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炉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57684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复合炉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屏式受热面,屏式受热面布置在炉膛内,炉膛的上端分别与分离器的进口相连接,分离器的下端与换热器通过立管相连接,换热器通过回料口与炉膛相连接,换热器内布置有换热器受热面,换热器受热面的管子连接在换热器受热面联箱上,换热器受热面联箱的端部与管道的一端相连接,管道的另一端与屏式受热面下联箱的端部相连接,屏式受热面下联箱通过屏式受热面与屏式受热面上联箱相连接。该复合炉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充分利用了炉内辐射空间,实现了循环回路热量的最佳分配,汽温和床温调节范围宽,便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大型化,具有耐于使用,维修简单,耗电量小的特点。(*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特别涉及一种复合炉型的循环流化床锅 炉。
技术介绍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一种燃料适应性广,负荷调节比大,污染物排放量低的洁净煤 发电技术,目前最大容量已经达到460MW,随着循环流化床锅炉容量的增大,普遍存在炉内 空间有限、受热面布置不足和炉内受热面磨损等问题。根据炉型的不同,目前采用的技术方 案有所区别,对于不带外置换热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通过在炉内布置大量的过热屏、再热 屏和水冷屏来吸收燃料燃烧所释放的热量;对于带有外置换热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通过 在外置换热器内布置大量过热器受热面、再热器受热面吸收热循环回路循环灰的热量。在炉内布置大量的过热屏、再热屏和水冷屏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受热面布置问 题,但是在低负荷时,再热屏内蒸汽对管壁冷却不足容易造成超温现象。而在外置换热器内 布置大量过热受热面、再热受热面则受到空间限制,受热面管束比较密集,运行中容易出现 振动、局部磨损等问题,检修维护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复合炉型的循环 流化床锅炉,在由炉膛、分离器和换热器构成的热循环回路内,将换热器内受热面和炉膛上 部的屏式受热面形成紧凑串联结构,解决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化时的受热面难以布置的 技术难题,可以维持热循环回路的放热量和吸热量相对平衡,使热循环回路温度分布更为 均勻,并且可以调节热循环回路的温度,具有耐于使用,维修简单,汽温和床温调节范围宽, 耗电量小的特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炉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屏式受热面2,屏式受热面2布置在炉膛1 内,炉膛1的上端与分离器3的进口相连接,分离器3的下端与换热器4通过立管相连接, 换热器4通过回料口与炉膛1相连接,换热器4内布置有换热器受热面5,换热器受热面5 的管子连接在换热器受热面联箱6上,换热器受热面联箱6的端部与管道7的一端相连接, 管道7的另一端与屏式受热面下联箱8相连接,屏式受热面下联箱8的通过屏式受热面2 与屏式受热面上联箱9相连接。屏式受热面下联箱8和换热器受热面联箱6通过管道7构成紧凑串联结构,蒸汽 在屏式受热面2和换热器受热面5连成的串联系统中流动。所说的屏式受热面2可以是过热屏、再热屏或水冷屏,屏式受热面2可以是一片或 一片以上平行布置。所述的分离器3和换热器4布置在炉膛的两侧或布置在炉膛的同一侧。当分离器 3和换热器4布置在锅炉两侧时,屏式受热面2可以是和锅炉的两侧墙垂直布置,也可以是和锅炉的前、后墙垂直布置。所述的炉膛1为单炉膛或双炉膛结构。所述的换热器4为一个流化床式的换热装置,由分离器3分离下来的循环灰部分 或全部进入换热器4,在换热器4内的流化空气的作用下,分离器3分离下来的循环灰和换 热器受热面5进行换热,换热器受热面5可以是过热器、再热器或蒸发受热面。所述的屏式受热面2和换热器受热面5之间的管道7上可以安装喷水减温器10。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主视图,该实施例中,分离器3和换热器4布置 在炉膛1的两侧。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结构主视图,该实施例中,分离器3和换热器4布 置在炉膛1的同一侧。