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36018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块,其包含一灯架、一光源模块及一固定件。该灯架具有一第一表面、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及贯穿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的一通孔。该光源模块设置于该第一表面上并遮盖该通孔的至少一部分。该固定件粘着于该第二表面并穿过该通孔以粘着该光源模块。借此,于拆取该光源模块时,该固定件可独立移除,不会拉扯到该光源模块或其它部件,故该光源模块可近乎无伤地被取出,除可解决现有剥离光源模块而造成其变形的问题,也有利于该拆取出的光源模块的重工或是再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其光源模块可轻松拆卸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在无法自行发光的电子装置中,例如液晶显示器,均设置有背光模块,以提供所 需的背光。在产品设计轻薄的要求下,背光模块的厚度尺寸也随的减小,通常采用侧光式 (edge-lit type)的背光模块,其光源模块以一电路板上承载多个发光二极管制成。于光源 模块与支撑构件(holder)组装时,于电路板及支撑构件之间,以粘胶将电路板粘着于支撑 构件上,以达到支撑、固定光源模块的目的。当有需要重工或是维修而需将光源模块拆离支撑构件时,通常使用一片状工具插 入电路板与支撑构件之间,以将电路板掀离支撑构件。于此掀离的程序中,粘胶受到片状 工具的推挤而变形,间接使得附着其上的电路板也随的变形;当电路板变形的情况严重时, 光源模块将受到损伤,甚至无法再使用。此外,光源模块的电路板的弹性变形范围不大,使 得前述掀离过程极易造成电路板的永久形变,最常见的就是掀离后的电路板呈现弯曲的外 观。此弯曲的电路板于再利用时,需更强的附着力来固定于支撑构件上,并伴随有残存内应 力,使得电路板具有自行自支撑构件剥离的潜在风险。因此,纵使如前述小心翼翼地拆卸光源模块的情形,仍难避免对光源模块造成永 久的伤害,更遑论为求速度而直接自电路板已被部分掀离的边缘,将整个电路板自支撑构 件剥离所造成的损害,故实有必要提出新的固定方式,可无损伤的拆卸,以利于重工或维修 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固定件与光源模块分设灯架的两 面,该固定件通过该灯架的通孔来固定该光源模块,此结构便于拆卸该光源模块,且不会损 伤该光源模块。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包含一灯架、一光源模块及一固定件。该灯架具有一第一表面、 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及贯穿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的一通孔。该光源模块 设置于该第一表面上并遮盖该通孔的至少一部分。该固定件粘着于该第二表面并穿过该通 孔以粘着该光源模块。借此,该固定件与该光源模块位于该灯架的两面,但该固定件仍能经 由该通孔来粘着、固定该光源模块于该灯架上,并且该固定件可独立于该光源模块,轻易地 自该灯架剥离,故该光源模块可近乎无伤地自该灯架上移离。其中,该固定件为一等厚度粘胶层。其中,更包含一框架,其中该灯架通过该厚度粘胶层粘着于该框架上。其中,该固定件包含一基材以及一第一粘胶层,该基材具有一第三表面,该第一粘 胶层形成于该第三表面,该固定件通过该第一粘胶层粘着于该第二表面上并通过该第一粘 胶层穿过该通孔以粘着该光源模块。其中,更包含一框架,该基材具有相对于该第三表面的一第四表面,该固定件更包 含一第二粘胶层,形成于该第四表面上,该灯架通过该第二粘胶层粘着于该框架上。其中,该固定件为一双面胶带。其中,该固定件为一不等厚度粘胶层,其具有一突出部分,该固定件粘着于该第二 表面上并通过该突出部分伸入该通孔以粘着该光源模块。其中,该不等厚度粘胶层由长度不相等的二粘胶层迭置形成。其中,更包含一框架,其中该灯架通过该不等厚度粘胶层粘着于该框架上。其中,该固定件包含一长粘胶层、设置于该长粘胶层上的一基材及设置于该基材 上的一短粘胶层,该基材长度小于该长粘胶层,该长粘胶层粘着于该第二表面上,该基材及 该短粘胶层伸入该通孔以使该短粘胶层粘着该光源模块。其中,该基材具有一侧表面,该固定件更包含一侧粘胶层,形成于该侧表面上,该 侧粘胶层粘着该通孔内壁。其中,该基材与该短粘胶层的总厚度大于该通孔内壁的厚度。其中,更包含一框架,其中该灯架通过该长粘胶层粘着于该框架上。其中,该固定件包含一基材、一平台、一第一粘胶层及一平台粘胶层,该基材具有 一第三表面,该平台固定于该第三表面上,该第一粘胶层形成于该第三表面上,该平台粘胶 层形成于该平台上,该固定件通过该第一粘胶层粘着于该第二表面上并通过该平台伸入该 通孔中以使该平台粘胶层粘着该光源模块。