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栀子叶枯病病害的防治方法及组合物技术

技术编号:15661146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1 1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针对栀子叶枯病病害的防治方法及组合物,该技术方案首先基于柯赫氏法则,结合形态学观察、显微鉴别及真菌rDNA‑ITS序列分析对栀子叶枯病病原菌进行系统的症状与病原菌鉴定,首次对导致栀子叶枯病的病原微生物给出了明确的分析结论。实验发现,叶枯病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栀子叶枯病病害的病原菌有三种,分别为拟茎点霉(Phomopsis sp.)、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Fr.)Wiltshire)与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基于以上有益的发现,本发明专利技术确定了一种以杀灭上述三种微生物为核心的栀子叶枯病病害防治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体外实验考察了不同抑菌剂对上述三种微生物的抑菌效果,从而确定了用于上述栀子叶枯病病害防治方法的组合物。

Method and composition for preventing and curing Gardenia leaf blight diseas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d composition of Gardenia leaf blight disease, the technical scheme based on Koch were identified by symptom and pathogen system on pathogenic blight of Gardenia leaves bacteria morphology,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and fungus rDNA ITS sequence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first clear conclusion lead to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given the Gardenia leaf blight. The experiment found tha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leaf blight caused by pathogenic bacteria of Gardenia leaf blight disease has three kinds, respectively (Phomopsis Phomopsis sp.), Alternaria tenuissima (Alternaria tenuissima (Fr.) Wiltshire) and Alternaria (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 Based on the above beneficial discovery,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thod for preventing and curing the disease of the Gardenia leaf blight which takes the above three microorganisms as the core.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ntion, the bacteriostatic effect of different bacteriostatic agents on the three microorganisms is investigated by an in vitro experiment, and a composition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disease of the Gardenia leaf blight is determin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对栀子叶枯病病害的防治方法及组合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病害防治
,进一步涉及植物病害机理的探究及药物筛选,具体涉及一种针对栀子叶枯病病害的防治方法及组合物。
技术介绍
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Eills)是茜草科(Rubiaceae)植物,药用部位为其干燥成熟果实,含有京尼平苷类、藏红花素类等活性成分,具有保肝、利胆、镇静、降压、消炎、止血等作用。栀子果实中的西红花总苷可以用来生产栀子红、栀子黄、栀子蓝三种色素,作为天然着色剂在食品行业广泛使用。由于栀子果实在医药和食品工业等方面应用广泛,国内外对栀子资源的需求量极大。在栀子的栽培过程中,病害现象是对产量影响最为严重的突发事件之一,现有技术中栀子的多发病害主要包括叶枯病、猝倒病、根腐病、沤根病等,其中又以叶枯病影响最为严重。症状表现方面,叶枯病多从叶缘、叶尖侵染发生,病斑由小到大不规则状,红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连片成大枯斑,干枯面积达叶片的1/3-1/2,病斑边缘有一较病斑深的带;病健界限明显。后期在病斑上产生一些黑色小粒点。部分植物病叶初期先变黄,黄色部分逐渐变褐色坏死。由局部扩展到整个叶脉,呈现褐色至红褐色的叶缘病斑,病斑边缘波状,颜色较深。病键交界明显,其外缘有时还有宽窄不等的黄色浅带,随后,病斑逐渐向叶基部延伸,直至整个叶片变为褐色至灰褐色。随后在病叶背面或正面出现黑色绒毛状物或黑色小点。尽管叶枯病在多种植物中广泛存在,但不同植物叶枯病的共通性仅限于症状表现及疾病名称,而在致病机理层面往往存在根本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针对栀子叶枯病的实际特征研究其致病机理,在明确致病微生物的情况下针对性的进行防治药剂筛选,才可能取得好的防治效果。现有技术中未见对栀子叶枯病病害防治方法的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针对栀子叶枯病病害的防治方法及组合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栀子叶枯病病原不明确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栀子叶枯病的防治效果不佳。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针对栀子叶枯病病害的防治方法,该方法是对栀子植株施加拟茎点霉抑菌剂、细极链格孢抑菌剂、链格孢菌抑菌剂。作为优选,所述拟茎点霉抑菌剂是N-(2-苯骈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进一步优选的,N-(2-苯骈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的浓度为0.19μg/mL。作为优选,所述细极链格孢抑菌剂是己唑醇;进一步优选的,己唑醇的浓度为9.33μg/mL。作为优选,所述链格孢菌抑菌剂是己唑醇;进一步优选的,己唑醇的浓度为14.45μg/mL。同时,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上述方法的组合物,该组合物包括N-(2-苯骈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和己唑醇。作为优选,该组合物中N-(2-苯骈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的浓度为15μg·mL-1。作为优选,该组合物中己唑醇的浓度为500μg·mL-1。