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灯具及其散热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90709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LED灯具及其散热模块,主要是令一LED灯具包括一散热模块、一设于散热模块上的LED灯源模块及一灯罩;其中:该散热模块包含多个散热鳍片及一圆形导热板,各散热鳍片顶、底端分别以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上、下固定部,又各散热鳍片的内侧边缘上分别以直角方向延伸一翼片;由此,各散热鳍片可利用其下固定部相互结合而围成一中空筒体,该导热板盖合于中空筒体的顶端并构成热接触,各散热鳍片的翼片则在中空筒体的内侧围成一筒壁,用以产生隔离作用,并可减少使用元件数量。(*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LED灯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具备散热模块的LED灯具。
技术介绍
由于LED(发光二极管)具有寿命长、低耗电及低废热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地作 为照明光源运用。然而当LED作为照明光源时,必须在一定功率以上才能达到所需的亮度, 当电流提高,产生的热量相对提高,而为确保LED灯具能够正常运行,必须提供散热措施。如中国台湾新型专利权第M366884号“散热模组”即是针对LED灯具而设计的散热 措施,如图7所示,该散热模组包括有多个散热鳍片70、一支持座80及一下承座90 ;其中, 各散热鳍片70是呈环状排列且由内向外呈辐射状排列,且各散热鳍片70的内侧由上而下 依序形成一相通的容置空间71与贯穿孔72 ;该支持座80设于该容置空间71内,又支持座80底面设有多个凸柱81,可对应插 楔于各散热鳍片70顶端的固定孔701内。该下承座90设于各散热鳍片70的底部并位于其贯穿孔72的下方,又下承座90顶 端形成有对应于支持座80底面所设凸柱81的固定孔91 (如图8所示),以便使下承座90 与支持座80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支持座80与该散热鳍片70结合在一起;该下承座90进 一步延伸出一中空凸柱体92,该中空凸柱体92内部容置有一电力供应单元(图中未示)。前述下承座90上所延伸中空凸柱体92的作用除在与散热鳍片70构成热接触,以 构成热传导路径并进行散热,并用以在散热鳍片70的贯穿孔72内形成一封闭的空间,供容 置电源转换器等电气元件,由此可防止异物自相邻散热鳍片间的空隙侵入,以避免灰尘累 积或发生感电意外。但是所述作法必须额外增加一下承座90,除增加元件数量外,亦增加组 装程序,令制造成本相对提高。由上述可知现有LED灯具的散热模组犹待进一步检讨,并谋 求可行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散热模块的LED灯具,该散热模块由多个 散热鳍片排列组成一中空筒体时,是由各散热鳍片的内侧边共同围成一筒壁,以直接形成 与外界隔离的空间,供容置电气元件,而具有减少使用元件与组装更加便利快速等优点。为达成前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主要技术方案是令LED灯具包括有一散热模块,包含多个散热鳍片及一圆形导热板,该热导板底面形成有多个呈环 状排列的凸柱;各散热鳍片顶、底端分别以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上、下固定部,并利用下固定 部相互结合,以构成一中空筒体,又各散热鳍片的内侧边缘上分别以直角方向延伸形成一 翼片,以构成中空筒体的筒壁;一 LED灯源模块,主要是在一电路板上设有一个以上的发光二极管,该电路板设 于前述散热模块的导热板上并与其热接触;一灯罩,罩设于散热模块顶端,并位于LED灯源模块上方;由上述可知,本技术的散热模块是由多个散热鳍片以放射状作环形排列而构 成一中空筒体,该中空筒体内具有一筒壁,该筒壁是由各散热鳍片内侧边缘的翼片所围成, 其可防止异物由相邻散热鳍片间的空隙进入,由此可在中空筒体内容置电气元件,无需加 装其他元件而具有元件数量少、组装便利快速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散热模块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散热模块中的散热鳍片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散热模块中的散热鳍片组合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散热模块的横向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散热模块的纵向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LED灯具分解图 。