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础方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37788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础方桩,该基础方桩具有方形横截面,沿所述基础方桩纵轴方向、在所述基础方桩中心具有贯穿整个基础方桩的圆形通孔,其中,沿所述基础方桩纵轴方向、在所述基础方桩的四角形成有突出的纵向肋;所述纵向肋的高度为10~100mm;沿垂直于所述基础方桩纵轴方向、在所述基础方桩的各表面形成有多个平行排列的突出的横向肋;所述横向肋的高度为10~100mm,相邻所述横向肋之间的间距为80~2500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增强型基础方桩,其可以有效提高桩基础的承载力、成桩质量稳定并且脱模方便。(*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涉及建筑领域中主要应用于基坑工程的一种方桩,特别是一种建筑基础方桩,尤其是一种具有特有的外形、兼具端承桩与摩擦桩的功能与作用的基础方桩。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的日益加快,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对地基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桩的承载力与抗拔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现有的预制桩基础主要为端承桩与摩擦桩两种形式。对于摩擦桩基础,主要依靠桩身与桩周土体之间的摩擦力来提供桩基础的竖向承载力。而现有的预制桩表面均为光滑的混凝土表面,不利于提高桩身与土体之间摩擦力。而通常,端承桩就其承载力而言,其强度一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单桩的承载力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是桩身在其长度方向的截面是不变的,因此在软质土层中得不到有力的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础方桩,以减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问题。具体来说,本技术提供了设计建筑领域中的一种增强型基础方桩,其可以有效提高桩基础的承载力、成桩质量稳定并且脱模方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基础方桩,该基础方桩具有方形横截面,沿所述基础方桩纵轴方向、在所述基础方桩中心具有贯穿整个基础方桩的圆形通孔,其中,沿所述基础方桩纵轴方向、在所述基础方桩的四角形成有突出的纵向肋;所述纵向肋的高度为10~100mm;沿垂直于所述基础方桩纵轴方向、在所述基础方桩的各表面形成有多个平行排列的突出的横向肋;所述横向肋的高度为10~100mm,相邻所述横向肋之间的间距为80~2500mm。优选地,沿所述基础方桩纵轴方向等间隔排列有3~20个所述横向肋。优选地,所述纵向肋和所述横向肋与所述基础方桩表面具有过渡斜面,所述过渡斜面与所述基础方桩表面的夹角β为100~170°。优选地,所述纵向肋为其内布置有钢筋的加强肋。本技术的基础方桩,由于其外表面上具有多个纵向肋和横向肋,在不用增加基础方桩的长度的情况下,有效地增大了桩表面面积,能有效增加桩身与桩周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桩基础的承载能力,能够有效降低桩基础的成本,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由于突出的横向肋同时增大了基础方桩的横截面积,使得其不但具备上述摩擦桩的特点,还兼具了端承桩的功能,其突出的横向肋可以在软质土层中得到有力的支撑,提高了桩体的稳定性,充分发挥了单桩的承载力。-->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基础方桩的立体示意图;图2显示的是图1所示基础方桩的俯视图;图3显示的是图1所示基础方桩的横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基础方桩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所示基础桩1具有大体上呈方形的横截面,沿基础桩1纵轴方向、在基础桩1中心具有贯穿整个基础桩1的圆形通孔2。图2显示的是图1所示基础方桩的俯视图;图3显示的是图1所示基础方桩的横截面图。参见图1-3,沿基础方桩1纵轴方向、在基础方桩的四角形成有突出的纵向肋11;纵向肋的高度为10~100mm;沿垂直于基础方桩1纵轴方向、在基础方桩1的各表面形成有多个平行排列的突出的横向肋12;横向肋的高度为10~100mm,相邻横向肋之间的间距为80~2500mm。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沿基础方桩1纵轴方向等间隔排列有3~20个横向肋12。为增强纵向肋11和横向肋12的强度,并便于基础方桩1的脱模,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纵向肋11和横向肋12与基础方桩1表面具有过渡斜面13,所述过渡斜面13与基础方桩表面的夹角β为100~170°。对于纵向肋11来说,由于其位于基础方桩1的四角位置,在运输和打桩的过程中容易磕碰损坏,因此,在如图3所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纵向肋11为其内布置有钢筋的加强肋。而横向肋12均分布在基础方桩1的平面部分,不易损坏,因此可以不像横向肋12那样设置为加强肋,仅仅设置为普通肋即可兼顾其成本与功能了。本技术提出的基础方桩,其上设置有横向肋和纵向肋,该增强型带肋桩的生产成型与一般桩的成型工艺一样,脱模方便,由于其上面的肋为梯形突起,其不会因为张力等原因而难以脱模。由于有肋的存在,本技术提出的基础方桩在打入地基的时候可以采用植入方式或者静压、锤击等。本技术的基础方桩,由于其外表面上具有多个纵向肋和横向肋,在不用增加基础方桩的长度的情况下,有效地增大了桩表面面积,能有效增加桩身与桩周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桩基础的承载能力,能够有效降低桩基础的成本,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由于突出的横向肋同时增大了基础方桩的横截面积,使得其不但具备上述摩擦桩的特点,还兼具了端承桩的功能,其突出的横向肋可以在软质土层中得到有力的支撑,提高了桩体的稳定性,充分发挥了单桩的承载力。本技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种基础方桩的截面边长以及长度范围,经过充分的实验与摸索,确定了纵向肋和横向肋的高度、过渡斜面的角度、横向肋的个数等-->数值范围,设计人认为上述数值乃是本技术的核心所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修改与结合,均应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础方桩,该基础方桩具有方形横截面,沿所述基础方桩纵轴方向、在所述基础方桩中心具有贯穿整个基础方桩的圆形通孔,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基础方桩纵轴方向、在所述基础方桩的四角形成有突出的纵向肋;所述纵向肋的高度为10~100mm;沿垂直于所述基础方桩纵轴方向、在所述基础方桩的各表面形成有多个平行排列的突出的横向肋;所述横向肋的高度为10~100mm,相邻所述横向肋之间的间距为80~250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础方桩,该基础方桩具有方形横截面,沿所述基础方桩纵轴方向、在所述基础方桩中心具有贯穿整个基础方桩的圆形通孔,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基础方桩纵轴方向、在所述基础方桩的四角形成有突出的纵向肋;所述纵向肋的高度为10~100mm;沿垂直于所述基础方桩纵轴方向、在所述基础方桩的各表面形成有多个平行排列的突出的横向肋;所述横向肋的高度为10~100mm,相邻所述横向肋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建舟张后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