在以上技术方案中,所述抑菌剂并不局限于对微生物生长状况起到抑制作用的物质,一切对指定微生物具有生长抑制作用或直接杀灭作用的物质均应当属于所述抑菌剂所限定的技术范围。所述抑菌剂应当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普遍性理解来界定其含义。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针对栀子叶枯病病害的防治方法及组合物,该技术方案首先基于柯赫氏法则,结合形态学观察、显微鉴别及真菌rDNA-ITS序列分析对栀子叶枯病病原菌进行系统的症状与病原菌鉴定,首次对导致栀子叶枯病的病原微生物给出了明确的分析结论。实验发现,叶枯病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栀子叶枯病病害的病原菌有三种,分别为拟茎点霉(Phomopsissp.)、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Fr.)Wiltshire)与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er)。基于以上有益的发现,本专利技术确定了一种以杀灭上述三种微生物为核心的栀子叶枯病病害防治方法。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通过体外实验考察了不同抑菌剂对上述三种微生物的抑菌效果。PDA平板抑菌实验结果表明:N-(2-苯骈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多菌灵)对拟茎点霉的杀菌效果最好,EC50为0.19μg·mL-1,其次为五硝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而针对细极链格孢和链格孢菌的最佳杀菌物质均为己唑醇,二者的半数有效浓度分别低至9.33μg/mL和14.45μg/mL。在以上实验成果的指引下,本专利技术确定了用于上述栀子叶枯病病害防治方法的组合物,从而为栀子叶枯病病害防治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专利技术方法以栀子叶枯病致病微生物的发现为基础,提升了防治手段的针对性,有效保证了栀子叶枯病病害防治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分离得到的GD1菌株菌落形态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分离得到的GD2菌株菌落形态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分离得到的GD3菌株菌落形态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分离得到的GD1菌株孢子镜检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分离得到的GD1菌株菌丝体镜检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分离得到的GD2菌株菌丝体镜检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分离得到的GD3菌株菌丝体镜检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将GD1菌株接种至叶片后从叶片中再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菌落形态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将GD2菌株接种至叶片后从叶片中再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菌落形态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将GD3菌株接种至叶片后从叶片中再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菌落形态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接种GD1菌株后栀子叶片的病害情况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接种GD2菌株后栀子叶片的病害情况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接种GD3菌株后栀子叶片的病害情况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GD1菌株的rDNA-ITS区PCR扩增结果;图1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GD2菌株的rDNA-ITS区PCR扩增结果;图1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GD3菌株的rDNA-ITS区PCR扩增结果。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因此,用“大约”、“左右”等语言所修正的数值不限于该准确数值本身。在一些实施例中,“大约”表示允许其修正的数值在正负百分之十(10%)的范围内变化,比如,“大约100”表示的可以是90到110之间的任何数值。此外,在“大约第一数值到第二数值”的表述中,大约同时修正第一和第二数值两个数值。在某些情况下,近似性语言可能与测量仪器的精度有关。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重要性,而仅用于区别一种元件和另一种元件。实施例1(栀子叶枯病病原菌鉴定)1试验方法1.1病原菌分离挑选栀子叶枯病典型叶片,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初步的分离纯化。用蒸馏水将叶片表面冲洗干净。在叶片病斑的病健交界处剪取5mm·5mm大小的组织块,于70%的乙醇中浸泡30s,再放入5%的次氯酸钠中溶液浸泡5min进行表面消毒,之后用无菌水洗去残余溶液,表面多余水分用无菌吸水纸吸干,接种于PDA培养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针对栀子叶枯病病害的防治方法及组合物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对栀子叶枯病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栀子植株施加拟茎点霉抑菌剂、细极链格孢抑菌剂、链格孢菌抑菌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栀子叶枯病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栀子植株施加拟茎点霉抑菌剂、细极链格孢抑菌剂、链格孢菌抑菌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栀子叶枯病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拟茎点霉抑菌剂是N-(2-苯骈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针对栀子叶枯病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N-(2-苯骈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的浓度为0.19μg/mL。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栀子叶枯病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细极链格孢抑菌剂是己唑醇。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针对栀子叶枯病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光明龚雨虹罗扬婧杨雅琴董艳凯张风波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