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20293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马达,其包含一基座、一轴承、一定位件、一转子及一定子。该基座具有一轴管;该轴承设置于该轴管内,该轴承具有一通孔及一凹陷部,该凹陷部具有一轴向距离;该定位件结合该轴承,该定位件具有一穿孔及数个沟槽,且该定位件由该穿孔的内孔壁至该轴承的通孔的内孔壁具有一径向距离,该径向距离不大于该轴向距离;该转子具有一转动轴,该转动轴结合该轴承的通孔;该定子套设于该轴管的外周面。借此,可利用该轴承的凹陷部提供该定位件足够的变形空间,以方便进行该转子及定位件的组装作业,且可有效防止该定位件于组装过程中损坏。(*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马达,特别是关于一种便于进行组装作业的马达。
技术介绍
现有马达,如中国台湾申请第94147553号《马达转子结构》专利技术专利案请参照图l所示,该现有马达9大致包含一壳体91、 一定子92、 一转子93、 一扣环94及一套环95。该壳体91具有一基壁911,该基壁911上设有一轴管912,该轴管912内设有一轴^c 913;该定子92套接于该轴管912的外周壁;该转子93具有一轴心931,该轴心931结合该轴承913,且该轴心931的外周壁i殳有一扣环槽932;该扣环94可形成如图2所示的封闭环形结构,且该扣环94具有一中心孔941,以及由该中心孔941向外延伸的数个切口 942;该套环95则叠i殳于该扣环94的顶部。现有马达9于进行组装时,主要是事先依序组装该定子92、扣环94及套环95,并将该转子93的轴心931穿伸该套环95及扣环94后,再与该轴承913进行结合;其中利用该扣环94具有数个切口 942的设计,使得该轴心931能够借助施力而迫入且穿伸该扣环94的中心孔941,以供该扣环94可顺利卡入该扣环槽932中;借此,该现有马达9于实际运作过程中,即可借助该扣环94有效防止该转子93脱离该壳体91。然而,请再参照图l所示,前述现有马达9的扣环94主要抵接于该轴承913的一端面,该轴承913的该端面仅具有可供导引该轴心931结合的导角设计,该导角仍无法提供该扣环94足够的变形空间;因此,当该轴心931」欲迫入该扣环94的中心孔941的过程中,将导致该轴心931不易迫入该扣环94的中心孔941,进而造成组装上的诸多不便。另外,当该轴心931欲进一步强行迫入该扣环94的中心孔941时,也由于该轴承913未能提供该扣环94足够的变形空间,故该扣环94相当容易因该 轴心931的强行迫入动作,使得该中心孔941周缘产生破裂损坏等情形, 进而影响该扣环94的扣持作用,造成该扣环94无法有效的达到防止该 转子93脱离该壳体91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马达,其主要用以解决现有马达 的轴承未能提供足够变形空间等问题。为达到前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及借助该 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效为一种马达,其包含一基座、 一轴承、 一定位件、 一转子及一定子。 该基座具有一轴管;该轴承设置于该轴管内,该轴承具有一第一端面及 一第二端面,并设有贯穿该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的一通孔,该通孔接邻 该第一端面的部位形成一凹陷部,该凹陷部具有接邻该轴承的第一端面 的一第 一周缘及接邻该通孔的内孔壁的一第二周缘,该第 一端面所在的 平面至该第二周缘具有一轴向距离;该定位件设置于该轴承的第一端面, 该定位件具有一穿孔,该穿孔的内孔壁径向延伸出数个沟槽,各该沟槽 之间分别形成一扣持片,且该定位件由该穿孔的内孔壁至该轴承的通孔 的内孔壁具有一径向距离,该径向距离不大于该轴向距离;该转子具有 一转动轴,该转动轴结合该轴承的通孔,且该转动轴的外周壁形成一限 位槽,该限位槽供该定位件的各扣持片伸入;该定子具有一组装孔以套 设于该轴管的外周面。借此,可利用该轴承的凹陷部提供该定位件足够 的变形空间,以达到提升组装便利性及可防止该定位件于组装过程中损 坏等功效。其中,该轴承的第一周缘至该第二周缘具有一距离,该定位件的各 沟槽以该穿孔的内孔壁为起始点朝该定位件的外周缘方向径向延伸一预定长度以分别形成一末端部,各该沟槽自该穿孔的内孔壁至各该末端部 分别具有一径向长度,各该径向长度不大于该第一周缘至该第二周缘的 距离。借此,使得该轴承的凹陷部可提供该定位件更为足够的变形空间, 以进一 步提升更为完善的组装便利性。该定位件的各沟槽的末端部可对位于该轴承的第一周缘与第二周缘 之间,或者各该沟槽的末端部更可直接对齐于该轴承的第一周缘。借此, 当该定位件的各扣持片受到该转动轴迫压的过程中即具有较大的变形 量,使得该转动轴可更为轻易地穿伸该定位件的穿孔。该轴承的凹陷部于该第 一周缘及第二周缘之间形成一倾斜切面或一 凹弧面。