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柱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790120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螺柱检测装置,应用于具有螺柱的测试板。螺柱检测装置包括移动件、驱动装置、指示单元以及检测单元。驱动装置耦接移动件,并用以控制移动件的移动。检测单元可拆卸地设置于移动件。检测单元包括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用以接触测试板,以提供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接触部与第一接触部相差一预设高度,且用以接触待测螺柱的顶部,以提供第二检测信号。预设高度对应螺柱的顶部与测试板间的距离。指示单元耦接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以依据第一检测信号与该第二检测信号来指示检测结果。(*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螺柱检测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金属产品的螺 柱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在生活、学习、生产等环境中,配置有 各种设备、器具,而这些设备、器具为能方便其拆装和维修,广泛采用可拆卸 的结构型式。其中最常见的是螺纹连接,如螺柱与螺母的组合。例如,在笔记本电脑的组装工艺中,就需要人工操作机器将大量的螺柱和 螺母组装到半成品上。但由于数量众多,操作员在作业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就无 法避免漏卯,误卯等作业疏忽。这样不仅会引起客户的抱怨,而且会造成质量 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螺柱检测装置,以改善现有技术 的缺失。本技术提供一种螺柱检测装置,应用于具有螺柱的测试板。螺柱检测 装置包括移动件、驱动装置、指示单元以及检测单元。驱动装置耦接移动件, 并用以控制移动件的移动。检测单元可拆卸地设置于移动件。检测单元包括第 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用以接触测试板,以提供第一检测信号。 第二接触部与第一接触部相差一预设高度,且用以接触待测螺柱的顶部,以提 供第二检测信号,其中预设高度对应螺柱的顶部与测试板间的距离。指示单元 耦接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以依据第一检测信号与该第二检测信号来指示 检测结果。本技术有益效果为利用螺柱检测装置,使用者可在产品出厂前对其 上卯有的螺柱进行检测。本技术的检测单元采用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 来分别接触测试板与螺柱,并且利用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预设高度 差来检测一定规格的螺柱是否存在漏卯或误卯现象。由此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 杜绝了产品漏卯或误卯导致的不良质量隐患。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 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螺柱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螺柱检测装置的检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螺柱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 图1中螺柱检测装置的检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与图2,本实施例所 提供的螺柱检测装置1用以检测具有螺柱3的测试板2。螺柱检测装置1包括壳 体10、移动件ll、驱动装置12、检测单元13以及指示单元14。壳体10包括 顶板101与底座102。底座102上设置有定位结构103,用以固定测试板2。驱动装置12设置于顶板101,且用以驱动移动件ll上下移动。壳体10还 包括多个导柱104,这些导柱104的一端固定于底座102,另一端连接顶板101。 移动件11上设置有多个与导柱104相对应的穿孔110,由此,移动件ll套设于 导柱104上,且可沿导柱104上下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2为气缸, 在其它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2也可以是提供动力的电机或其它等效驱动装置, 本技术对此并不作出限定。上述检测单元13可拆卸地设置于移动件11上,其数目与测试板2上螺柱3 的数目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单元13可以由螺丝等固定件固定于移动件 11,根据测试板2上螺柱3的位置,在移动件11相对应的位置固定检测单元13。 