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纱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33753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纱线,由纱条片段组成,所述纱条片段包括有纤维素纤维层、天然纤维层和涤纶纤维层,所述纱线的每一个纱条片段与另一个纱条片段中纤维素纤维层、天然纤维层和涤纶纤维层的径向分布结构均不相同,所述纱线的每一个纱条片段中所述纤维素纤维层、天然纤维层和涤纶纤维层的径向分布是不均匀的。采用该纱线织成的织物表面色花纹理呈横向不均匀排列,不仅整体美观、个性独特,而且织物的质量及牢度也有较大提高。(*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纱线,尤其涉及一种纺织织物中使用的纱线。 
技术介绍
纱线一般为纺织制品主要的材料,如机织物,针织物,材料底布,缝纫线等均由纱线组成。纱线大多由纺织纤维经纺纱(丝)加工而成的,具有一定的服用性能,其长度可为无限的线型集合体。通常情况情况下,人们大多认为纱线中纤维线密度、长度决定纺织加工及产品的质量,纤维线密度较低、纤维较长,纤维分布均匀度较好时,则成纱强度高、条干均匀,成纱表面光洁,制成的织物牢度好,外观光洁,不易起毛、起球。随着人们对各种织物面料更多更新的追求及各种新型纤维的不断出现和新型纺纱方法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纱线中纤维的排列分布形态及混纺中纤维的径向及轴向分布与纤维本身的性质同样对纱线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纱线中纤维的形态及相对位置结构决定着纤维间相互接触情况,因而决定着纱线的力学性质和表面性能以及其它机械性质。通过混纺纱中不同组分纤维的分布规律可使纤维的性能得到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目前大多纱线在成纱结构中其各种纤维在纱线截面的分布相对均匀,用该纱线织成的织物表面色泽分布均匀、单一等现状,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纱线其成纱的轴向结构中每一纱条片段其所含纤维层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采用该纱线织成的织物表面色花纹理呈横向不均 匀排列,不仅整体美观个性独特,而且织物的质量及牢度也有较大提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纱线由如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纱线由纱条片段组成,所述纱条片段包括有纤维素纤维层、天然纤维层和涤纶纤维层,所述纱线的每一个纱条片段与另一个纱条片段中纤维素纤维层、天然纤维层和涤纶纤维层的径向分布结构均不相同,所述纱线的每一个纱条片段中所述纤维素纤维层、天然纤维层和涤纶纤维层的径向分布是不均匀的。 所述纤维素纤维层的纤维为粘胶纤维。 所述天然纤维层的纤维为棉纤维。 本技术的纱线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其步骤包括: (1)第一开松混合 将涤纶纤维与纤维素纤维不均匀地排列在抓棉机上,进行开松混合; (2)第一梳棉 将步骤(1)制得的混合纤维进行梳棉,制得第一生条; (3)第二开松混合 将天然纤维排列在抓棉机中,进行开松混合; (4)第二梳棉--> 将步骤(3)制得的混合纤维进行梳棉,制得第二生条; (5)并条 将步骤(2)制得的第一生条和步骤(4)制得的第二生条,排列在并条机高架平台上,进行并条; (6)粗纱; (7)细纱; (8)络筒。 通过上述步骤即可制得本技术的纱线。 由本技术的纱线织成的织物表面会形成不均匀分布的花色纹理,其花色既形成横向有规律的走向,纹理又呈现不规律的大小、深浅、虚实的分 布。其纹理既有明确的走向,又无清晰的界限,使织物整体效果独特非常新颖美观。同时该纱线保持并强化了原有纱线的性能,其织成的织物牢度也有所提高。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纱线沿轴向纤维排列全转抛面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纱线纱条片段横截面上纤维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纱线另一段纱条片段横截面上纤维分布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纱线另一段纱条片段横截面上纤维分布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纱线制备的工艺流程图。 在上述附图中,具体附图标志含义如下: 1为纤维素纤维层;2为天然纤维层;3为涤纶纤维层;4为纱条片段。 具体实施方式制备本技术纱线的方法,其工艺流程图参见图5。