的间隙传感器 14、永磁体15和电磁体16。非接触引导装置11,在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的控 制下,对导轨8作用永磁体15和/或电磁体16的吸引力,非接触地进行轿厢2的引导。永磁体15,在导轨8和电磁体16之间的空隙中以与该电磁体16共有磁路径的方 式设置,提供对轿厢2进行引导所必需的磁动势。间隙传感器14,通过检测由永磁体15和电磁体16所形成的磁回路中的磁动势或 磁阻或轿厢2的运动的变化,从而实现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间隙传感器14和导轨8之间 的空隙的状态的检测。所谓上述空隙的状态,是指例如非接触引导装置11的间隙传感器 14和导轨8之间的距离。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根据间隙传感器14中的检测结果,计算出轿厢 2的稳定的引导所必需的电流。非接触引导装置11对电磁体16的线圈施加该计算出的电 流,对该电磁体16的线圈的励磁电流进行控制,得到轿厢2的稳定的引导状态。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升降路内在上下方向上铺设的导轨(8);沿着所述导轨升降的轿厢(2);磁体单元(11a),该磁体单元(11a)搭载于所述轿厢,具有与所述导轨隔着空隙相对的电磁体(16)、和在所述空隙中以与所述电磁体共有磁路径的方式配置并且供给引导所述轿厢所必需的磁动势的永磁体(15);对所述电磁体和所述空隙以及所述导轨所形成的磁回路的物理量进行检测的间隙传感器(14);基于所述间隙传感器的输出对所述电磁体的励磁电流进行控制而使所述磁回路稳定化的非接触引导装置用控制装置(12);和增益校正部(24),其在所述轿厢运行而通过所述导轨的预定位置时的所述间隙传感器的输出值与该通过时的预定的正常值之间的差值为满足需要进行该间隙传感器的增益的校正的预定条件的值时,以使得不满足所述条件的方式对所述间隙传感器的增益进行校正。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島秀一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