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267864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包括流量监测装置、主控装置和信号机,其主要特点是,所述的流量监测装置为设置于丁字路口中车辆由支路驶入主路的支路路口的停车线位置的第一埋地环形感应线圈和设置于第一埋地环形感应线圈上游的第二埋地环形感应线圈。采用该种结构的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由于作为流量监测装置的感应线圈设置于离停车线较近的位置,可以有效避免遗漏车辆,同时,第二感应线圈的宽度仅覆盖车道的左侧部分,可以有效辨识左转车辆,使得本控制系统能够充分根据丁字路口中支路左转驶入主路的车流量对路口信号机进行控制,从而提升了控制的精确度,提升了丁字路口的车辆通行效率。(*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道路交通设备领域,特别涉及路口信号机控制系统领域,具体是 指一种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交通管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交通信号机的智能控制系统的应 用也越来越广泛。利用普通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对车流进行时,使用环型线圈监测车流 量,通常将线圈安装在离路口停车线的上游10到30米的地方。这样的设置主要应用于主 次分明的两相位交叉路口,此类路口的特点是主相位车流量比次相位的车流量多4至5倍 或更高。相较于两相位交叉的十字路口而言,丁字路口有其特殊的车流特征。一般来说,丁 字路口中主路的车流量明显大于支路的车流量,同时,在典型的丁字路口通行规则中,仅有 支路左转入主路的车辆需要等待支路通行信号,其它的方向的车辆均可在主路通行信号的 情况下通过路口。如果将上述的普通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应用于此类最为普遍的丁字路 口时,其次相位车辆(即支路车辆)左转的控制就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统环型线圈的设 置位置在路口停车线上游10到30米的地方,容易遗漏车辆;二是对于丁字路口的支路只有 一根行车道时,车辆虽能触发线圈,但无法准确判断该车辆是否为需要等待支路通行信号 的左转车辆,所以对信号机的控制效率就会下降,导致丁字路口的通行能力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适用于丁字路口, 尽量减少遗漏车辆,能够有效辨别支路左转车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丁字路口信号机半 感应控制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具有如下构 成该控制系统包括流量监测装置、主控装置和信号机,其中,所述的流量监测装置连 接所述的主控装置的输入端,所述的主控装置的输出端连接信号机,所述的主控装置根据 获取的路口车流量信息控制信号机,其主要特点是,所述的流量监测装置设置于丁字路口 中车辆由支路驶入主路的支路路口位置。该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中,所述的流量监测装置设置于丁字路口中车 辆由支路驶入主路的支路路口的停车线位置。该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中,所述的流量监测装置为设置于丁字路口中 车辆由支路驶入主路的支路路口的停车线位置的第一感应线圈。所述的第一感应线圈的宽 度覆盖车辆由支路驶入主路的支路路口的全部行车道。该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中,所述的流量监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感 应线圈上游的第二感应线圈。所述的第二感应线圈的宽度仅覆盖车辆由支路驶入主路的支路路口的左侧部分行车道。该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中,所述的第二感应线圈与停车线的距离为 1. 5米。所述的第二感应线圈所述的第一感应线圈间的距离为1米。该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中,所述的第一感应线圈为埋地环形感应线 圈。所述的第二感应线圈为埋地环形感应线圈。采用了该技术的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由于作为流量监测装置的 感应线圈设置于离停车线较近的位置,可以有效避免遗漏车辆,同时,第二感应线圈的宽度 仅覆盖车道的左侧部分,可以有效辨识左转车辆,使得本技术的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 应控制系统能够充分根据丁字路口中支路左转驶入主路的车流量对路口信号机进行控制, 从而提升了控制的精确度,提升了丁字路口的车辆通行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的路口设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的一种实 施方式的路口设置示意图。