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第一开松混合 将涤纶纤维和纤维素纤维不均匀地排列在抓棉机上,进行开松混合; 涤纶纤维和纤维素纤维采用不均匀方式投料,混合开松后,在原料分布中随机抽取,其涤纶纤维和纤维素纤维的重量百分比不按比例均匀分布。 第一梳棉 将步骤(1)制得的混合纤维进行梳棉,制得第一生条; 所述第一生条定量为18g/m。 (2)第二开松混合 将棉纤维排列在圆盘抓棉机中,进行开松混合; (3)第二梳棉 将步骤(3)制得的混合纤维进行梳棉,制得第二生条; (5)并条 将步骤(2)制得的第一生条和步骤(4)制得的第二生条排列在并条机高架平台上,进行并条;所述并条定量为18g/5m。 (6)粗纱;--> 粗纱定量为6.5g;所述粗纱捻系数为80。 (7)细纱; 所述细纱捻度为320,支数为21s,纱支结构为单纱。 (8)络筒。 控制络筒速度为800m/min,通过上述步骤即可制得本技术的纤维分布不均匀的纱线。 通过上述方法步骤,即可制得本技术的纱线。 通过上述方法制成的本技术的纱线,由纱条片段4组成,所述纱条片段4包括有纤维素纤维层1、天然纤维层2和涤纶纤维层3,所述纱线的每一个纱条片段4中所含纤维层的径向分布与另一个纱条片段4中所含的纤维层径向分布均不相同,所述纱条片段中纤维素纤维层1、天然纤维层2和涤纶纤维层3的径向分布是不均匀的。 所述纤维素纤维层1的纤维为粘胶纤维。 所述天然纤维层2的纤维为棉纤维。 图1所示为本方法制备的成品纱线纱条片段轴向全抛面示意图,图中可以看出由上述方法制成的纱线,每一纱条片段4中,其纤维素纤维层1、天然纤维层2和涤纶纤维层3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个纱条片段4的纤维层径向分布与另一个纱线片段4中的纤维层径向分布均是不相同的。 图2所示为本方法制备的纱线纱条片段横截面示意图,图中可以看出纱线径向结构中其所包含的纤维素纤维层1、天然纤维层2和涤纶纤维层3的分布排列是不均匀的。 图3所示为本方法制备的纱线另一纱条片段的横截面示意图,图中可以看出纱条径向结构中其所包含的纤维素纤维层1、天然纤维层2和涤纶纤维层3的分布排列也是不均匀的。 图4所示为本方法制备的纱线又一纱条片段的横截面示意图,图中可以看出纱线径向结构中其所包含的纤维素纤维层1、天然纤维层2和涤纶纤维层3的分布排列仍是不均匀的。 通过图2、图3、图4也可以看出本技术的纱线,其每一个纱条片段4中所含各种纤维层的分布排列都是不均匀和不相同的。 将上述方法制备的本技术的成品纱线进行测定,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技术指标   行业标准   现有技术   实施例1   断裂强度,cn/dtex   12.0   18.5   24.8   单断裂强力变异系数,%   14.0   13.5   10.2 行业标准参照《涤粘混纺本色纱线》(FZ/T12400-2006),断裂强度及单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数据测试按GB/T3916执行。现有技术的量化指标均取之于市场上销售产品实测指标的平均值。 条干断裂强力变异系数分别表示纱线单纱强力的均匀程度,其数值越小,表示成纱的质量水平越高。本实施李成品成纱的主要技术指标中,与行业标准及采用现有技术生产的纱线相比较均有所降低。 断裂强度表示纱线受到外力作用后断裂难易程度,其数值越大,表示单纱承受外-->力破坏的能力越强。本实施例制得的成品纱线的断裂强度高于行业标准及现有技术。 对本实施例生产的纱线制备的成品织物进行测定,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行业标准按照《涤纶针织面料》(FZ/T72001-2009),顶破强力数据按照GB/T19979规定执行。现有技术的量化指标均取之于市场上销售的克重每平方米大于等于110G的涤棉针织面料产品实测指标的平均值。 顶破强力越高,说明面料抗外力的能力越强,面料不容易受到损坏,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纱线由纱条片段组成,所述纱条片段包括有纤维素纤维层、天然纤维层和涤纶纤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的每一个纱条片段与另一个纱条片段中纤维素纤维层、天然纤维层和涤纶纤维层的径向分布结构均不相同,所述纱线的每一个纱条片段中所述纤维素纤维层、天然纤维层和涤纶纤维层的径向分布是不均匀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纱线由纱条片段组成,所述纱条片段包括有纤维素纤维层、天然纤维层和涤纶纤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的每一个纱条片段与另一个纱条片段中纤维素纤维层、天然纤维层和涤纶纤维层的径向分布结构均不相同,所述纱线的每一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阎均胡斌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第三十六棉纺针织服装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