其中,更包含一框架,该基材具有相对于该第三表面的一第四表面,该固定件更包 含一第二粘胶层,形成于该第四表面上,该灯架通过该第二粘胶层粘着于该框架上。其中,该平台具有一侧表面,大致垂直于该第三表面,该固定件更包含一侧粘胶 层,形成于该侧表面上,该平台通过该侧粘胶层粘着该通孔内壁。其中,该平台与该平台粘胶层的总厚度大于该通孔内壁的厚度。其中,该光源模块包含一电路板及设置于该电路板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该电路 板设置于该第一表面上并遮盖该通孔的至少一部分,该固定件穿过该通孔以粘着该电路 板。简言之,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的固定件相对于该光源模块设置,不同于先前技术中 粘胶位于光源模块与支撑构件之间,故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的固定件于剥离时,不会拉扯到 该光源模块,故该光源模块能保持其原来的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掀离的光源模块无可 避免的损伤或变形的问题,并有利于该背光模块的重工或维修。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一背光模块的分解图。图2为图1背光模块的剖面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一背光模块的剖面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一背光模块的剖面图。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一背光模块的剖面图。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一背光模块的剖面图。其中,附图标记1、3、5、7、8、9 背光模块12 导光板16 光源模块18、58、78、88、98 固定件142 第一表面146 通孔164 发光二极管184:平台188 平台粘胶层192 第二粘胶层584 基材588 侧粘胶层882 基材886 第二粘胶层1824:第四表面5842 侧表面8824:第四表面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图1及图2,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一背光模块1的分解 图,图2为图1背光模块1的剖面图。背光模块1可包含一导光板12、一灯架14、一光源 模块16及一固定件18。灯架14具有一第一表面142、相对于第一表面142的一第二表面 144、及贯穿第一表面142及第二表面144的一通孔146。光源模块16设置于第一表面142 上并遮盖通孔146。固定件18粘着于第二表面144并穿过通孔146以粘着光源模块16,借 此达到将光源模块16固定于灯架14上的目的;其中,为清楚表现固定件18的结构,图2中 固定件18的厚度结构为夸大绘示。光源模块16发射的光线即进入导光板12,用以提供背 光。进一步来说,于本实施例中,光源模块16包含一电路板162及设置于电路板162 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64,电路板162可为硬式电路板或软性电路板,发光二极管164可为 侧面发光发光二极管(side view LED)或顶面发光发光二极管(top view LED),但本专利技术 不以此为限,可视实际需求调整。于背光模块1组装时,电路板162设置于第一表面142上 并完全遮盖通孔146,但于实作上,电路板162得仅部分地遮盖通孔146,固定件18仍得穿 过通孔146以粘着电路板162,同样能达到将光源模块16固定于灯架14上的目的。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8包含一基材182、一平台184、一第一粘胶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灯架,具有一第一表面、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及贯穿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的一通孔;  一光源模块,设置于该第一表面上并遮盖该通孔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一固定件,粘着于该第二表面并穿过该通孔以粘着该光源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玮彭赐光罗德亨蔡政旻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