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钣金件及该散热钣金件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36285 阅读:3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钣金件及该散热钣金件的应用,该散热钣金件包含一对折部、二第二片体、二第三片体及二第四片体。对折部一体成型地包含二第一片体,该二第一片体分别朝一相同方向延伸。第二片体分别连结该二第一片体的一侧,且分别朝二相反方向延伸。第三片体分别一体成型地位于第二片体远离第一片体的一侧,且分别朝该相同方向延伸。第四片体分别一体成型地位于第三片体远离第二片体的一侧,且分别朝该些相反方向水平地延伸。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具有该散热钣金件的散热模块、背光模块及显示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片,特别是一种散热钣金件及该散热钣金件的应用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在工作时会伴随产生高温,先前技术常使用风扇、散热片、散热鳍片, 以降低发光二极管热量的累积。然而,随着尺寸微小化与效能提升的需求下,发光二极管需 要更有效及方便的散热方式。举例而言,输入发光二极管的能量中,大约只有30 %的电能会被转换成光源,而其 它70%的电能则会被转换成热量。当发光二极管在工作时,若没有适时将热量导出,则会造 成发光二极管的温度升高,进而减弱了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亮度,甚至会造成发光二极管的 损坏,也会缩短发光二极管的使用寿命。根据平面显示器的市场趋势,背光模块采用发光二极管为背光源已成为主流,未 来发光二极管电视会朝向大尺寸且薄型化发展,所以侧光式(side viewtype)发光二极管 的背光模块将是未来的研发重点。通常而言,上述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废热会过于集中于平面显示器的 一侧,严重时,将导致发光二极管的P-N接面的温度过高,进而造成发光二极管的损坏,也 会缩短发光二极管的使用寿命。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两种背光模块的现有技术散热结构。请参阅图1所示,图 1为一种现有技术散热结构10的示意图。图1的现有技术散热结构10提到一背板11、一 发光组件12 (Light bar)、一散热块13及一导热管组14。发光组件12放置于散热块13的 一侧,且两者同时放置于背板11的一面上。导热管组14放置于背板11的另一面。导热管 组14包含导热管15及导热管支架16。如此,当发光组件12工作时,发光组件12的热能可 经由散热块13传递至背板11,背板11再将发光组件12的热能传至导热管15,以便导热管 15将发光组件12的热能传送出去,进而产生散热效果。然而,该种散热结构10仍需要提供导热管支架16来支撑并固定导热管16,才能使 导热管组14安装至背板11的另面,不仅组装程序繁杂,同时需另外准备导热管支架16,也 增加材料成本及储存成本。请参阅图2所示,图2为另一种现有技术散热结构20的示意图。图2的现有技术 散热结构20提到一背板21、一发光组件22 (Light bar)、一 L型散热块23及一导热管25。 发光组件22放置于L型散热块23的一端,且L型散热块23的另端与导热管25均放置于 背板21的同面上。如此,当发光组件22工作时,发光组件22的热能可经由L型散热块23 传递至背板21,背板21再将发光组件22的热能传至导热管25,以便导热管25将发光组件 22的热能传送出去,进而产生散热效果。相较于图1所提到的散热结构10,由于图2的发光组件22所产生的热能不需从背 板21的一面完全通过背板21的另面才能被传递至导热管25,故,图2所提到的散热结构 20提供了较低的热阻,以致提供较佳的散热效率。为了提高更佳的散热效果,业内仍积极寻找更佳化的散热结构,以同时兼顾热传 性、结构强度及低成本的特性,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也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 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钣金件及该散热钣金件的应用,用以 提供更佳的散热效果,以降低发光二极管的P-N接面的温度,进而降低发光二极管导致损 坏的机率。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钣金件及该散热钣金件的应用,以方便组装程 序,也免除增加材料成本及储存成本的机会。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钣金件,用以接触一发热体,包含至少 一对折部、二第二片体、二第三片体及二第四片体。对折部一体成型地包含二第一片体,该 些第一片体的一侧相互连接,该些第一片体的另侧分别朝一相同方向延伸,且该些第一片 体相互紧贴。该些第二片体分别位于该些第一片体的另侧,且该些第二片体分别朝二相反 方向水平地延伸。