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在制备治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4230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丹参酮在制备治疗肿瘤药物中的新用途,丹参酮原料来源丰富、价廉、制备工艺简单,动物体内实验和临床试验表明丹参酮具有杀伤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良好效果,且毒副作用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丹参酮开拓了新的用途。(*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丹参提取物丹参酮在制备医药配制品中的用途,特别涉及丹参酮在制备治疗肿瘤的药物中的应用。丹参系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根,为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其性微寒,味苦、无毒。有活血通经、凉血消肿、除烦清心的功能。《本草纲目》上有“丹参治疗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及排脓止痛、生长肌肉”等记载。丹参酮(Tanshinone,Tan)为丹参根部的乙醚或乙醇提取物。为寻找丹参中的有效成分,研究其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间的关系,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工作,先后分离得到丹参的十五种成分,同时测定了它们的结构式(见附图说明图1),并将这些成分依次命名为丹参酮I(I)、丹参酮IIA(II)、丹参酮IIB(III)、隐丹参酮(IV)、异丹参酮I(V)、异丹参酮IIA(VI)、异隐丹参酮(VII)、羟基丹参酮IIA(VIII)、丹参酸甲酯(IX)、Miltirone(X)、Salviol(XI)、二氢丹参酮I(XII)、丹参新醌甲(XIII)、丹参新醌乙(XIV)和丹参新醌丙(XV)。通过对丹参的这十五种成分结构研究表明,丹参酮类作为丹参的有效成分,均含有邻醌或对醌结构。由于醌类成分容易被还原转变为二酚类衍生物,后者再被氧化又容易转变为醌,在转变过程中起电子传递作用。同时,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并作为生物反应的辅酶对某些生化反应起促进或干扰作用,从而表现出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病毒等。研究发现,丹参酮具有天然抗氧化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了丹参酮IIA对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并得出结论,认为丹参酮IIA是一种新的有效的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抑制剂。它对DNA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消除脂类自由基而阻断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抑制DNA加成物的生成,从而减少了后者的细胞毒性。在临床上丹参酮主要具有心血管药理作用,它可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缩小心肌梗塞面积、降低心肌耗氧量、对血栓形成以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抑制作用。同时,丹参酮IIB(III)、隐丹参酮(IV)、丹参酸甲酯(IX)、羟基丹参酮IIA(VIII)、二氢丹参酮I(XII)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丹参酮I(I)、丹参酮IIA(II)、隐丹参酮(IV)、羟基丹参酮IIA(VIII)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临床上丹参酮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痤疮、痛经、失眠症及抗菌消炎,如扁桃体炎、耳疖、化脓性骨髓炎、烧伤中的金葡菌感染,效果显著。目前,恶性肿瘤已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有手术、化疗、放疗等途径。对于大多数实体瘤,通常的治疗手段为手术结合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治疗(化疗),化疗药物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杀死肿瘤细胞,但是大多数化疗药物有毒性大、副作用大的缺陷,许多病人因难以承受化疗药物的毒性而中断治疗;而另一方面,某些肿瘤细胞因对化疗药物或放疗射线不敏感而使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临床上需要寻找、开发新的毒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的抗肿瘤药物。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是癌肿治疗的新途径,诱导分化治疗与传统化学治疗的根本区别在于不杀伤肿瘤细胞,而是通过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同时对正常细胞无杀伤作用,且少有骨髓抑制等副作用。故诱导分化治疗与其它治疗途径相比有较大的优越性,由此引起医学界的广泛注意。1986年,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的成功,大大推动了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但维甲酸相关综合征及快速发生的耐药性限制了该药的临床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高效、低毒的诱导分化剂来改善肿瘤的诱导分化治疗。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丹参酮在制备治疗肿瘤药物中的新用途;所述的治疗肿瘤包括但不限于杀伤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涉及丹参酮作为制备治疗肿瘤药物的应用,所述肿瘤包括但不限于白血病、肝癌、肺癌、脑胶质瘤、骨肉瘤、宫颈癌、卵巢癌、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肾癌、膀胱癌、喉癌、鼻咽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涉及丹参酮作为诱导分化治疗肿瘤的药物的应用,所述肿瘤包括但不限于白血病、肺癌、肝癌、脑胶质瘤、骨肉瘤、胃癌、结直肠癌、肾癌、膀胱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涉及丹参酮作为诱导凋亡治疗肿瘤的药物的应用,所述肿瘤包括但不限于白血病、肺癌、肝癌、脑胶质瘤、骨肉瘤、直结肠癌、胃癌、肾癌、膀胱癌。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实质,下面通过对丹参酮杀伤作用、诱导分化和诱导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的介绍,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一.丹参酮杀伤肿瘤作用体外实验表明,丹参酮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1μg/ml的丹参酮IIA对体外培养的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NB4、人慢粒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人肺癌细胞株SPC-A-1、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等均具有杀伤作用。二.丹参酮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及凋亡的作用经研究发现,无毒剂量的丹参酮可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分化及凋亡。采用0.25~0.5μg/ml的丹参酮IIA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NB4)、人慢粒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人肺癌细胞株(SPC-A-1)、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及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以0.01%DMSO(TanIIA的溶剂)为空白对照,以目前临床常用的诱导分化药物全反式维甲酸(ATRA)为阳性对照,药物作用5天后,收集细胞,进行光镜、电镜观察细胞形态,计算肿瘤细胞诱导分化率、凋亡率及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进行细胞周期分析以及基因表达检测,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丹参酮可诱导肿瘤细胞向良性或正常细胞分化,其诱导分化作用与临床上目前使用的诱导分化剂ATRA无显著差异。此外,丹参酮在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同时亦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大剂量丹参酮具有细胞毒杀伤作用),说明无毒剂量丹参酮同样具有治疗肿瘤的作用。三.丹参酮治疗肿瘤的机理体外实验表明丹参酮具有诱导分化和抗癌作用,其抗癌抑癌的机理为1.抑制细胞增殖和DNA合成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丹参酮可将细胞阻止于G0/G1期,使其不能进入S期,从而抑制DNA合成和细胞增殖。丹参酮可通过抑制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影响DNA多聚酶δ活性,抑制DNA合成,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2.诱导细胞分化和凋亡研究表明,抗癌药物的疗效不仅取决于其与特异靶细胞的相互作用,也取决于其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肿瘤细胞对凋亡的敏感性是决定化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丹参酮可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在诱导分化的同时伴有细胞凋亡的发生,因此丹参酮治疗肿瘤作用的机理可能是诱导细胞分化,同时诱导细胞凋亡,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为成熟细胞,这些成熟细胞最终走向凋亡。3.对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对丹参酮作用后细胞DNA/RNA分析发现,丹参酮作用后,肿瘤细胞的多种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c-myc癌基因的表达明显降低,而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丹参酮在制备治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淑兰羊裔明黄光琦周清华刘霆王修杰黄韧敏周宏远
申请(专利权)人: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