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293641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楼逃生装置,用于高层建筑物发生紧急情况时的自救降落,该装置包括壳体和救生缆,壳体由基座和前盖组成,主滑轮和定位滑轮在壳体内上下排列,主滑轮和定位滑轮与基座之间靠销轴连接,主滑轮呈凸轮形状;救生缆的上端部装有活扣,救生缆呈S形缠绕在主滑轮和定位滑轮上;上销轴伸出壳体的端部上装有手柄,手柄通过传动机构与装在下销轴上的主滑轮连接;壳体下端设有挂孔,挂孔与保险带匹配连接。通过上述装置,高楼逃生者在下降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需要紧急制动时,只需松开手柄,通过救生缆与主滑轮和定位滑轮之间的自锁实现制动,扳动手柄即可重新下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体积小巧、结构紧凑、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便于普及。(*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属于消防、救生应急领域,用于高层建筑物发 生紧急情况时的自救降落。本技术还可用于登山运动、体育锻炼、高空操作以及天坑探 险等活动。
技术介绍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各大城市高楼林立,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例 如高楼火险、地震、恐怖袭击等,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死亡的威胁。为了救助高楼中的被困 人员,有些国家采用直升飞机顶层救援或降落伞逃生等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在楼房密集的 区域,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外部救助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因此用于高楼自救的逃生装置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已有的高楼逃生装置主要分成以下四类绳降类,电梯类,逃生伞,防火梯。逃 生伞要求楼层至少在220米以上才能使用,防火梯的使用高度在15米以下,这大大的限制 了它们得使用范围。绳降类装置通过将绳索固定在一个牢靠的物体上,利用阻尼装置使人顺着绳索慢 速下降,具有灵活、简单及成本低等优点。专利号为ZL200520101814.0,名称为“高楼逃生器”的中国技术专利,在使用 过程中,装置因人体的重力而加速,绳轮转速经二级变速后使刹车座快速转动,离心力使飞 铁张开,在刹车片作用下减速,使绳轮转速维持在一个适宜的速度;当需刹车时,需转动刹 车杆,以刹车顶盘抵住飞铁,将绳轮制停。专利号为ZL 200820164573. 8,名称为“高楼逃生器”的中国技术专利,装置内 部上、下对称性的设置了两个凹槽滚轮,滑绳呈8字型缠绕在滚轮上,滚轮所在的两根五齿 长轴上分别装有限速刹车装置、超速刹车装置,当下降速度超过设定速度时,凹槽滚轮、棘 轮、摩擦片以及六角槽母相互抱死,从而起到刹车的作用;如需重新下滑,需要扳动控制手 柄。上述绳降类装置存在以下缺点1)当逃生者在下降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需停止下降时,需要手动握紧制动手柄实 现制动或不能实现即时制动,容易发生危险;2)逃生者,特别是一些未经训练的普通人,在遇到意外灾害时往往很紧张,而且一 般没有细看使用说明,在慌乱中很有可能出现错误操作,从而发生危险;3)滑绳在使用过程中因彼此挤压容易出现爬叠现象,使装置在下降过程中出现悬 停的故障;4)结构复杂,成本高,缺乏普及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绳降类高 楼逃生装置,该装置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的特点,既可控制下降速度,又能在逃生者惊慌失措不能操作时起到保护逃生人员的作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楼逃生装置包括壳体和救生缆,所述的 壳体由基座和前盖组成,主滑轮和定位滑轮在所述的壳体内上下排列,主滑轮和定位滑轮 与基座之间靠销轴连接,主滑轮呈凸轮形状;所述的救生缆的上端部装有活扣,所述救生缆 呈S形缠绕在主滑轮和定位滑轮上;上销轴伸出壳体的端部上装有手柄,手柄通过传动机 构与装在下销轴上的主滑轮连接;所述的壳体下端设有挂孔,挂孔与保险带匹配连接。主滑轮和定位滑轮均为凹槽滑轮,槽面上刻有防滑花纹,主滑轮和定位滑轮之间 的最大空隙较所述救生缆的直径大3 4mm,所述的救生缆呈S形嵌置在两滑轮的凹槽内。