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钟兴明专利>正文

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皮下隧道构建系统及其通条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741237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0 14: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皮下隧道构建系统及其通条,其可以一次性形成皮下通道,但通条的尖端坚固,容易构造。所述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皮下隧道构建系统,包括通条,该通条为实心的细长元件,其一端为尖端部,其特点是,该通条的尖端部具有引导线凹槽,该构建系统还包括引导线,引导线的一端绑于通条的引导线凹槽以使引导线能随通条从预构建的皮下隧道的头部端通向腹部端,该引导线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分流管,以便于将分流管引导到皮下隧道的腹部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皮下隧道构建系统及其通条,其可以一次性形成皮下通道,但通条的尖端坚固,容易构造。所述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皮下隧道构建系统,包括通条,该通条为实心的细长元件,其一端为尖端部,其特点是,该通条的尖端部具有引导线凹槽,该构建系统还包括引导线,引导线的一端绑于通条的引导线凹槽以使引导线能随通条从预构建的皮下隧道的头部端通向腹部端,该引导线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分流管,以便于将分流管引导到皮下隧道的腹部端。【专利说明】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皮下隧道构建系统及其通条
本技术涉及外科手术用器械,尤其涉及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皮下隧道构建系统。
技术介绍
常用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通条形状类似于伞柄,内部空心,手术时将通条从头部通向腹部后,再将分流管从通条的内心通到腹腔,完成皮下分流管道的置管。 中国专利文献CN202604904U公开了一种脑室一腹腔分流通条,其包括通条主体和与通条主体的一端连接的握持部,所述通条主体为实心的金属条,通条主体的另一端为尖端为弧形的锥形端部,在锥形端部上设有用于牵引引流管的穿孔。这种结构的脑室-腹腔分流通条质地坚硬,可一次性形成头部切口至腹部切口的皮下隧道。 使用时术者手握通条握持部从头部切口向下经耳后、颈部、胸部皮下穿行,在剑突下皮肤切口穿出,将硅胶材质引流管头端穿过锥形端部的穿孔并结扎,然后术者将通条抽出,硅胶引流管带入皮下,完成皮下隧道置管。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在日常的手术中发现现有的通条还存在改进的余地。 除了中国专利文献 CN202604904U,中国专利文献 CN201624691U,CN2134165Y、CN2134166Y、CN2225249Y也都在通条的尖端提供有针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在实际的手术中发现空心的通条存在粗、损伤大、易出血的问题,而实心的通条虽然大部份是实心的,但是在其尖端部形成穿孔,这导致尖端容易在皮下隧道形成过程中折断,因此存在引发医疗事故的隐患。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皮下隧道构建系统及其通条,其可以一次性形成皮下通道,但通条的尖端坚固,容易构造。 所述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皮下隧道构建系统,包括通条,该通条为实心的细长元件,其一端为尖端部,其特点是,该通条的尖端部具有引导线凹槽,该构建系统还包括引导线,引导线的一端绑于通条的引导线凹槽以使引导线能随通条从预构建的皮下隧道的头部端通向腹部端,该引导线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分流管,以便于将分流管引导到皮下隧道的腹部端。 所述的构建系统,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通条为可医用的金属材质。 所述的构建系统,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引导线凹槽从所述通条的所述尖端部的表面向内部凹陷形成。 所述的构建系统,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引导线凹槽仅从所述尖端部的一侧向内部凹陷,从轴向剖面来看呈V形。 所述的构建系统,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引导线凹槽经冲压而成。 所述的构建系统,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通条的材质为铜。 所述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通条,为实心的细长元件,其一端为尖端部,其特点是,该通条的尖端部具有引导线凹槽。 所述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通条,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通条为可医用的金属材质。 所述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通条,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引导线凹槽从所述通条的所述尖端部的表面向内部凹陷形成。 所述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通条,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引导线凹槽经冲压而成。 本技术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皮下隧道构建系统具有更细、损伤小、通条更坚固等各种优点。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本技术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通条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通条的局部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附图1和附图2均仅作为示例,其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条件绘制的,并且不应该以此作为对本技术实际要求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 如图1所示,通条I左端为尖端部3而右端为握持柄2,尖端部3和握持柄2之间为细长的通条本体,尖端部3包括尖头被圆化的锥头,尖端部3可以理解为至少包括锥头的通条I的左端部,引导线凹槽31可以设置在锥头上,也可以设置在邻接锥头的圆柱面上。如图2所示,引导线凹槽31大致在图1所示的附图标记A标示的位置。 通条I的握持柄2类似于伞柄的弯钩,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只要便于手握持即可。 如图2所示,从轴向剖面来看,引导线凹槽31大致成V形,所谓V形,其底部被圆化,并非是容易形成应力集中的尖角。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引导线凹槽31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只要是从尖端部3的表面向内凹的形状都可以,例如还可以是绕整个尖端部3周向的一圈,也可以是半圈,或者1/4圈,引导线凹槽31在周向的长度不限,只要能便于引导线(图中没有示出)绑紧在通条I上即可。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引导线凹槽31是由铜丝构成,引导线凹槽31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由于是冲压形成,因此即便引导线凹槽31缩减了尖端部的周向尺寸,但是尖端部3的材料本身没有减少,而是由于冲压起到了一定的加强作用,因此,即便形成引导线凹槽31,尖端部3不会存在应力集中的情况,不会轻易折断。 前述实施例的引导线凹槽31相比于在尖端部3形成的穿孔,除了不容易折断外,还具有其他诸多有点: 1.前述实施例容易穿线,反观穿孔结构,穿孔的直径大约为2.6mm到3.0mm,在实际的手术中,给术者带来很大的麻烦,很难发现穿孔并将线穿过,要花费很多时间,而前述实施例的引导线凹槽31很容易将线绑紧,无需找孔并穿线,缩短宝贵的时间; 2.前述实施例容易加工成形,只需要简单冲压就可以,而穿孔的结构需要设计比较精密的模具,加工成本高。 通条I和没有在图中示出的引导线就构成了本技术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皮下隧道构建系统的一实施例,引导线紧紧地捆在通条I的尖端部3的引导线凹槽31,在手术时,引导线随通条I从预构建的皮下隧道的头部端向下穿行,直到皮下隧道的腹部端,然后将引导线与通条I公开,通条I抽出,引导线的另一端连接分流管,将分流管引导到腹腔。相较于需要捆绑分流管的通条,前述实施例的通条在皮下穿行时,所穿行的空间更细,因此损伤更小。 本技术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皮下隧道构建系统,包括通条,该通条为实心的细长元件,其一端为尖端部,其特征在于,该通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用皮下隧道构建系统,包括通条,该通条为实心的细长元件,其一端为尖端部,其特征在于,该通条的尖端部具有引导线凹槽,该构建系统还包括引导线,引导线的一端绑于通条的引导线凹槽以使引导线能随通条从预构建的皮下隧道的头部端通向腹部端,该引导线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分流管,以便于将分流管引导到皮下隧道的腹部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兴明
申请(专利权)人:钟兴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