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达控制板引线连接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477518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马达控制板引线连接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弹性触头和引线柱;所述弹性触头包括底板,触头通孔,一个以上的焊脚以及一个以上的弹片,每个弹片上有至少一个的触点,所述触点设置在弹片的端部,所述触头通孔开在底板上,弹片弯曲折合后在触头通孔上方合围,各个触点所围成的触点环的直径小于引线柱的直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安装时,压下控制板,使各个卡槽嵌入各个卡头,此时引线柱的前端从板通孔和触头通孔穿过,并冲开触点环,使各个触点弹性地紧紧压在引线柱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结构简单紧凑,制作容易,安装方便,易于维护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全、可靠、寿命长。(*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马达控制板引线连接的装置,尤其涉及当马达控制板固定在 马达线圈骨架上时,定子线圈引线与控制板的引线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当马达控制板固定在马达线圈骨架上时,定子线圈引线与控制板的 引线连接方法是一个难题,因为控制板与线圈骨架是刚性连接,马达的所有振动都传输到 控制板,尤其是定子线圈的引线,在马达工作期间,始终是在不停地抖动,时间长久之后引 线与控制板之间的焊接就会裂开,接触不良,造成接触电阻加大,继而是发热造成故障。为了解决由于振动原因产生的脱焊、接触不良的问题,有的厂家采用将引线的一 段用机械的方法固定在控制板上,使线头焊接点尽量少受振动力的影响,但这种做法的后 果是被固定的引线仍是会被振动力所振断。现有技术还有种种做法,或者是增加了成本,或是增加了操作加工难度,而最终的 结果往往是承载电流小,不可靠、不安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马达控制板引线连接 的方法和装置,本技术的马达控制板引线连接的方法和装置十分简便,马达定子线圈 的引线端子是柱状体,固定于马达定子线圈骨架的端面上,可以承载较大的电流,本实用新 型设计了一个弹性触头安装于控制板上,将传统的,沿用百年的引线必是焊接在控制板的 做法,改为触头接触。而且本技术不借助其他的连接器,以免增大体积。本技术结构简单紧凑,制作容易,性能提高,使用更加安全、可靠、方便和寿命 长。本技术是通过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设计制造一种马达控制板引线连接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弹性触头,引线柱;所述弹性触头包括底板;一个以上的焊脚;一个以上的弹片;每个弹片上有至少一个的触点;触头通孔;所述触头通孔开在底板上,所述焊脚与底板连接;所述弹片与底板连接,弯曲折合后在触头通孔上方合围;所述触点设置在弹片的端部,各个触点所围成的触点环的直径小于引线柱的直径。所述引线柱被固定于马达定子线圈骨架的端面上。所述弹性触头被固定在控制板的板通孔位置。所述弹性触头的触头通孔与板通孔对准。所述控制板固定在马达定子线圈骨架上之后,引线柱从板通孔和触头通孔中穿 过,顶开各个触点所围成的触点环,使触点通过弹片的弹性,紧紧压在引线柱上。在板通孔的旁边设置有过孔的焊盘,通过连线与控制板其他元器件电连接。所述引线柱的前部与触点接触的部位加工有细槽。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将焊接改为弹性接触,解决了马达定子线圈引线 与控制板焊接后,因振动易脱焊的难题。本技术有结构简单紧凑,制作容易,安装方便,易于维护的优点。本技术使用安全、可靠、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马达控制板引线连接的装置中的马达定子线圈骨架以及引线柱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马达控制板引线连接的装置中控制板正面安装上弹性触头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马达控制板引线连接的装置中控制板背面板通孔的设置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马达控制板引线连接的装置中弹性触头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种马达控制板引线连接的装置中弹性触头主视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种马达控制板引线连接的装置中的弹性触头仰视示意图。