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冼远程专利>正文

一种热传递效果佳的电加热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792977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传递效果佳的电加热圈,包括一电加热圈本体,该电加热圈本体上设置有接线端,其特点在于该电加热圈本体包括由铜质材料制作而成的传热表层、由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的内衬层、由绝缘耐温材料制作而成的包裹层及电加热元件,各层之间按包裹层包覆住电加热元件、,内衬层包覆住包裹层、传热表层包覆住内衬层的顺序组装做成一筒状结构的电加热圈本体;在该电加热圈本体一侧还形成有一呈竖向开口的伸缩缝,在该伸缩缝上还设置有与内衬层的二端呈连体结构的螺丝锁紧凸边。本产品具有传热效果佳、加热效率高,省时、节能的效果。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制作成各种规格的电加热圈产品。(*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流道系统上用的电加热圈。
技术介绍
目前,热流道系统上用的电加热圈,都是采用在其外层的铜质材料传热层进行设 置螺丝锁紧结构的,使得电加热工作过程中,由于铜质材料热胀冷缩变化很大,很容易发生 变形、松动的现象,从而影响电加热圈的箍扎效果,容易在电加热圈的内侧面与被加热物体 的表面之间留下空隙,导致电加热圈无法与被加热物体的表面保持紧密接触,影响到电加 热圈对被加热物体的热传递效果,致使电加热圈的加热效率很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箍扎效果好,不易变形,传热效果 佳、加热效率高、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的电加热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热传递效果佳的电加热圈,包括一电加热圈本体,该电加热圈本体上设置有 接线端,其特点在于该电加热圈本体包括由铜质材料制作而成的传热表层、由不锈钢材料 制作而成的内衬层、由绝缘耐温材料制作而成的包裹层及电加热元件,各层之间按包裹层 包覆住电加热元件、内衬层包覆住包裹层、传热表层包覆住内衬层的顺序组装做成一筒状 结构的电加热圈本体;在该电加热圈本体一侧还形成有一呈竖向开口的伸缩缝,在该伸缩 缝上还设置有与内衬层的二端呈连体结构的螺丝锁紧凸边。上述接线端的实施结构可以有多种如可以是该接线端由在电加热圈本体侧面 上做的接线固封部件及设置有接线固封部件上的引线构成;或者也可以是该接线端由在 电加热圈本体的侧边上直接设有的与电加热元件相连接的引线构成。此外,也还可以其它 结构简单、未能一一列举的接线端结构。本技术的技术特点由于采用由铜质传热表层、不锈钢内衬层、绝缘包裹层及电加热元件构成电加热 圈结构、以及从不锈钢内衬层进行延伸出螺丝锁紧凸边的结构,使本技术套在被加热 物体上使用时,利用热胀冷缩变化系数小、不易变形的不锈钢内衬层对被加热物体进行箍 扎,利用导热效果佳的铜质传热表层负责对被加热物体进行热传递而不用兼顾箍扎,进而 能确保电加热圈的传热表层始终保持与被加热物体的紧密接触,使电加热圈做到传热效果 佳、加热效率高,达到节省加热时间、节能电能的效果。本技术还具有结构简单、设计科 学合理的特点,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制作成各种规格的电加热圈产品。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2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另一种接线方案的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及图5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热传递效果佳的电加热圈, 包括一电加热圈本体1,该电加热圈本体1上设置有接线端4。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 如图3所示,该电加热圈本体1包括由铜质材料制作而成的传热表层11、由不锈钢材料制作 而成的内衬层12、由绝缘耐温材料制作而成的包裹层13及电加热元件14,各层之间按包裹 层13包覆住电加热元件14、内衬层12包覆住包裹层13、传热表层11包覆住内衬层12的 顺序组装做成一筒状结构的电加热圈本体1 ;又如图1、图2、图3及图5所示,在该电加热 圈本体1 一侧还形成有一呈竖向开口的伸缩缝2,在该伸缩缝2上还设置有与内衬层12的 二端呈连体结构的螺丝锁紧凸边3。