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形脑室及硬膜下腔至腹腔分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5648 阅读:2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Y形脑室及硬膜下腔至腹腔分流管,由硬膜下腔管,硬膜下腔管阀门,脑室管,脑室管阀门,Y形管、颅外管构成。两个阀门均为单向阀门,分高(或中),低压阀门,阀门开放压力分别为120-200mm水柱(或70-120mm水柱)和10-70mm水柱,保证优先引流硬膜下腔积液。结构设计上分一体式和分体式,该管用医用硅胶作成。Y形分流管提高了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效果,避免了该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手术使用方便,治疗效果好。(*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属医疗器具类、具体地说是脑脊液及硬膜下积液分流管。目前对于慢性硬膜下积液病的治疗,国内外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单纯外引流和硬膜下腔至腹腔分流术,但这两种术式均存在缺陷。前一种术式是将一根引流管经头皮、颅骨切口置入颅内硬膜下腔,使该处积液被引流至体外的外流瓶(袋)中,但该引流管只能暂时放置,时间通常为3~7天,否则有导致颅内感染的危险。根据临床观察,这种术式术后常常出现积液复发的并发症。而后一种术式是借用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脑室——腹腔分流管,一端置于颅内硬膜下腔,另一端则经头、颈、胸、腹皮下达腹腔内,实现了颅内硬膜下腔积液至腹腔的“永久性”分流,消除了前一种术式“暂时”性引流后容易复发的并发症,但根据临床观察术后一段时间后部分病人,又出现了另一个并发症——脑积水。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该病的发病机理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该病发病机理的认识是1.蛛网膜有撕裂并形成单向活瓣,使脑脊液从蛛网膜下腔进入硬膜下腔而无法返回,形成积液。2.硬膜下积液腔内蛋白含量高,渗透压高于周围组织和血浆的渗透压,使周围组织及毛细血管内的水分不断进入积液腔,使其体积逐渐增大。但对上述发病机理的认识缺乏足够的解剖学和实验资料的支持,停留在“学说”阶段,不能很好地指导临床治疗。鉴于以上发病机理对该病解释不完善和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现状,我们从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入手,采用同位素脑池扫描和CT脑池延迟扫描等手段,结合分析大量临床资料和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发病机理提出了新的观点1.蛛网膜下腔粘连、闭塞,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2.蛛网膜颗粒吸收障碍,导致脑脊液分泌和吸收不平衡;3.在解剖上蛛网膜存在裂口。前两点是积液产生的动力学条件,后一点是解剖学基础。这一机理可以极满意地解释积液的产生、发展,以及为何单纯外引流术后时常复发,仅行硬膜下腔至腹腔分流会出现脑积水并发病的原因。本技术的目的为了提高硬膜下积液病的治疗效果,我们提出硬膜下积液腔和脑室应同时引流的设想,为此而设计了Y形脑室及硬膜下腔至腹腔分流管。主要
技术实现思路
Y形脑室及硬膜下腔至腹腔分流管,由硬膜下腔管(1)、硬膜下腔管阀门(2)、脑室管(3)、脑室管阀门(4)、Y形管(5)、颅外管(6)构成。硬膜下腔管阀门(2)是低压阀,阀门开放压力为10—70mm水柱,脑室管阀门(4)可以是高压阀门,也可以是中压阀门,阀门开放压力分别为120—200mm水柱和70—120mm水柱。本设计的硬膜下腔管长10—15cm,内径±1mm,前端多孔,孔径0.5mm,脑室管长10—15cm内径±1mm前端多孔,孔径0.5mm;颅外管又称腹腔管,长70—100cm,内径±1mm,前端为裂隙阀。脑室管阀门和硬膜下腔管阀门开放压力不同,可保证优先引流硬膜下腔积液,两阀门均为单向阀门,且为储液囊和阀门一体化设计,与目前国内外通用的设计相似。该管在设计上分为一体式和分体式,分体式是以Y形管为接头,分别将三管连为一体。该Y形分流管选用医用硅胶制作。优点和积极效果1.由于对该病的发病机理有新的认识,使本病治疗效果上了一新台阶。2.克服了原手术治疗的盲目性,提高了治愈率。3.减少病人痛苦,避免多次手术和并发症的发生。附图及图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Y形分流管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说明(1)硬膜下腔管,(2)硬膜下腔管阀门,(3)脑室管,(4)脑室管阀门,(5)Y形管,(6)颅外管。实施例见图1,硬膜下腔管长10cm,内径1mm,前端开24个孔,孔径0.5mm,阀门开放压力50mm水柱。脑室管长10cm,内径1mm,前端开24个孔,孔径0.5mm。Y形管内径1mm长5cm。颅外管长90cm,内径1mm,末端为裂隙阀。分流管各部件材料均为医用硅胶。权利要求1.一种硬膜下积液分流管,其特征在于该分流管由硬膜下腔管(1)、硬膜下腔管阀门(2)、脑室管(3)、脑室管阀门(4)、Y形管(5)、和颅外管(6)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管,其特征在于硬膜下腔管阀门(2)和脑室管阀门(4)均是单向阀门,硬膜下腔管阀门(2)是低压阀,阀门开放压力为10—70mm水柱,脑室管阀门(4)可以是高压阀,也可以是中压阀,阀门开放压力分别为120—200mm水柱和70—120mm水柱。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Y形脑室及硬膜下腔至腹腔分流管,由硬膜下腔管,硬膜下腔管阀门,脑室管,脑室管阀门,Y形管、颅外管构成。两个阀门均为单向阀门,分高(或中),低压阀门,阀门开放压力分别为120—200mm水柱(或70—120mm水柱)和10—70mm水柱,保证优先引流硬膜下腔积液。结构设计上分一体式和分体式,该管用医用硅胶作成。Y形分流管提高了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效果,避免了该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手术使用方便,治疗效果好。文档编号A61M25/00GK2354583SQ9822900公开日1999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1998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1998年6月26日专利技术者姜曙, 毛伯镛, 游潮 申请人: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硬膜下积液分流管,其特征在于该分流管由硬膜下腔管(1)、硬膜下腔管阀门(2)、脑室管(3)、脑室管阀门(4)、Y形管(5)、和颅外管(6)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曙毛伯镛游潮
申请(专利权)人: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