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后雾灯开关,主要包括按钮、内壳、外壳以及底座,按钮与内壳固定连接,内壳上设有触片,簧钩、复位弹簧、线路板和插针固定在底座上,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内壳连接,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簧钩连接。连接线路板上设有金属盘,当内壳插入到外壳中时,触片与金属盘接触并开启后雾灯,在底座上设有触片移动控制装置,簧钩在按钮和复位弹簧的分别作用下在触片移动控制装置中作心形轨迹运动,从而实现触片与金属盘的闭合和断开。本发明专利技术汽车后雾灯开关由于采用触片移动控制装置,使得整个汽车后雾灯开关结构更加简单,容易操作并且符合GB4785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照明灯具开关,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后雾灯开关。
技术介绍
汽车照明领域都要遵守GB4785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但 是,现有汽车后雾灯开关通常为了满足GB4785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 定,通常结构复杂,导致汽车后雾灯开关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汽车后雾灯开关,其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汽车后雾灯开关结 构复杂,使用寿命较短的缺陷。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方案一种汽车后雾灯开关,主要包括按钮(1)、内壳O)、外壳(5)以及底座(10),所述 按钮(1)与所述内壳O)固定连接,所述内壳( 上设有触片(3、4),簧钩(8)、复位弹簧、线路板(7)和插针(9)固定在所述底座(10)上,所述复位弹簧(6)的一端与所述内壳 (2)连接,所述复位弹簧(6)的另一端与所述簧钩(8)连接,所述线路板(7)上设有金属盘, 当所述内壳⑵插入到所述外壳(5)中时,所述触片(3、4)与所述金属盘接触并开启后雾 灯,在所述底座(10)上设有触片移动控制装置(12),所述簧钩(8)在所述按钮(1)和所述 复位弹簧(6)的分别作用下在所述触片移动控制装置(1 中作心形轨迹运动,从而实现所 述触片(3、4)与所述金属盘的闭合和断开。进一步,所述触片移动控制装置(1 包括向上斜滑道(13)、向下斜滑道(1 和V 型槽,所述向上斜滑道(1 和向下斜滑道(1 位于所述V型槽的两侧。进一步,所述V型槽右部(18)上方设有一起导向作用的斜滑面(19),所述斜滑面 (19)覆盖整个V型槽底部和V型槽右部(18)。进一步,所述V型槽左部(17)的长度大于所述V型槽右部(18)的长度。进一步,所述按钮(1)上设有工作状态指示灯,所述工作状态指示灯通过导线与 所述触片(3、4)连接。进一步,所述触片(3、4)为两片第一触片(3)和第二触片,所述第一触片(3) 和所述第二触片(4)设置在所述内壳( 两侧。进一步,所述内壳( 外表面设有连接筋(11),在所述外壳( 内部还设有与所述 连接筋(11)相互匹配的沟槽。进一步,所述插针(9)注塑在所述底座(10)上,所述线路板(7)与所述插针(9) 通过焊接相连。该汽车后雾灯开关与传统的汽车后雾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汽车后雾灯开关由于采用触片移动控制装置,使得整个汽车后雾灯开 关结构更加简单,容易操作并且符合GB4785的要求。(2)本专利技术汽车后雾灯开关由于按钮上设有工作状态指示灯,该工作状态指示灯 可以告诉客户后雾灯是否处于工作状态。(3)本专利技术汽车后雾灯开关由于使用两片触片,两片触片有助于后雾灯的使用寿 命延长。附图说明图1 本专利技术汽车后雾灯开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 本专利技术汽车后雾灯开关中触片移动控制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 本专利技术汽车后雾灯开关中触片移动控制装置工作原理图I ;图4 本专利技术汽车后雾灯开关中触片移动控制装置工作原理图II。附图标记说明1-按钮;2-内壳;3-第一触片;4-第二触片;5-外壳;6_复位弹簧;7_线路板; 8-簧钩;9-插针;10-底座;11-连接筋;12-触片移动控制装置;13-向上斜滑道;14-向下 斜滑道;15-簧钩第一移动最大位置;16-簧钩第二移动最大位置;17-V型槽左部;18-V型 槽右部;19-斜滑面。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后雾灯开关,主要包括按钮1、内壳2、外壳5以及底座10,按 钮1与内壳2固定连接,内壳2上设有触片3、4,簧钩8、复位弹簧6、线路板7和插针9固 定在底座10上,复位弹簧6的一端与内壳2连接,复位弹簧6的另一端与簧钩8连接。