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包括流量监测装置、主控 装置(图中未示出)和信号机,其中,所述的流量监测装置连接所述的主控装置的输入端, 所述的主控装置的输出端连接信号机,所述的主控装置根据获取的路口车流量信息控制信 号机,所述的流量监测装置为设置于丁字路口中车辆由支路驶入主路的支路路口的停车线 位置的第一埋地环形感应线圈和设置于该第一埋地环形感应线圈上游的第二埋地环形感 应线圈。其中,所述的第一埋地环形感应线圈的宽度覆盖车辆由支路驶入主路的支路路口 的全部行车道,而所述的第二埋地环形感应线圈的宽度仅覆盖车辆由支路驶入主路的支路 路口的左侧部分行车道。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二埋地环形感应线圈离停车线的 距离为1.5米,离所述的第一埋地环形感应线圈间的距离为1米。在将本技术应用于支路仅有一根较宽车道的丁字路口时,如图1所示,所述 的第一埋地环形感应线圈横跨停车线设置,尺寸大致为4米X 1米,其宽度可以根据实际的 车道宽度进行调节,以覆盖整根车道。所述的第二埋地环形感应线圈的尺寸大致为2米X 1 米,设置于车道的左侧位置。第二埋地环形感应线圈距离停车线1. 5米,距离第一埋地环形 感应线圈1米。当车辆需要从支路左转进入主路时,需要通过图中阴影部分所示的左转行车区 域。由于此类典型丁字路口的信号机常态信号为主路通行信号,因此,车辆会在停车线前停 下以等待支路通行信号,此时,第一和/或第二埋地环形感应线圈会感应到车辆,并向所述 的主控装置发出感应信号。当主控装置接收到任一埋地环形感应线圈发出持续3秒的感应 信号后,则主控装置控制所述的信号机发出支路通行信号,放行支路左转进入主路的车辆。在支路通行信号持续一段时间后,再恢复为主路通行信号。由于在典型的丁字路口通行规则中,该路口仅有支路左转驶入主路的车辆需要等 待支路通行信号,而其它的方向的车辆均可在主路通行信号的情况下通过路口,因此,一般 情况下,应当将主路通行信号设为信号机的常态信号,而仅在有车辆等待从支路左转驶入 主路时才改为支路通行信号。而在这样的控制要求下,需要对支路驶入主路的车辆是否为 左转车辆进行判别。本技术通过在路口停车线的位置设置两个感应线圈防止了遗漏 车辆,特别是将第二感应线圈设置于车道左侧,更进一步保证了对左转车辆的监测。同时, 结合主控装置的控制方法,要求在接收到任一埋地环形感应线圈发出持续3秒的感应信号 后,才将信号机改为支路通行信号,而通常情况下,该车道的右转车辆可以直接通过路口, 不可能使任何感应线圈发出持续3秒的感应信号,所以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过滤同车道 的右转车辆对控制的干扰,使控制更为精确。采用了该技术的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由于作为流量监测装置的 感应线圈设置于离停车线较近的位置,可以有效避免遗漏车辆,同时,第二感应线圈的宽度 仅覆盖车道的左侧部分,可以有效辨识左转车辆,并进一步排除了右转车辆的干扰,使得本 技术的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能够充分根据丁字路口中支路左转驶入主路 的车流量对路口信号机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了控制的精确度,提升了丁字路口的车辆通行 效率。在此说明书中,本技术已参照其特定的实施例作了描述。但是,很显然仍可以 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换而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应被认为是 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权利要求一种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流量监测装置、主控装置和信号机,其中,所述的流量监测装置连接所述的主控装置的输入端,所述的主控装置的输出端连接信号机,所述的主控装置根据获取的路口车流量信息控制信号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丁字路口信号机半感应控制系统,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流量监测装置、主控装置和信号机,其中,所述的流量监测装置连接所述的主控装置的输入端,所述的主控装置的输出端连接信号机,所述的主控装置根据获取的路口车流量信息控制信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量监测装置设置于丁字路口中车辆由支路驶入主路的支路路口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丁玎何朝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宝康电子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