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和涂装物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679920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效率高且能得到良好的最终外观的3涂1烘方式的多层涂膜形成方法。所述方法在包括中涂层涂料涂布工序、外涂层基础涂料涂布工序、外涂层透明涂料涂布工序、干燥工序的3涂1烘方式的涂装工序中,通过使用以异氰酸酯化合物为交联剂的2液型中涂层涂料,能够提高中涂膜表面的流动性,使涂膜表面平滑,同时能够避免与上层的混层、固化反应的脱离成分导致的中涂膜的体积收缩,所以能够得到具有良好的最终外观的涂装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和使用该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的涂装物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适合用于汽车车体的外板涂装的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汽车车体的外板涂装的涂装方式,多采用3涂2烘(3C2B)方式。普通 的3C2B方式的涂装方法中,对实施了作为底涂的电沉积涂装等的被涂物依次实施中涂层 涂料涂布工序、干燥工序、外涂层基础涂料涂布工序、预加热工序、外涂层透明涂料涂布工 序、干燥工序,形成多层涂膜。该涂装方法针对完成了涂装的前处理工序和电沉积涂装、电 沉积涂装的烘烤后的被涂物而具有3种涂料涂布工序和2种干燥工序,所以被称作3涂2烘 (3C2B)。通过该涂装方法,能得到具有良好的最终外观的涂装物,所以适合用于汽车车体的 外板涂装等。但是,利用该3C2B方式的涂装体系的涂装工序长,并不是有效的涂装方式。 作为更有效的涂装方式,可以举出3涂1烘(3C1B)方式,但是,将现有的3C2B涂 装方式所用的涂料用于该3C1B方式的情况下,外涂层涂装后的湿膜厚度过厚,所以产生了 泪珠或鼓包,产生作业性降低的问题。因此,近年对得到良好的最终外观的3C1B方式的涂 装方法进行了各种研究。 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3C1B的涂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底涂膜的表面上 涂布含有能吸收外涂层涂料的溶剂成分的吸湿性颗粒的中涂层涂料,形成未固化的中涂膜 后,涂装外涂层涂料,将这些未固化的中涂层涂料和外涂层涂料同时固化。通过该涂装方 法,外涂膜层所含有的溶剂被中涂膜层所含有的吸湿性颗粒吸收,所以能够使外涂膜层的 涂敷的NV(NV:Non Volatile (非挥发成分))迅速上升,防止外涂层涂料的溶剂向中涂膜 层内移动。另外,在中涂膜层和外涂膜层的交界部分不会出现混层,能够提高外涂膜的平滑 性,防止产生泪珠等缺陷。 专利文献2提出了一种涂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涂布中涂层涂料,形成未固化的中 涂膜后,涂布促进该未固化的中涂膜层固化的固化催化剂,然后涂布外涂层涂料。通过该涂 装方法,中涂膜层至少表面发生固化,所以,由于该表面固化膜的存在,能够防止涂布外涂 层涂料后,外涂层涂料的溶剂向中涂膜层内移动。并且,在中涂膜层和外涂膜层的交界部分 不产生混层,能提高外涂膜的平滑性。 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具有形成底涂膜、中涂膜、外涂膜等各涂膜的步骤的涂装 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中涂层涂料,依次涂布固体成分浓度互不相同的第1中涂层涂料和 第2中涂层涂料,形成第1中涂膜和第2中涂膜。通过该涂装方法,由于中涂膜内存在固体 成分浓度差,所以能够控制中涂膜的平滑性和体积收縮,能够提高固化后的涂膜的鲜映性。 专利文献4提出了一种涂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涂装含有酸值为5 100的含 羟基树脂的中和物和选自封端聚异氰酸酯和氨基树脂中的交联剂的热固性有机溶剂系中 涂层涂料(A),接着,使由热固化型水系着色外涂层涂料(B)形成的涂膜同时在未固化的涂 面上固化。通过该涂膜形成方法,涂面的平滑性、鲜映性、光泽等最终外观、两涂膜的层间附着性等优异,无需进行严格的湿度调整就能防止水系外涂层涂料的流挂等,两涂膜不会发 生混层,还能够防止后发粘现象。 非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涂装方法,其是3湿碰湿涂装体系,不进行中涂层涂料、外涂层基础涂料、外涂层透明涂料的烘烤,在湿的状态重复涂布,该体系中,在聚酯-三聚氰胺系的溶剂1液型涂料中添加聚氨酯树脂后作为中涂层涂料进行涂布。通过该涂装方法,预加热后的涂膜粘性提高,结果导致未固化的中涂膜和外涂膜间的粘性差变大,能够防止外涂层基础涂装时的混层,进而能得到具有良好的最终外观的涂装物。 非专利文献2提出了一种涂装方法,其是3湿碰湿涂装体系,其中,从SP值(极性)、固化反应速度的角度出发进行中涂层涂料树脂的选择的同时,利用分散型丙烯酸类树脂实现对中涂膜界面的控制。通过该涂装方法,在中涂膜的表层形成了阻隔层,结果防止了在中涂膜和外涂层基础涂膜的界面的混层,能得到具有良好的最终外观的涂装物。