图中标号20控制板21覆铜板 22控制板正面 23控制板背面25卡孔27板通孔 28元器件30弹性触头31焊脚 35底板32弹片33触点34触头通孔51定子铁芯 52定子骨架压片53转子轴孔54定子线圈55卡头56引线柱 57定子线圈骨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一种马达控制板引线连接的装置的原理和结构,现 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然而所述实施例仅为提供说明与解释 之用,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设计加工一种马达控制板引线连接的装置,如图1和图2、图4所示,所述装置包 括弹性触头30,引线柱56 ;所述弹性触头30包括底板35 ;一个以上的焊脚31;一个以上的弹片32 ;每个弹片上有至少一个的触点33 ;触头通孔;34 ;所述触头通孔34开在底板35上,所述焊脚31与底板35连接;所述弹片32与底板35连接,弯曲折合后在触头通孔34上方合围;所述触点33设置在弹片32的端部,各个触点所围成的触点环的直径小于引线柱 56的直径。所述引线柱56被固定于马达定子线圈骨架57的端面上。所述弹性触头30被固定在控制板20的板通孔27位置。所述弹性触头30的触头通孔34与板通孔27对准。所述控制板20固定在马达定子线圈骨架57上之后,引线柱56从板通孔27和触 头通孔34中穿过,顶开各个触点所围成的触点环,使触点33通过弹片32的弹性,紧紧压在 引线柱56上。在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引线柱56是两个,固定在定子线圈骨 架57上。在图3所示的控制板20中,相应的开有两个板通孔27,两个弹性触头30安装在两 孔处,在本技术的最佳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是带过孔的焊盘,弹性触头30有两焊脚31, 从过孔中穿过后焊接。在其他实施方式里,也可以将焊脚用铆钉、螺丝固定后焊接,当然,最佳实施方式 的机械强度已经足够了,只有在需要更加牢固固定的场合,才用加固措施。在图2的控制板上,还要设置往马达之外引线的接线端子。图4所示的弹片在最佳实施例中是4个,当然,3个也可以,5个也可以,更多也可 以。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焊脚可以是多个。本技术的技术可以适应不同功率的马达使用,尤其是在有振动的场合的引 线。本技术的优点是弹性触头30的弹片吸收了振动,多个弹片、触点保证了接触 良好。本技术在板通孔27的旁边设置有过孔的焊盘,通过连线与控制板20其他元 器件电连接。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引线柱56的前部与触点33接触的部位加工有细槽。本技术的原理是A. 首先在马达定子线圈骨架57的端面上向外固定一个以上的引线柱56,该 引线柱56的下部与马达定子线圈M的线头连接;B.然后在控制板20上与引线柱56相对的位置开板通孔27,所述板通孔27 的直径大于引线柱56的直径,在板通孔27的旁边设置有过孔的焊盘;C.制备一弹性触头30,所述弹性触头30有焊脚31、底板35、一个以上的弹 片32、每个弹片上有至少一个的触点33、触头通孔34,各个触点所围成的触点环的直径小 于引线柱56的直径;D. 将弹性触头30的焊脚31从控制板正面22插入板通孔27旁焊盘的过孔, 并焊接,此时板通孔27与触头通孔34中心对正;E.然后将控制板背面23朝向马达定子线圈骨架57的端面安装,首先使引 线柱56对准板通孔27,再使马达定子线圈骨架57的各个卡头55对准控制板20上相应的 卡槽W ;F.压下控制板20,使各个卡槽25嵌入各个卡头55,此时引线柱56的前端 从板通孔27和触头通孔34穿过,并冲开触点环,使各个触点33通过弹片32的弹性紧紧压 在引线柱56上。本技术有结构简单紧凑,制作容易,安装方便,易于维护的优点。本技术使用安全、可靠、寿命长。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 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 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达控制板引线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弹性触头(30),引线柱(56);  所述弹性触头(30)包括底板(35);  一个以上的焊脚(31);  一个以上的弹片(32);  每个弹片上有至少一个的触点(33);  触头通孔(34);  所述触头通孔(34)开在底板(35)上,所述焊脚(31)与底板(35)连接;  所述弹片(32)与底板(35)连接,弯曲折合后在触头通孔(34)上方合围;  所述触点(33)设置在弹片(32)的端部,各个触点所围成的触点环的直径小于引线柱(56)的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守利
申请(专利权)人:意拉德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