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未加捻的纤维材料制造针织品的方法和圆型编织机技术

技术编号:5474374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介绍了用于由从拉伸机构(9)供给的纤维材料(6)制造针织品的一种方法和一种圆型编织机。按照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沿纤维输送方向(v)处于编织系统(4)之前的位置上对纤维材料(6)的品质进行检测,例如其密度或质量。在识别出一个纤维材料部分(6a)偏离预先选定的品质具有不允许的偏差时,阻止该纤维材料部分(6a)插入各编织工具(3)中,选择的实现方式是:中断在相关编织系统(4)上的成圈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由未加捻的纤维材料制造针织品的方法和圆型编织机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方法和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2前 序部分所述的圆型编织机。已知在此讨论的这类方法和称作纺丝编织机的圆型编织机(例如PCT WO 2004/079068,PCT WO 2007/093165 A2、PCT WO 2007/093166 A2)的特征在于,针织品不是由常用的加捻纱线而是由作为纤维条、翼锭粗纱等存在的纤维材料进行制造,该纤维材料 在成圈之前借助于由纺纱工艺技术已知的拉伸机构拉至预先选定的纤度,并且在从拉伸机 构排出以后借助于纺丝装置使其处于适合于向常用的编织系统等等输送的状态。在一种特别优选的变型方案中,纺丝装置包括加捻机构和在其上连接的输送或喷 丝管。纤维材料因此被转变成一种临时的、设有真加捻的纱线,它可以很好地输送过较长的 距离。在即将用织针等加工之前,将捻转重新减为零(假捻原理),由此得到一种具有极端 柔软性的针织品。或者,也可以将纺丝装置设置为用以形成一种永久粘合的、特别是所谓非传统的 纱线,并且例如设计为气流式纺丝装置(参见例如EPl 518 949 A2和EP 1 826 299 A2)。 这样的纱线同样具有一定的捻转或卷绕,但例如束状纱或包绕纱在传统意义上不算是纱 线。纺丝过程优选这样设定,即,在上述临时纱线的情况下形成一种对于所要求的输送目的 而言足够牢固的纤维粘合,但仍然得到充分柔软的针织品。类似于传统的方法和编织机,其缺点是,纤维材料的断裂或排出导致针织品中的 孔或者甚至导致已形成的编织软管脱离编织元件。其原因是,编织元件即使在纤维材料 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仍然继续抬升到纤维拾取位置,因此先前形成的线圈被从编织元件上脱 圈。所说术语“脱圈”在此应该被理解为与编织元件的型式(例如舌针、复合针、钩形的元 件等)无关,老的线圈在挺进到纤维容纳位置时首先在编织元件的杆上滑动并且在编织元 件后来沉降时越过其钩和新形成的线圈而完全从编织元件中滑脱。因此已知开头所述类型的方法和圆型编织机(DE 10 2005 031 079A1),其中,利 用具有纱线传感器的检测装置针对纤维断裂进行检测,监控纤维材料的供给。若检测装置 确定在纤维材料中有断裂,则产生一个规定用于关断编织机和拉伸机构的故障信号。已知 的检测装置的传感器是设置在一个沿纤维条的输送方向处于拉伸机构之前的位置。由此可 避免拉伸机构空运行以及需要一种麻烦的、与各种不同缺点有关的新纤维条插入。还可达 到在纤维条的末端到达相关编织系统之前,关停编织机。此外也已有人提出(DE 10 2006 056 895),这样设计开头所述类型的圆型编织 机,即,如果没有纤维材料存在,则将一个单独的编织系统切换到不编织操作,并且自动地 借助于纱线控制装置来控制该切换。由此可以在针织品中形成孔,其长度取决于为完成切 换实际上需要的时间间隔。不过这可以按另一建议(DE 10 2007 041 171 Al)加以避免, 方式是在发生纤维条断裂时在基本上避免先前形成的线圈从编织工具中脱圈。在开头所述型式的方法和圆型编织机的使用中,至今仍未解决的问题是,用所述 类型的纤维材料制成的针织品经常具有不符合要求的大量可见的疵点,它们不是由纤维材 料断裂引起的。确切地说,这些疵点须归因于纤维材料的有缺陷的品质并且包括以不规则序列在针织品中形成的薄细点或粗厚点。可认定的是,通过实验也已证实,其真正的原因被 认为在于市场上提供的纤维材料的纤维密度和/或针对于单位长度的纤维质量,沿其纵 向或输送方向考察,有较大的波动变化。因此,要么必须容忍具有不均勻的品质的针织品, 要么必须对其采取麻烦的措施,以便从针织品中去掉有疵点的区域或者特别以纱条、翼锭 粗纱的形式提供原材料(其对成圈过程没有不允许的品质偏差)。由此出发,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构造或设计开头所述的方法和圆型编织机,从而可 以避免在加工完成的针织品中因纤维材料品质变化而引起的疵点。按照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和12的特征得以实现。