连 接线路板7上设有金属盘,当内壳2插入到外壳5中时,触片3、4与金属盘接触并开启后雾 灯,在底座10上设有触片移动控制装置12,簧钩8在按钮1和复位弹簧6的分别作用下在 触片移动控制装置12中作心形轨迹运动,从而实现触片3、4与金属盘的闭合和断开。如图2所示,触片移动控制装置12包括向上斜滑道13、向下斜滑道13和V型槽, 向上斜滑道13和向下斜滑道13位于V型槽的两侧。V型槽右部18上方设有一起导向作用的斜滑面19,斜滑面19覆盖整个V型槽底 部和V型槽右部18。该斜滑面19可以使得簧钩8向上移动时,可以确保移动至簧钩第二移 动最大位置16处,从而保证了簧钩8可以返回至原点。V型槽左部17的长度大于V型槽右部18的长度。V型槽右部18的长度较短可以 使得只需使出较小的压力就可以让簧钩8回到下斜滑道14中按钮1上设有工作状态指示灯,工作状态指示灯通过导线与触片3、4连接。该工 作状态指示灯可以使用LED作为光源,该工作状态指示灯可以告诉客户后雾灯是否处于工 作状态。触片3、4为两片第一触片3和第二触片4,第一触片3和第二触片4设置在内壳 2两侧。两片触片3、4有助于后雾灯的使用寿命延长。内壳2外表面设有连接筋11,在外壳5内部还设有与连接筋11相互匹配的沟槽。 因而,内壳2与外壳5可以通过连接筋11和沟槽相互完全匹配。插针9注塑在底座10上,线路板7与插针9通过焊接相连。4该触片移动控制装置12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3所示,当司机按下按钮1时,簧钩8在移动的内壳2驱动下沿着向上斜滑道 13向上运动,当移动至簧钩第一移动最大位置15时,在复位弹簧6释放弹性势能并将簧钩 8拉回,当簧钩8沿着V型槽左部17向下移动并最终静止在V型槽的底部,此时触片3、4与 金属盘完全闭合。如图4所示,当司机再次按下按钮1时,簧钩8在移动的内壳2驱动下再次沿着向 上运动,在斜滑面19和V型槽右部18的配合下,将簧钩8移动至簧钩第二移动最大位置15 后,在复位弹簧6释放弹性势能作用下将簧钩8再次拉回,当簧钩8沿着向下斜滑道14回 到起始点,此时触片3、4与金属盘完全断开。上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专利技术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 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专利技术 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后雾灯开关,主要包括按钮(1)、内壳O)、外壳(5)以及底座(10),所述按 钮⑴与所述内壳⑵固定连接,所述内壳(2)上设有触片(3、4),簧钩(8)、复位弹簧(6)、 线路板(7)和插针(9)固定在所述底座(10)上,所述复位弹簧(6)的一端与所述内壳(2) 连接,所述复位弹簧(6)的另一端与所述簧钩(8)连接;所述线路板(7)上设有金属盘,当 所述内壳(2)插入到所述外壳(5)中时,所述触片(3、4)与所述金属盘接触并开启后雾灯,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座(10)上设有触片移动控制装置(12),所述簧钩(8)在所述按钮 (1)和所述复位弹簧(6)的分别作用下在所述触片移动控制装置(1 中作心形轨迹运动, 从而实现所述触片(3、4)与所述金属盘的闭合和断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后雾灯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片移动控制装置(12)包 括向上斜滑道(13)、向下斜滑道(1 和V型槽,所述向上斜滑道(1 和向下斜滑道(13) 位于所述V型槽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汽车后雾灯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雾灯开关,主要包括按钮(1)、内壳(2)、外壳(5)以及底座(10),所述按钮(1)与所述内壳(2)固定连接,所述内壳(2)上设有触片(3、4),簧钩(8)、复位弹簧(6)、线路板(7)和插针(9)固定在所述底座(10)上,所述复位弹簧(6)的一端与所述内壳(2)连接,所述复位弹簧(6)的另一端与所述簧钩(8)连接;所述线路板(7)上设有金属盘,当所述内壳(2)插入到所述外壳(5)中时,所述触片(3、4)与所述金属盘接触并开启后雾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座(10)上设有触片移动控制装置(12),所述簧钩(8)在所述按钮(1)和所述复位弹簧(6)的分别作用下在所述触片移动控制装置(12)中作心形轨迹运动,从而实现所述触片(3、4)与所述金属盘的闭合和断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乐铭,汪建安,刘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