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科植物中防治真菌病害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2810 阅读:3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施用肟醚菌胺而在豆科植物中防治锈病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肟醚菌胺和如下的杀真菌活性成分Ⅱ的混合物:唑类、酰基丙氨酸类、胺衍生物、苯胺基嘧啶类、二羧酰亚胺类、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杂环化合物、苯基吡咯类、肉桂酰胺及类似化合物或根据说明书的其它杀真菌剂。本发明专利技术进一步涉及含有所述混合物的试剂和种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豆科植物中防治锈病侵染的方法。直到最近,在豆科(尤其是大豆)栽培的最重要区域没有受到有害真菌如具有经济重要性的锈病的侵染。然而,近年来,在南美大豆作物受有害真菌豆薯层锈菌(Phakopsora pachyrhizi)和山马蝗层锈菌(Phakopsorameibomiae)的强锈病侵染的事件增多。收成和产量受到显著损失。大多数常用的杀真菌剂不适合防治大豆中的锈病。已惊人地发现式I肟醚菌胺(orysastrobin)对豆科植物的锈菌病害具有优异地活性 肟醚菌胺(2E)-2-(甲氧亚氨基)-2-{2-[(3E,5E,6E)-5-(甲氧亚氨基)-4,6-二甲基-2,8-二氧杂-3,7-二氮杂壬-3,6-二烯-1-基]苯基}-N-甲基乙酰胺,由WO-A 97/15552以杀真菌剂已知,其对稻病原体特别有作用(也参见www.hclrss.demon.co.uk)。尤其用于稻病害而配制的肟醚菌胺的协同增效混合物由WO99/48365、WO 99/48366、WO 99/48367、WO 99/48368、WO 99/48369和WO 99/48370已知。作为混合组分描述于本专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豆科植物中防治锈病侵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植物、种子或土壤施用杀真菌有效量的式Ⅰ肟醚菌胺:***Ⅰ。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DE 2004-12-20 10 2004 062 455.01.一种在豆科植物中防治锈病侵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植物、种子或土壤施用杀真菌有效量的式I肟醚菌胺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施用通过喷雾或撒粉而进行。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中将包含肟醚菌胺的配制剂的含水制剂施用至植物地面上的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中通过处理种子或通过处理土壤防治锈病侵染。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防治有害真菌豆薯层锈菌和山马蝗层锈菌。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使用肟醚菌胺与至少一种选自如下的活性化合物II的组合·唑类,如糠菌唑、环唑醇、醚唑、氧唑菌、喹唑菌酮、氟硅唑、粉唑醇、己唑醇、烯菌灵、环戊唑菌、腈菌唑、戊菌唑、丙环唑、丙氯灵、丙硫菌唑、戊唑醇、氟醚唑、三唑酮、唑菌醇或戊叉唑菌,·酰基丙氨酸类,例如苯霜灵、甲霜灵、精甲霜灵、甲呋酰胺或霜灵,·胺衍生物,例如双胍盐,·苯胺基嘧啶类,如二甲嘧菌胺、嘧菌胺或环丙嘧啶,·二羧酰亚胺类,如异丙定、杀菌利或烯菌酮,·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如代森锰锌、代森联、福美双,·杂环化合物,如苯菌灵、啶酰菌胺、多菌灵、萎锈灵、氧化萎锈灵、麦穗宁、氟吡菌胺、吡噻菌胺、丙氧喹啉、涕必灵、甲基托布津,·苯基吡咯类,如拌种咯或氟菌,·其它杀真菌剂,如苯噻菌胺、环氟菌胺、藻菌磷、乙膦铝、亚磷酸或其盐、异丙菌胺、苯菌酮,·肉桂酰胺及类似化合物,如烯酰吗啉、氟联苯菌或氟吗啉。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B斯皮克曼R施蒂尔S施特拉特曼P东博M尼登布吕克E哈登D弗斯特U格罗格
申请(专利权)人:巴斯福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