在其它实施例中,检测单元的固定方式也可以为插拔方式,以方便操作员快速 更换检测单元。本技术并不对此作出限定。图1中的螺柱检测装置1还包括指示单元14。指示单元14耦接第一接触部 1311与第二接触部1321,以依据第一检测信号与第二检测信号来指示检测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指示单元14设置于底座102上。若检测单元13接触测试板2 与螺柱3,则指示单元14与检测单元13构成闭合回路以提供检测结果显示检测 通过,具体作动方式容后详述。检测单元13包括第一检测部131、第二检测部132、弹性结构133以及绝 缘结构134。第一检测部131耦接于第二检测部132,并与第二检测部132形成一容置空间135。容置空间135用以容置待测螺柱3。弹性结构133设置于第一 检测部131。绝缘结构134设置于第二检测部132的侧壁。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部131的一端具有第一接触部1311,用以接触测 试板2,以提供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部132的一端具有第二接触部1321, 与第一接触部1311相差一预设高度,用以接触螺柱3的顶部,以提供第二检测 信号。上述预设高度可对应待检测的螺柱3的顶部与测试板2间的距离。如此针 对一定规格的螺柱,可利用此预定高度差来检测出是否存在漏卯或误卯现象。于本实施例中,在检测过程中,位于第一检测部131侧壁的绝缘结构D4 恰位于螺柱3与第一检测部131之间,以使螺柱3与第一检测部131保持绝缘 关系,以免误检测。于本实施例中,弹性结构133可用以微调第一接触部1311与第二接触部 1321的预设高度差。例如,弹性结构133的弹性范围可在0.1mm之内,以避免 螺柱制造误差引起的误检测现象。由于在螺柱的制造过程中,通常都会存在一 定的误差。例如,当待检测的螺柱标准高度规格为5mm时,由于制造误差可能 会使其最终成品的高度为5.1mm。此时,可利用此弹性结构133来微调第一接 触部1311与第二接触部1321的预设高度差,保证高度在4.9mm 5.1mm之间的 螺柱均被检测到,以避免误检测。在本实施例中,弹性结构133可套设于第二检测部132上。在其它实施例 中,弹性结构133也可以其它方式设置于第一检测部131上,本技术并不 对此作出限定。结合图1与图2,螺柱检测装置1使用时,使用者先将测试板2上所有螺柱 3进行编号,并将测试板2固定于定位结构103。分别根据待测螺柱3的规格, 选取第一接触部1311与第二接触部1321的预设高度相对应的检测单元13,并 在螺柱3相对应的位置将检测单元13固定于移动件11上。利用控制单元15可 控制驱动装置12驱动移动件11向下移动。上述过程中,若第一接触部1311接触到金属材料的测试板2,则提供电路 导通的第一检测信号。此时,由于第一接触部1311与第二接触部1321的预设 高度符合标准螺柱的高度,则第二接触部1321应当接触到螺柱3的顶部并提供 电路导通的第二检测信号。当第一检测信号与第二检测信号均为导通时,则表 示检测单元13与指示单元14构成闭合回路。此时,指示单元14提供检测结果 显示检测通过。上述第一检测信号与第二检测信号之间存在逻辑与的关系,即仅当第一检测信号与第二检测信号均为导通时,检测单元13与指示单元14所构成的回路 导通。由此,螺柱检测装置1具有比较高的检测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指示 单元14为多个发光LED,若检测单元13分别接触测试板2与螺柱3,则检测 单元13与指示单元14构成闭合回路,因此LED发光,反之则LED不亮。使用 者可通过螺柱3的编号对应的LED发光状况判断检测结果。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揭露的螺柱检测装置可在出厂前对卯有螺柱的金 属产品进行检测,从而杜绝产品漏卯或误卯所导致的不良质量隐患。另外,检 测单元具有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两个接触部,可以分别提供两个检测信号,弹性结构可以保证待测螺柱存在一定的误差范围,更加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 以保证及时发现漏卯或误卯螺柱的产品,防止存在不良质量隐患而导致的客户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柱检测装置,应用于测试板,上述测试板具有螺柱,其特征是,上述螺柱检测装置包括: 移动件; 驱动装置,耦接上述移动件,并用以控制上述移动件的移动; 指示单元;以及 检测单元,可拆卸地设置于上述移动件,上述检测单元 包括: 第一接触部,用以接触上述测试板,以提供第一检测信号;以及 第二接触部,与上述第一接触部相差预设高度,且用以接触上述螺柱的顶部,以提供第二检测信号,上述预设高度对应上述螺柱的上述顶部与上述测试板间的距离, 其中上述指 示单元耦接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第二接触部,以依据上述第一检测信号与上述第二检测信号来指示检测结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曦晖吴金勇
申请(专利权)人:凯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永硕联合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