图7为现有散热模组的分解图。图8为现有散热模组的纵向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散热鳍片11 挡片120 穿孔131 楔槽14 翼片21 凸柱31电路板40 灯罩70散热鳍片71容置空间80支持座90下承座92中空凸柱体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散热模块的分解图,其包括多个散热鳍片10及一圆形 导热板20 ;其中,导热板20底面形成有多个突出的凸柱21,在本实施例中,各凸柱21是以 两环呈同心圆排列在导热板20底面的近边缘处。又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各散热鳍片10呈片状,本实施例中,各散热鳍片10具有 一内侧边、一外侧边、一顶端及一底端,其外侧边呈弧形,其顶端的外侧边朝上延伸形成一 挡片11,又顶端的内侧边则以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一上固定部12,该上固定部12概呈一狭长 扇状,其上形成有一个以上的穿孔120,该穿孔120对应于导热板20底面的凸柱21 ;又散热 鳍片10的底端也以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一下固定部13,该下固定部13呈片状,其相对的两 侧边上分别形成一楔槽131及一楔片132,所述楔槽131、楔片132将与相邻散热鳍片10底100中空筒体 12上固定部 13下固定部 132楔片 20导热板 30LED灯源模块 32发光二极管 50束环 701固定孔 72贯穿孔 81凸柱 91固定孔端下固定部13的楔片132、楔槽131相互插楔结合(请配合参阅图3所示)。仍请参阅图 2所示,各散热鳍片10的内侧边上横向地以直角方向延伸形成一狭长的翼片14,本实施例 中,该翼片14与散热鳍片10等长。当各散热鳍片10以放射状作环状排列,并利用其下固定部13的楔槽131、楔片 132相互插楔,从而构成一中空筒体100 (请参阅图1所示),该中空筒体100内具有一筒壁, 是由各散热鳍片10内侧边上的翼片14所围成(请参阅图4所示),利用所述构造,相邻散 热鳍片10在内侧端上形成的空隙即为其内侧边的翼片14所填满,从而具备隔离的效果,在 此状况下,无需加装其他隔离元件,即可防止异物由相邻散热鳍片间的空隙进入,故可在中 空筒体100内安装电气元件。另该翼片14的形成亦增加了散热面积,可进一步增进整体的 散热效率。又前述导热板20是相对盖合于各散热鳍片10的上固定部12上,导热板20底面 的凸柱21并分别对应插入上固定部12上的穿孔120 (如图5所示),且导热板20底面并 与各上固定部12表面接触,由此可令各散热鳍片10以其上固定部12共同地结合至导热板 20上,并构成热接触。由上述可知本技术散热模块的具体构造,所述散热模块进一步与其他元件结 合,以组成一 LED灯具,如图6所示,主要是在前述散热模块的导热板20上设一 LED灯源模 块30,各散热鳍片10组成的中空筒体100内设有一电源转换器(图中未示),其以导线穿 过导热板20而与LED灯源模块30连接;该LED灯源模块30主要是在一电路板31上设有 多个发光二极管32,所述发光二极管32可以表面粘着方式(SMT)安装于电路板31上。又前述散热模块上进一步设有一灯罩40及一束环50,该灯罩40具有一向下的开 口,该开口套设在各散热鳍片10顶端的挡片11内侧,又束环50则束套在各散热鳍片10的 挡片11外,藉以束紧位于挡片11内侧的灯罩40。权利要求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散热鳍片,各散热鳍片顶、底端分别以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上、下固定部,并利用下固定部相互结合,并构成一中空筒体,又各散热鳍片的内侧边缘上分别以直角方向延伸形成一翼片,以构成中空筒体的筒壁;一圆形导热板,设于前述各散热鳍片的上固定部上,并构成热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各散热鳍片分别具有一内侧边、一外 侧边、一顶端及一底端,其顶端的内侧边以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上固定部,该上固定部概呈一 狭长扇状,其上形成有一个以上的穿孔;又散热鳍片的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散热鳍片,各散热鳍片顶、底端分别以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上、下固定部,并利用下固定部相互结合,并构成一中空筒体,又各散热鳍片的内侧边缘上分别以直角方向延伸形成一翼片,以构成中空筒体的筒壁;一圆形导热板,设于前述各散热鳍片的上固定部上,并构成热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金松
申请(专利权)人:鸿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