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元件的连续制造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273255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元件的连续制造方法及装置,能够提高液晶显示元件的连续制造的精度和速度,根本性解决成品率的提高。该液晶显示元件的连续制造方法,将从连续带状形式的光学膜作为规定长度的膜片切出而形成的偏振膜的膜片与液晶面板贴合而连续制造液晶显示元件。本方法连续输出光学膜,根据光学膜的输出量计算出测长数据,检测出表示事先检测出并预先施加在光学膜的疵点信息的标记,根据检测出的标记的信息,相对光学膜的输送方向横向依次形成切割线,判断被切割线划分的偏振膜的膜片是不良膜片还是正常膜片,将判断为正常膜片的膜片从载体膜剥离,将正常膜片与液晶面板贴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于形成规定尺寸的液晶面板贴合形成为与该液晶面板的宽度对应 尺寸的偏振膜的膜片而制成液晶显示元件的液晶显示元件的连续制造方法及装置。更具体 说,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的连续制造方法及装置,是利用将偏振膜的疵点信息作为 标记已预先施加的连续带状形式的光学膜来形成没有疵点的膜片,并将该膜片贴合在液晶 面板上。
技术介绍
如图2所示,液晶面板W以画面尺寸是对角42英寸的大型电视机用液晶面板为 例,其是由如下的液晶层所构成的层状面板,即,由纵(540 560)mmX横(950 970)mmX 厚度0. 7mm (700 μ m)左右的矩形玻璃基板夹持且配置有透明电极及彩色滤光器等的5 μ m 左右的液晶层所构成的层状面板。液晶面板W自身的厚度是1.4mm(1400 μ m)左右。液晶 显示元件通常是通过分别在该液晶面板W的正面侧(观看侧)和背面侧(背光源侧)贴合 包括偏振器和保护膜的偏振膜的膜片11'而制成。如图1(使用前)所示,膜片11'是利 用具有层积结构的挠性光学膜10所包含的偏振膜11而成形为例如图2所示的尺寸。液晶显示元件的功能与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和偏振器的偏振方向紧密关联。液晶 显示元件技术首先是使用TNCTwisted Nematic)型液晶的IXD(液晶显示装置)被实用化, 然后,进一步实用化的是使用 VA(Vertical Alignment)型液晶、IPSanPlane Switching) 型液晶等的LCD。在此省略详细技术的说明,使用TN型液晶面板的LCD,利用配置在液晶面 板的玻璃基板内表面的具有各自的研磨方向的上下两片取向膜而使液晶分子在光轴方向 以扭转90°的状态排列,当施加电压后,则与取向膜垂直地排列。要将从显示画面的左右看 的像形成得相同,则必须例如将观看侧取向膜的研磨方向设定成45°,将另一侧取向膜的 研磨方向设定成135°。因此,与此对应,必须使分别贴合在液晶面板的正面侧和背面侧的 偏振膜的膜片所包含的偏振器的偏振方向也相对于显示画面的纵向或横向倾斜45°方向 配置。因此,贴合在TN型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偏振膜的膜片,需要利用包含具有 上述45°方向偏振方向的偏振器的光学膜,对应于TN型液晶面板的大小而进行冲裁或切 断加工成矩形。这点例如被(日本)特开2003-161935号公报(专利文献1)或(日本) 特许第3616866号公报(专利文献2)所公开。当然被加工成矩形的膜片的宽度即膜片的 短边要比光学膜的宽度小。将这样由光学膜被冲裁或切断加工成矩形的膜片称为“单片型 膜片”。在使用单片型膜片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中,单片型膜片被预先从光学膜冲裁或 切断,以粘着层上粘贴有隔离膜的状态被形成矩形。在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工序中,成形的 单片型膜片被收容在料箱中。被收容在料箱的单片型膜片在贴合到液晶面板W时,例如利 用吸附输送装置而一片一片地被输送到与液晶面板的贴合位置。在贴合单片型膜片之前, 将剥离自如地层积在形成的粘着层上的隔离膜剥离,将单片型膜片隔着露出的粘着层而贴。由于单片型膜片具有挠性,因此贴合时在周边缘会产生挠曲或翘曲,而 成为问题。因此,在使用单片型膜片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工序中,为了容易进行每一片隔 离膜的剥离动作,能够高精度且迅速地进行与液晶面板的位置对准和贴合,只有采用挠曲 或翘曲少、容易输送和贴合、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的四边被整形的单片型膜片。例如不是在 偏振器的单面而是在两面层积40 80 μ m厚度程度的保护膜,而利用厚度使单片型膜片具 有刚性,正是因为如此目的。在液晶显示元件制造技术的初期阶段,该光学膜的膜片或在该 膜片所包含的偏振膜的膜片一般被称为“偏振板”,这在现在也是通用名称。