该些第三片体分别一体成型地位于该些第二片体远离该些第一片体的一 侧,且分别朝该相同方向延伸。该些第四片体分别一体成型地位于该些第三片体远离第二 片体的一侧,且分别朝该些相反方向水平地延伸。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散热模块。散热模块包含一上述 散热钣金件及一发光模块。发光模块位于散热钣金件的一侧,包含一基板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基板包含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与一第三表面。第一表面接触其中一第一片体,第二 表面接触其中一第二片体,第三表面对应于第一表面。该些发光二极管排列于基板的第三 表面上。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上述散热钣金件的背光模块。 背光模块包含一背板、一上述的散热模块、至少一导热管、一反射片、一导光板及至少一光 学膜片。散热模块中的散热钣金件的该些第四片体分别固定于背板上,且背板、第二片体及 第三片体共构成一容置空间。一导热管部分地位于容置空间中,且接触背板及第二片体。反 射片配置于其中一第二片体及背板上。导光板配置于反射片上,且对应于发光模块的该些 发光二极管。光学膜片叠设于导光板远离背板的一侧。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 一种具上述散热钣金件的显示器。显 示器包含一上述的背光模块及一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位于光学膜片远离导光板的一侧。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散热钣金件及该散热钣金件的应用中,通过散热 钣金件的设计,可引导发光模块所发出的热能,不需经由背板,直接传递至导热管,以提供 更件的散热途径。同时,通过散热钣金件的设计,不仅支撑发光模块,也可支撑反射片、导光 板及光学膜片,降低另设支撑反射片、导光板及光学膜片的组件的成本。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现有技术散热结构的示意图2为另一种现有技术散热结构的示意图3为本专利技术散热钣金件于--实施例中的外观示意图4:为本专利技术应用该散热钣金件的散热模块于一实施例中的侧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该散热钣金件于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6为本专利技术该散热钣金件于又一实施例的侧视图7'为本专利技术应用该散热钣金件的背光模块于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图δ为本专利技术应用该散热钣金件的显示器于一实施例中的侧视图9为本专利技术该散热钣金件与图2的散热结构的散热效能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20散热结构11、21背板12、22发光组件13、23散热块14导热管组15、25导热管16导热管支架100、100,、200散热钣金件110、210对折部111、211第一片体112穿孔120、220第二片体130、230第三片体140、240第四片体141容置空间150锁固强化凸块151螺栓孔250连接片体251通气孔252间隔空间300散热模块310发光模块311基板312第一表面313第二表面314第三表面315发光二极管320锁固螺栓400背光模块410背板411背板主体412放置平台420导热管421第一管体422第二管体430光学叠层431反射片432导光板433光学膜片434入光面500显示器510液晶显示面板Α、Β曲线C中心线Dl方向D2、D3相反方向X延伸方向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参阅图3。图3为本专利技术散热钣金件100于一实施例中的外观示意图。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散热钣金件100。该实施例中,该散热钣金件100呈立体状,可由 一狭长金属板经反折多次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钣金件,用以接触一发热体,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钣金件包含:至少一对折部,该对折部一体成型地包含二第一片体,该些第一片体的一侧相互连接,该些第一片体的另侧分别朝一相同方向延伸,且该些第一片体相互紧贴;二第二片体,分别位于该些第一片体的另侧,且该些第二片体分别朝二相反方向水平地延伸;二第三片体,分别一体成型地位于该些第二片体远离该些第一片体的一侧,且分别朝该相同方向延伸;以及二第四片体,分别一体成型地位于该些第三片体远离该第二片体的一侧,且分别朝该些相反方向水平地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荣辉蔡武璋谢坤宏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