所述电加热元件14 一般采用呈片状结构的电加热件作 为电加热圈本体1的加热部件。所述传热表层11 一般可由铜管压扁形成,以保证其表面平 整性,确保接触面的接触良好。使用时,利用热胀冷缩变化系数小、不易变形的不锈钢内衬 层12对被加热物体进行箍扎,利用导热效果佳的铜质传热表层11负责对被加热物体进行 热传递而不用兼顾箍扎,进而能确保电加热圈的传热表层始终保持与被加热物体的紧密接 触,使电加热圈做到传热效果佳、加热效率高,达到节省加热时间、节能电能的效果。为了满足各种不同应用的需要,上述接线端的实施结构可以有多种如图1至图3 所示,可以是该接线端由在电加热圈本体1侧面上做的接线固封部件41及设置有接线固 封部件上的引线42构成,该引线42与电加热元件14相电连接;或者也可以如图5所示,该 接线端也可以是由在电加热圈本体1的侧边上直接设有的与电加热元件14相连接的引线 构成。此外,也还可以其它结构简单、未能一一列举的接线端结构。权利要求1.一种热传递效果佳的电加热圈,包括一电加热圈本体(1),该电加热圈本体(1)上 设置有接线端G),其特征在于该电加热圈本体(1)包括由铜质材料制作而成的传热表 层(11)、由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的内衬层(12)、由绝缘耐温材料制作而成的包裹层(13)及 电加热元件(14),各层之间按包裹层(1 包覆住电加热元件(14)、内衬层(1 包覆住包 裹层(13)、传热表层(11)包覆住内衬层(1 的顺序组装做成一筒状结构的电加热圈本体 (1);在该电加热圈本体(1) 一侧还形成有一呈竖向开口的伸缩缝0),在该伸缩缝(2)上 还设置有与内衬层(12)的二端呈连体结构的螺丝锁紧凸边(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传递效果佳的电加热圈,其特征在于上述接线端由在 电加热圈本体(1)侧面上做的接线固封部件Gl)及设置有接线固封部件Gl)上的引线 (42)构成,该引线(42)与电加热元件(14)相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传递效果佳的电加热圈,其特征在于上述接线端由在 电加热圈本体(1)的侧边上直接设有的与电加热元件(14)相连接的引线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传递效果佳的电加热圈,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加热元件(14) 为呈片状结构的电加热件。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热传递效果佳的电加热圈,包括一电加热圈本体,该电加热圈本体上设置有接线端,其特点在于该电加热圈本体包括由铜质材料制作而成的传热表层、由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的内衬层、由绝缘耐温材料制作而成的包裹层及电加热元件,各层之间按包裹层包覆住电加热元件、,内衬层包覆住包裹层、传热表层包覆住内衬层的顺序组装做成一筒状结构的电加热圈本体;在该电加热圈本体一侧还形成有一呈竖向开口的伸缩缝,在该伸缩缝上还设置有与内衬层的二端呈连体结构的螺丝锁紧凸边。本产品具有传热效果佳、加热效率高,省时、节能的效果。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制作成各种规格的电加热圈产品。文档编号H05B3/06GK201910935SQ20102065800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4日专利技术者冼远程 申请人:冼远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传递效果佳的电加热圈,包括一电加热圈本体(1),该电加热圈本体(1)上设置有接线端(4),其特征在于:该电加热圈本体(1)包括由铜质材料制作而成的传热表层(11)、由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的内衬层(12)、由绝缘耐温材料制作而成的包裹层(13)及电加热元件(14),各层之间按包裹层(13)包覆住电加热元件(14)、内衬层(12)包覆住包裹层(13)、传热表层(11)包覆住内衬层(12)的顺序组装做成一筒状结构的电加热圈本体(1);在该电加热圈本体(1)一侧还形成有一呈竖向开口的伸缩缝(2),在该伸缩缝(2)上还设置有与内衬层(12)的二端呈连体结构的螺丝锁紧凸边(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冼远程
申请(专利权)人:冼远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