借此,使得该定位件的各扣持片受到该转动轴迫压而向下弯曲 变形时,该凹陷部可提供更为足够的变形空间。所述基座的轴管内设置一固定环,该固定环抵压固定该定位件,令 该定位件可定位于该固定环与该轴承之间。借此,可有效防止该定位件 脱离该基座的轴管,以达到提升结合稳固性的功效。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马达于转子的转动轴欲迫 入该定位件的穿孔时,确可借助该轴承的凹陷部提供该定位件足够的变 形空间,因此,可使该转动轴更为容易迫入该定位件的穿孔中,以提升 整体组装便利性。更重要的是,由于该轴承可借助该凹陷部的设计,以 提供该定位件足够的变形空间,故该定位件较不易因该转动轴的强行迫 入而造成该穿孔周缘产生破裂损坏等情形,令该定位件可有效防止该转 子于运转过程中脱离该基座,进而可确保本技术马达的产品品质。附图说明图1:现有马达的组合剖视图。图2:现有马达的扣环的俯视示意图。图3: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的立体分解图。图4: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的组合剖视图。图5: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的转子与定位件进行组装时的示意图,图7: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马达的组合剖视图。图8: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马达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马达的转子与定位件进行组装时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 2马达10基座11轴管20轴承21第一端面22第二端面23通孔24凹陷部241第一周缘242第二周缘30定位件31穿孔32沟槽321末端部33扣持片34固定环40转子41转动轴411限位槽50定子51组装孔60轴承61第一端面62第二端面63通孔64凹陷部641第一周缘642第二周缘70定位件71穿孔72沟槽721末端部73扣持片9马达91壳体911基壁912轴管913轴承92定子93转子931轴心932扣环槽94扣环941中心孔942切口95套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确被了解,下文将特举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照图3及图4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马达1至少包含一基座10、 一轴承20、 一定位件30、 一转子40及一定子50。其中该基座IO具有一轴管11,该轴管11 一端形成封闭状,另一端形成开放状,以供组装该轴承20及定位件30等相关构件。该轴承20设置于该轴管11内,该轴承20具有一第一端面21及一 第二端面22,且该轴承20另设有一通孔23,该通孔23自该第一端面21 贯穿至该第二端面22,而该通孔23 4妾邻该第一端面21的部位形成一凹 陷部24。如图5所示,该凹陷部24具有接邻该第一端面21的一第一周 缘241,以及接邻该通孔23的内孔壁的一第二周缘242,该第一端面21 所在的平面至该第二周缘242具有一轴向距离(Dl),又,该凹陷部24 较佳于该第一周缘241及第二周缘242之间形成一凹弧面、 一倾斜切面 或其他适当形状的结构设计。该定位件30设置于该轴承20的第一端面21且位于该轴管11内, 该定位件30具有一穿孔31,该穿孔31的内孔壁朝向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个基座,具有一个轴管; 一个轴承,设置于该轴管内,该轴承具有一个第一端面及一个第二端面,并设有贯穿该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的一个通孔,该通孔接邻该第一端面的部位形成一个凹陷部,该凹陷部具有接邻该轴承 的第一端面的一个第一周缘及接邻该通孔的内孔壁的一个第二周缘,该第一端面所在的平面至该第二周缘具有一个轴向距离; 一个定位件,设置于该轴承的第一端面,该定位件具有一个穿孔,该穿孔的内孔壁径向延伸出数个沟槽,各该沟槽之间分别形成一个扣持片 ,且该定位件由该穿孔的内孔壁至该轴承的通孔的内孔壁具有一个径向距离,该径向距离不大于该轴向距离; 一个转子,具有一个转动轴,该转动轴结合该轴承的通孔,且该转动轴的外周壁形成一个限位槽,该定位件的各扣持片伸入该限位槽;及 一个定子 ,具有一个组装孔,该定子通过该组装孔套设于该轴管的外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银树
申请(专利权)人: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