手柄与传动连杆、传动杆、基座构成反平行四边形机构;手柄与上销轴相连接,并 与传动连杆进行销轴连接,传动连杆与传动杆进行销轴连接,传动杆与下销轴相连接,主滑 轮固定在下销轴上,则通过控制手柄的转动即可达到控制主滑轮转动的作用。前盖的基本形状与基座相同,在前盖中部有一条弧形轨道,前盖可绕上销轴进行 逆时针转动;当前盖逆时针转过90°时,就显露所述壳体内部的主滑轮、定位滑轮等结构, 此时可将所述的救生缆呈“S”形缠绕在主滑轮和定位滑轮之间。所述壳体下端的挂孔大小能使锁扣方便穿过,挂孔设计在所述壳体下端的右侧, 以增大所述救生缆与主滑轮和定位滑轮之间的摩擦力。将所述救生缆的上端缠绕在相应的固定构件上,例如门窗框架,大型家具档等, 再将保险带套在身上,并将保险带上的活扣连接固定在所述的壳体下端的挂孔上,当一切 连接好之后,使用者就可开始高楼逃生。使用者需要用手将手柄扳到与所述的壳体垂直的 位置,由于主滑轮和定位滑轮之间的间隙大于救生缆的直径,救生缆可在两滑轮之间滑动, 即可实现装置与使用者一起下降。在逃生过程中,若装置与使用者的下降速度过快,使用者 可将手柄向上或向下扳动,带动主滑轮转动,使主滑轮和定位滑轮之间的间隙减小,增大了 主滑轮和定位滑轮与所述救生缆之间的摩擦力,所述救生缆在摩擦力作用下减速,从而达 到使用者与装置减速的效果。当使用者需要紧急制动时,只需松开手柄,主滑轮在所述救生 缆摩擦力的作用下顺时针转动,使得主滑轮与定位滑轮之间间隙减小;当主滑轮与定位滑 轮之间的间隙减小到可夹住救生缆时,所述救生缆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达到自锁效果,从而 实现紧急制动。当使用者到达安全地带时,解开安全带。若需要本装置重复利用时,楼内被 困人员拉动救生缆,将本装置、安全带、所述救生缆一起拉到楼上。如此反复利用,直至楼内 被困人员全部安全撤离。本技术的最大创新点在于1、使用本技术装置的高楼逃生者,在下降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需要紧急制动 时,只需松开手柄,通过所述救生缆与主滑轮和定位滑轮之间的自锁即可实现制动,从而避 免危险,扳动手柄即可重新下降。2、高楼逃生者,特别是未经逃生训练的普通人,在遇到危险而惊慌失措导致不能 操作时,本技术可通过自锁,使所述救生缆在主滑轮和定位滑轮之间停止滑动,可自动 起到保护逃生人员免受伤害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装置整体结构后视图;图3为本技术装置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装置与救生缆连接示意图。图中所示标号为1壳体、Ib基座、Ic前盖、2主滑轮、3定位滑轮、4手柄、5挂孔、6 销轴、7传动连杆、8传动杆、9键、10下销轴、11键、12上销轴、13救生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该技术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及实施方式。本技术装置,包括壳体(1)和救生缆(13),所述的壳体(1)由基座(Ib)和前 盖(Ic)组成,主滑轮⑵和定位滑轮(3)在所述壳体(1)内上下排列,主滑轮(2)和定位 滑轮(3)与基座(Ib)之间靠销轴连接,主滑轮(2)呈凸轮形状;所述的救生缆的上端部装 有活扣,所述的救生缆(13)呈S形缠绕在主滑轮(2)和定位滑轮(3)上;上销轴(12)伸出 所述壳体(1)的端部上装有手柄(4),手柄(4)通过传动机构与装在下销轴(10)上的主滑 轮(2)连接;所述的壳体(1)下端设有挂孔(5),挂孔(5)与保险带匹配连接。前盖(Ic)的基本形状与基座(Ib)相同,在前盖(Ic)中部有一条弧形轨道;所述 前盖(Ic)可绕上销轴(12)进行逆时针转动,当前盖(Ic)顺时针转过90°时,可以将救生 缆(13)绕在主滑轮(2)和定位滑轮(3)之间。下面详述本技术装置的使用过程将所述救生缆(13)的上端缠绕在相应的固定构件上,例如门窗框架,大型家具 档等,再将保险带套在身上,并将保险带上的活扣连接固定在所述的壳体(1)下端的挂孔 (5)上,当一切连接好之后,使用者就可开始高楼逃生。使用者需要用手将手柄(4)扳到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楼逃生装置包括壳体(1)和救生缆(13),所述的壳体(1)由基座(1b)和前盖(1c)组成,主滑轮(2)和定位滑轮(3)在所述壳体(1)内上下排列,主滑轮(2)和定位滑轮(3)与基座(1b)之间靠销轴连接,主滑轮(2)呈凸轮形状;所述的救生缆的上端部装有活扣,所述的救生缆(13)呈S形缠绕在主滑轮(2)和定位滑轮(3)上;上销轴(12)伸出所述壳体(1)的端部上装有手柄(4),手柄(4)通过传动机构与装在下销轴(10)上的主滑轮(2)连接;所述的壳体(1)下端设有挂孔(5),挂孔(5)与保险带匹配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飞王在林刘继英艾正青席恺
申请(专利权)人:北方工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