在这样的TN型液晶显示元件制造技术中,在冲裁或切断加工工序后,无法将成形 的膜片直接原样地向液晶面板连续地贴合而作为一连串工序来制造液晶显示元件。其原因 是,所使用的膜片必须成形为使长边或短边的朝向相对于如上所述的偏振器的纵向或横向 延伸的取向方向(即成形前光学膜的输送方向或与其交叉的方向)成为45°,而无法将这 样成形的膜片以原样的相同姿态连续地贴合到液晶面板。如在专利文献1或2所看到的那 样,为了将偏振膜的膜片贴合到液晶面板,必须利用模具等从比液晶面板的长边宽度宽的 光学膜在相对光学膜的长度方向成45°的方向上来冲裁一片一片的膜片,并供给向与液晶 面板的贴合工序。或者所使用的光学膜必须是从宽度相当宽的光学膜在相对其长度方向成 45°的方向上预先冲裁或切断的长尺寸光学膜,或者必须是由成形的一片一片的膜片相互 连接成膜状的长尺寸光学膜。当这些方法都没能超脱单片型膜片制造技术的范围。专利文献3是VA型液晶或IPS型液晶等被实用化以前所适用的技术,其中公开 有一边将包含偏振膜的光学膜连续供给,一边将成形为需要长度的膜片依次贴合到液晶面 板,以制成液晶面板的装置。该装置是制造使用TN型液晶的LCD的贴标签装置。该装置所 使用的光学膜必须是从宽度相当宽的光学膜对应于液晶面板宽度而相对偏振膜的延伸方 向成45°的方向切断加工的一片长尺寸光学膜,或者必须是这样的一片一片光学膜的膜片 相互连接成膜状的长尺寸光学膜。因此,该装置无法直接应用于将偏振膜的膜片从层积结 构的光学膜连续成形并向使用VA型液晶或IPS型液晶的液晶面板贴合来制造液晶显示元 件的制造装置。关于使用单片型膜片的液晶显示元件制造的自动化技术,例如被(日本)特开 2002-23151号公报(专利文献4)所公开。挠性的单片型膜片由于端部弯曲或下垂等而容 易产生挠曲或翘曲,这对于与液晶面板的位置对准或贴合的精度或速度会造成很大的技术 障碍。因此,为了容易进行吸附输送和与液晶面板的位置对准及贴合,要求单片型膜片具有 一定程度的厚度和刚性。例如由(日本)特开2004-144913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 特开2005-298208号公报(专利文献6)或(日本)特开2006-58411号公报(专利文献7) 所公开的技术就可以认为是着眼于该技术课题而想办法开发的。相对于TN型液晶面板,VA型液晶面板或IPS型液晶面板的液晶分子并不是以扭 转状态排列。因此,使用这些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元件,不需要按照由液晶取向状态得到的 视角特性,如使用TN型液晶面板时那样将膜片的偏振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元件的长边或 短边方向设定成45°方向。使用这些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元件,是偏振轴的方向与液晶面 板的长边或短边并行且彼此成为90°不同方向的膜片分别贴合到液晶面板的正面侧和背 面侧而形成的。在VA型液晶面板或IPS型液晶面板中,在考虑到视角特性的对称性和识别 性的情况下,由于膜片的偏振轴方向表示对比度最大的方向,因此,优选膜片的光学轴相对于液晶面板的长边或短边方向是平行的。因此,这些贴合到液晶面板的膜片具有如下优点, 即,其通过将包含在纵向或横向延伸处理的偏振膜的光学膜连续输出,并相对于该光学膜 的输送方向沿横向切断,从而作为具有与光学膜宽度相同宽度的矩形膜片而连续成形。大型电视机用的显示元件所使用的液晶从提高视角特性的观点出发,而正从TN 型液晶转变为VA型液晶或IPS型液晶。伴随这种技术开发环境的变化,如(日本)特开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元件的连续制造方法,将从光学膜作为规定长度的膜片切出形成的偏振膜的膜片与液晶面板贴合而连续制造液晶显示元件,所述光学膜为连续带状形式的光学膜,其包括:包含粘着层的偏振膜、以及层积在所述粘着层并能够自由剥离的载体膜,所述光学膜具有与液晶面板的长边或短边对应的宽度,所述液晶显示元件的连续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光学膜连续向切断位置输出;测量所述光学膜的输出量,根据所述输出量来计算出测长数据;一边使所述光学膜移动一边在到达所述切断位置之前的位置来检测标记,所述标记表示由事先检查检测出并预先施加在所述光学膜的所述偏振膜的疵点位置;根据检测出的所述标记和所述测长数据,来确定所要形成相对于所述光学膜的输送方向沿直角方向横切所述光学膜的切割线的位置;根据所要形成所述切割线的所述位置,在所述切断位置,从与所述载体膜相反的一侧按照到达所述载体膜的粘着层侧的面的深度依次形成所述切割线;判断由所述切割线划分的所述偏振膜的膜片是施加有所述标记的不良膜片还是没有施加所述标记的正常膜片;将由所述切割线划分的所述偏振膜的膜片之中的在所述判断步骤判断为正常膜片的膜片从所述载体膜剥离;以及按照与被供给到贴合位置的所述正常膜片位置对准的方式将液晶面板供给到所述贴合位置,将所述正常膜片与所述液晶面板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村功儿北田和生岛江文人由良友和小盐智中园拓矢大泽曜彰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