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2118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193107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5-177631号公报 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平10-128224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 :儿玉敏、涌田充弘、棚桥朗、远藤贡、《環境对応水性塗装技術0開 発(对应环境的水性涂装技术的开发)》、涂装工学、2005年、Vol. 40、 p. 429-439 非专利文献2 :小笠原敏文、《3々工'7卜才 >塗装^ r紹介(3湿碰湿涂装的介 绍)》、日本涂装技术协会、平成14年、第2回讲演会予稿集、p. 50-5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上所述,这些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所公开的3C1B方式的涂装方法为了确保 外涂层涂料对中涂膜的湿涂装性,主要采用了提高中涂膜的粘度的方法。因此,这些涂装方 法中,在烘烤固化时,未固化的中涂膜不能得到表面流动性,不能得到良好的最终外观。以 往,作为提高湿式多层涂装的最终外观的方法,通常的方法是从下层开始依次固化的方法, 但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将该方法用于3C1B方式的涂装方法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开发出 一种能够得到良好的最终外观的3C1B方式的多层涂膜形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高效且能得到良好的最终外观的 3C1B方式的多层涂膜形成方法,提供以该3C1B方式的多层涂膜形成方法为基础还具有用 于进一步提高商品性的多层的涂膜形成工序的4C2B方式、5C2B方式的多层涂膜形成方法 以及使用这些3C1B方式、4C2B方式、5C2B方式的多层涂膜形成方法的涂装物的制造方法。 另外,为了有助于她球环境的保护,其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耗能少、产生的0)2少的涂装物 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在3C1B方式的涂装工序 中,使用以异氰酸酯化合物为交联剂的2液型中涂层涂料时,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 了本专利技术。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1) —种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在被涂物上涂装底涂层涂料的 底涂层涂料涂装工序、在经过了该底涂层涂料涂装工序的被涂物上涂布以异氰酸酯化合物 为交联剂的2液型中涂层涂料的中涂层涂料涂布工序、在经过了该中涂层涂料涂布工序的被涂物上涂布外涂层第1基础涂料的外涂层第1基础涂料涂布工序、在经过了该外涂层第1 基础涂料涂布工序的被涂物上涂布外涂层第1透明涂料的外涂层第1透明涂料涂布工序、 和对经过了该外涂层第1透明涂料涂布工序的被涂物进行干燥的第1干燥工序。 (2)如上述(1)所述的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其中,在所述中涂层涂料涂布工序和 所述外涂层第1基础涂料涂布工序之间还包括对经过了所述中涂层涂料涂布工序的被涂 物进行预加热的第1预加热工序。 (3)如上述(2)所述的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其中,所述第l预加热工序中,将预加 热温度设定为40°C 100°C。 (4)如上述(1) (3)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其中,在所述外涂层第 1基础涂料涂布工序和所述外涂层第1透明涂料涂布工序之间还包括对经过了所述外涂层 第1基础涂料涂布工序的被涂物进行预加热的第2预加热工序。 (5)如上述(4)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在被涂物上涂装底涂层涂料的底涂层涂料涂装工序、在经过了该底涂层涂料涂装工序的被涂物上涂布以异氰酸酯化合物为交联剂的2液型中涂层涂料的中涂层涂料涂布工序、在经过了该中涂层涂料涂布工序的被涂物上涂布外涂层第1基础涂料的外涂层第1基础涂料涂布工序、在经过了该外涂层第1基础涂料涂布工序的被涂物上涂布外涂层第1透明涂料的外涂层第1透明涂料涂布工序、和对经过了该外涂层第1透明涂料涂布工序的被涂物进行干燥的第1干燥工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米康广高桥雅树白鸟聪野田慎二高柳诚南达郎小松佳春中囿大辅五十岚和雄居原理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