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结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三的结构主视图,该实施例中,分离器3和换热器4布 置在炉膛1的两侧且屏式受热面2垂直于前后墙。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三的结构剖视图。图中1为炉膛,2为屏式受热面,3为分离器,4为换热器,5为换热器受热面,6为 换热器受热面联箱,7为管道,8为屏式受热面下联箱,9为屏式受热面上联箱,10为喷水减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详细说明。参照图1、图2,一种复合炉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屏式受热面2,屏式受热面2 布置在炉膛1内,炉膛1的上端分别与分离器3的进口相连接,分离器3的下端与换热器4 通过立管相连接,换热器4内布置有换热器受热面5,换热器4通过回料口与炉膛1相连接, 换热器受热面5的管子连接在换热器受热面联箱6上,换热器受热面联箱6的端部与管道 7的一端相连接,管道7的另一端与屏式受热面下联箱8相连接,屏式受热面下联箱8通过 屏式受热面2与屏式受热面上联箱9相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循环灰经分离器3分离下来后流入换热器4,循环灰在 换热器4内经空气流化后和受热面5完成热交换,最后送回炉膛1,炉膛1内布置有屏式受 热面2,该受热面可以是过热屏、再热屏或水冷屏,数量可以是一片或多片平行排列,并和两 侧墙或前后墙垂直布置,换热器受热面5布置在换热器4内,换热器受热面5可以是过热 器、再热器或蒸发受热面。屏式受热面2和换热器受热面5构成紧凑串联结构,屏式受热面 下联箱8和换热器受热面联箱6通过管道7串联,过热蒸汽先流经换热器受热面5流入换 热器受热面联箱6,再经管道7流入屏式受热面下联箱8,最后流经屏式受热面2,上述蒸汽 流动也可采用相反的流动方向。改变进入换热器4的循环灰流量,可调节屏式受热面2和换热器受热面5内的工 质温度。实施例一,如图1、图2所示,锅炉的整体布置方式为4个分离器3布置在炉膛1 两侧,炉膛1内布置有屏式受热面2,屏式受热面2和炉膛1的前、后墙平行布置。锅炉共 有4个换热器4,换热器4内布置换热器受热面5,经旋风分离器3分离下来的部分高温灰 颗粒,在换热器4内经空气流化后和换热器受热面5进行热交换后送回炉膛1,而另外一部 分高温灰颗粒则直接返回炉膛1。屏式受热面下联箱8和换热器受热面联箱6通过管道7 相连接,将屏式受热面2和换热器受热面5串联起来,蒸汽先流经换热器受热面5再流经屏 式受热面2。在屏式受热面2和换热器受热面5之间安装有喷水减温器10,可调节屏式受 热面2入口蒸汽温度。实施例二,如图3、图4所示,锅炉的整体布置方式为2个分离器3布置在炉膛1后 侧,炉膛1内布置有屏式受热面2,屏式受热面2垂直于炉膛1的前墙布置。锅炉共有2个 换热器4,换热器4内布置换热器受热面5,经旋风分离器3分离下来的部分高温灰颗粒,在 换热器4内经空气流化后和换热器受热面5进行热交换后送回炉膛1,而另外一部分高温灰 颗粒则直接返回炉膛。屏式受热面下联箱8和换热器受热面联箱6通过管道7相连接,将 屏式受热面2和换热器受热面5串联起来,蒸汽先流经换热器受热面5再流经屏式受热面 2。在屏式受热面2和换热器受热面5之间安装有喷水减温器10,可调节屏式受热面2入口 蒸汽温度。实施例三,如图5、图6所示,锅炉的整体布置方式为4个分离器3布置在炉膛1 两侧,共有4个换热器4,炉膛1左侧的两个换热器4内布置的换热器受热面5为高温再热 器,炉膛1右侧的两个换热器4内布置的换热器受热面5为低温过热器。来自锅炉尾部烟 道包墙过热器的蒸汽,流入布置在炉膛左侧的换热器4内的换热器受热面5 (低温过热器), 经旋风分离器3分离下来的部分高温灰颗粒,在换热器4内经空气流化后和换热器受热面 5(低温过热器)进行热交换后送回炉膛1,而另外一部分高温灰颗粒则直接返回炉膛。炉 膛1内共布置有8片屏式受热面2,屏式受热面2为屏式过热器,屏式受热面2 (屏式过热 器)和炉膛的前、后墙垂直布置。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炉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屏式受热面(2),屏式受热面(2)布置在炉膛(1)内,其特征在于:炉膛(1)的上端与分离器(3)的进口相连接,分离器(3)的下端与换热器(4)通过立管相连接,换热器(4)通过回料口与炉膛(1)相连接,换热器(4)内布置有换热器受热面(5),换热器受热面(5)的管子连接在换热器受热面联箱(6)上,换热器受热面联箱(6)的端部与管道(7)的一端相连接,管道(7)的另一端与屏式受热面下联箱(8)相连接,屏式受热面下联箱(8)通过屏式受热面(2)与屏式受热面上联箱(9)的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献斌黄中时正海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