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优点是,通过在一个处于编织系统之前的位置对纤维材料品 质进行检测,一方面及早地识别在纤维材料中的不允许的品质偏差,而另一方面在识别出 不允许的品质偏差以后可以可靠地阻止具有这样品质偏差的纤维材料部分被插入编织工 具中。由此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具有不允许的品质偏差的纤维材料部分根本不织入针织 品中,而是已事先从纤维材料中去掉。借助于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圆型编织机该方法还可以利用 较简单的装置实现自动化,特别是如果检测纤维材料的品质的传感器装置如此远地设置在 编织系统之前,以致在具有不允许的品质偏差的纤维材料部分到达编织系统之前,编织工 具支座(针筒)仍可以完成一整转。因此按照一种优选的实施例,还有可能的是,总是在编 织工具支座的为此而设的圆周部分内,即所谓变换点内,中断或重新继续成圈操作。通过成 圈操作的中断或重新开始,在针织品中形成的纤维端头和针织品的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则只 进入变换点,其在针织加工完成以后可以用于编织软管的切开,因此无损于剩余针织品的 勻整的外表。由各从属权利要求可得到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有利特征。以下结合附图依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其中附图说明图1示意性示出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圆型编织机的第一实施例,圆型编织机用以利用拉 伸的纤维材料制造针织品;图2按图1的圆型编织机,处于另一操作状况;图3按图1和2的圆型编织机略去导向辊的俯视图;图4针织品,包括一个通过变换点形成的区段部分;图5按图1至3的圆型编织机的传感器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图6按图1至3的圆型编织机的三角的前视图;图7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圆型编织机的另一实施例的相当于图1的视图;图8至10适用于按图1至7的圆型编织机的抽吸装置的不同实施形式;以及图11用于按图8至10的抽吸装置的吸管的一种优选实施形式的横剖视图。图1和2大致示意示出圆型编织机1的部分视图,包括一编织工具支座,特别是一 针筒2,在其中可移动地支承常用的多个编织工具,例如设计为舌针的织针3,织针具有针 钩3a、可转动的针舌3b和针杆3c,并且在以下称为织编系统4的成圈位置借助于未详细示 出的三角5可以运动到适合于拾取纤维材料6的纤维拾取位置。将纤维材料6从储料容器 7例如纺丝条筒、备用管纱等中供送给圆型编织机1,该圆型编织机例如可以设计为单面圆 型编织机。将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包括翼锭粗纱的纤维材料6经由一个未示出的输送装置以及必要时经由一个只在图1和2中示出的导向辊8供送给一拉伸机构9。为许多个编织系 统4中的每一个配置一个这样的拉伸机构9,其中,图1至3中只示出一个编织系统4,拉伸 机构9以本来已知的方式例如具有多对拉伸辊。在本实施例中涉及一种3辊拉伸机构,其 中,一个喂入辊对I与一个居中的设计为双皮圈辊对的辊对II构成预拉伸区,而该辊对II 与一个输出辊对III构成主拉伸区。将来自拉伸机构9的纤维材料6 (其由基本上未加捻的相互平行设置的短纤维构 成)以已知的方式优选借助于总体用标记10表示的纺丝和输送装置供送给相应的编织系 统4。输送装置10按照目前最好的实施例包括至少一个加捻机构11和一个在其上连接的 喷丝或输送管12,其终止于一导纱器14,后者如通常那样紧挨在编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在圆型编织机上制造针织品的方法,所述圆型编织机包括一个具有编织工具(3)的可旋转的编织工具支座(2)和至少一个编织系统(4),其中,线圈的形成通过下述方式实现:所述编织工具(3)在经过编织系统(4)时挺进到一个纤维拾取位置(32),然后再重新拉出,以便拾取由一拉伸机构(9)供给的、经拉伸的纤维材料(6);并且,在一个沿纤维输送方向(v)处于编织系统(4)之前的位置上对纤维材料(6)进行检测;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是针对纤维材料(6)的品质,并且,在识别出一个纤维材料部分(6a)以不允许的偏差偏离预先选定的品质时,阻止由编织工具(3)对该纤维材料部分(6a)的拾取。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W鲍尔A弗拉德C阿布特赛特尔
申请(专利权)人: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